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會談
台北會談
台北會談是海峽兩岸智庫和民間組織2012年12月在台北舉辦的座談會,旨在加強海峽兩岸的認同。會期兩天,很多知名人士在座談會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對於推動兩岸關係發展起著積極作用。
2012年12月9-10日,由兩岸統合學會、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兩岸暨區域統合研究中心、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共同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21世紀基金會、台灣政治學會、台灣民主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共同協辦的“台北會談”在台北福華飯店舉行座談,會議以兩岸“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為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2012年12月10日,兩岸統合學會舉辦“台北會談”,邀請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研究局局長黃文濤等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官員及大陸相關智庫學者專家與會。這是中共十八大后,國台辦官員首次來訪。孫亞夫這次以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身分赴台,其他國台辦官員也都以民間身分與會。
兩岸統合學會原定2012年7月舉行“台北會談: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研討會”,但因邀請名單多達十一位具有台辦、解放軍背景的官員,比例過重,未獲“移民署”同意入境而喊停。
10日下午會議以“兩岸認同互信與兩岸關係的發展”為子題,針對未來的兩岸關係進行座談。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秘書長王鍵表示,兩岸應續推進構造中華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礎;台灣成功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暨兩岸統合研究中心執行長黃清賢認為,台灣必需減少甚至消弭反認同的問題。
11日上午,會議以“從認同互信面談如何深化兩岸現有的發展趨勢”為議題進行了交流,中國社科院台灣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史學會會長張海鵬主持會議並表示,從新聞看到,馬英九對於兩岸和平協議談話,大的方面要先拿出一個方案,是對這個會議認同的回應,是一個好機會。與會大陸學者認為要鞏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增加兩岸和平發展的動力;台灣學者認為認同互信要有感性基礎,兩岸必須要有大共識,多層面的發展;並以兩岸漸行漸遠的民調,強調兩岸發展不但要“和平發展”,還要“民主解決”。
11日下午,兩岸學者參與的“台北會談”經過連續兩天開會圓滿落幕。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暨歐盟與兩岸統合研究中心執行長吳東野作總結報告時指出,將來談到兩岸加強認同互信可以多爭取民意支持。
2012年12月10日,由兩岸統合學會舉辦的“台北會談”在台北福華飯店登場,下午第一場會談主題是“兩岸關係的機會與挑戰”,分兩組進行。
其中一組由台灣退休大使戴瑞明主持,引言人分別是上海國際問題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兼台港澳研究所執行所長嚴安林、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蔡明彥,與談人則有中國評論通訊社常務副社長周建閩、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廖坤榮。
嚴安林指出,馬英九當選與連任,以及國民黨的“國會”多數,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更加鞏固,當前他認為是機會大於挑戰,第一個機會是,台灣認同“九二共識”的力量增加,現在是非常穩定的環境,雖然馬英九的民調滿意度不高,但正確的改革也是要付出代價的,馬英九還是值得肯定的。
嚴安林說,第二的是大陸的發展,十八大召開確定“九二共識”為兩岸關係指導重要思想之一,加上大陸是全球經濟老二,可作為兩岸經濟關係發展的支撐。第三,過去四年兩岸三通實現,簽署ECFA與十八項協議,民眾的認同擁護,兩岸和平發展的成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打下的基礎,是比較紮實的。
嚴安林說,兩岸關係的挑戰在於民進黨未放棄“台獨”立場,他注意到謝長廷的登陸,想要做調整,但謝長廷不代表民進黨,還未成為主流。他認為,民進黨“台獨”立場在2014年七合一選舉前難以調整。
