蠶種

蠶種

蠶產下來的卵。一般是指桑蠶種和柞蠶種,包括原原母種、原原種、原種和一代雜交種。

蠶種


【注音】cánzhǒng
【釋義】一般是指桑蠶種和柞蠶種,包括原原母種、原原種、原種和一代雜交種。
2006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發布的《蠶種管理辦法》規定:“農業部負責全國蠶種的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蠶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蠶種管理工作。”

相關典籍


蠶種

凡蛹變蠶蛾,旬日破繭而出,雌雄均等。雌者伏而不動,雄者兩翅飛撲,遇雌即交,交一日、半日方解。解脫之後,雄者中枯而死,雌者即時生卵。承藉卵生者,或紙或布,隨方所用(嘉、湖(1)用桑皮厚紙,來年尚可再用)。一蛾計生卵二百餘粒,自然粘於紙上,粒粒勻鋪,天然無一堆積。蠶主收貯,以待來年。選自《天工開物·乃服》

作品註釋

(1)嘉、湖:今浙江嘉興、湖州一帶。

原文翻譯

蠶由蛹變成蠶蛾,需要經過約十天的時間才能破繭而出,雌蛾和雄蛾數目大致相等。雌蛾伏著不活動,雄蛾振動兩翅飛撲,遇到雌蛾就要交配,交配半天甚至一天才脫身。分開之後,雄蛾因體內精力枯竭而死,雌蛾立刻就開始產卵。用紙或布來承接蠶卵,各地的習慣有所不同(嘉興和湖州使用桑皮做的厚紙,第二年仍然可以再使用)。一隻雌蛾可產卵二百多粒,所產下的蠶卵自然地粘在紙上,一粒一粒均勻鋪開,天然無一堆積。養蠶的人把蠶卵收藏起來,準備第二年用。

作品簡介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它更多地著眼於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

作者簡介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江西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科學家。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2次考中舉人。但以後五次進京會試均告失敗。五次跋涉,見聞大增,他說:“為方萬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聞”。他在田間、作坊調查到許多生產知識。他鄙棄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紈絝子弟”與“經士之家”。在擔任江西分宜縣教諭(1638~1654)年間寫成了《天工開物》。
他在《序》中描寫這段情況時說:“傷哉貧也!欲購奇考證,而乞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贗真,而缺陳思之館。”(想加以驗證而無錢,想與同人們討論真偽而無場館),只得“炊燈具(備)草”,日夜寫書,但“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縣學教官)。期間,他將其長期積累的生產技術等方面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由其朋友塗紹煃資助刊行。稍後,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長汀縣)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明亡後作為明遺民,約在清順治年間(公元1661年前後)去世。宋應星一生講求實學,反對士大夫輕視生產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