嚴安林說,第二個挑戰是,台灣社會對兩岸是否進行政治協商有思考誤區,包括經濟掛帥的思維突出,但大陸認為政治與經濟是難以分開的,沒有政治互信,兩岸其實很難簽署協議的。另外的問題還有馬英九內政優先思維,保持國民黨執政地位;第三是怕被污名化,擔心兩岸政治談判是親中賣台,是統一談判,但他認為,政治談判不等於統一談判;第四是政治議題很難,但是難不等於不去碰,台灣擔心是不是大陸設的圈套,這是自我信心不足的表現。
嚴安林說,第三個挑戰是客觀存在的政治矛盾、結構性問題,例如政治互信、政治定位、軍事互信,最近的護照事件其實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是卻影響兩岸關係的鞏固深化,對於未來兩岸關係發展,他認為要去正視存在的這些問題,抓住機遇。
蔡明彥認為,兩岸關係最根本的在於認同問題,要去正視認同落差,其中原因之一是這是冷戰時代意識形態對抗的遺緒問題,台灣信心不足,害怕被吃掉。另外原因也包括兩岸政治制度價值歧異以及不同世代歷史機遇對價值選擇的問題,大家不要怕敏感,要去正視它。
蔡明彥說,雖然兩岸經貿交流熱絡,但相關民調顯示,兩岸敵我意識還在,大多數也選擇維持現狀,對政治議題也保留,未來兩岸態度要正視,比較好處理的是化解敵我意識。這是官方可以去做的,政策可以彈性一點,可去累積良性互動經驗,但價值觀的問題則因為是歷史問題,要互相尊重,大陸可多釋多一點善意,累積良性互動的經驗。
周建閩表示,在座很多兩岸關係專家學者是《中國評論》的作家,從過去到現在,在非常艱困的條件下,開闢一條新路、正確的思路、一套正確的政策,現在討論機遇與挑戰仍有重要意義。
周建閩說,現在兩岸處於重大戰略機遇期間,國際方面範式改變,大陸現在認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長期過程,認為應分階段解決,實現和平統一,胡錦濤十八大政治報告提出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和平統一是要雙方來締造的,兩岸都是共同締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體,台灣的民意與媒體應該來處理冷戰思維的轉換,大家應該來調整。
周建閩說,當前兩岸關係的挑戰包括,面對國際與兩岸大趨勢,台灣政黨要轉換思維,像是民進黨認為大陸說要吃掉台灣,是蒙著眼睛來說話。而國民黨想的是“親美、友日、和中”,以及“不統、不獨、不武”。對平潭實驗區還是簡單去否定,只要和平,不要發展與統一,思想深處對此還是有高度懷疑,兩岸當局應從維持和平轉向締造和平。
周建閩也說,台灣經濟不好,講什麼都是空的,執政黨下台是可以被預期的,在野黨又沒有做好準備,政黨輪替會發生動亂。他主張,兩岸應該進行經濟高層戰略對話,提出確實可行的方案,讓台灣經濟發展有支柱產業,兩岸有必要從頂層開始設計。
戴瑞明說,目前的兩岸關係如果依照過去的國統綱領,是在第二階段的經濟合作,時間會相當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連結會愈來愈多。
戴瑞明也說,馬英九過去參與設計國統綱領,現在不好明說這是第二階段,因為問題在於台灣內部還沒有共識,蔡英文不願跟馬英九與國民黨談,和平統一是最後目標,多少年不清楚,要看和平發展而定,所以現在要掌握和平發展期間的機會與處理挑戰。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郭震遠說,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十八大政治報告涉台部分,字數很精練,大陸三十多年來的政策,基本內涵是延續、穩定的,具體內容則是隨時勢發展,有所創新,這次確實有很多新意,包括列出兩岸政治協商、和平協議、軍事互信機制,這是大陸清楚表明對兩岸關係未來進一步發展的思維,推進兩岸政治關係的考量與部署,先經后政不是一刀切開的,經與政是相互并行向前推進的。
國台辦
2012年12月12日國台辦新聞發言人范麗青回答記者提問時肯定“台北會談”的意義,同時表示通過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將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必然前景。
就“台北會談”有關問題進行回答時,范麗青肯定“台北會談”的重要性,指出“台北會談”學術研討會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鞏固深化階段的形勢下,在台灣舉辦的較大規模的研討會。
兩岸學者首次圍繞“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的主題展開交流研討,這是一個有益的嘗試,也表明了兩岸關係正在不斷地向前發展。兩岸學者在討論中提出了許多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認為雙方應增進政治互信,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添動力,為政治對話與協商創造條件。這些都具有積極意義。至於討論中有共識,也有分歧,這是正常的,恰恰說明了兩岸之間有必要不斷地加強溝通和交流。我們支持和鼓勵兩岸學者繼續為解決兩岸關係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問題不斷凝聚共識,做出自己的貢獻。
台灣媒體
台灣《旺報》刊載投稿文章指出,在會談中,不僅沒有“炮火連連”的情況,還能夠碰撞出 一些智慧的火花,顯見兩岸有理性地坐下來談論政治問題已經逐漸成熟,這是可喜的現象,所以這次台北會談可說是創造了“兩岸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