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貝
銅貝
銅貝是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商周時期貝幣的種類有海貝、石貝、骨貝、銅貝和包金銅貝。目前考古發現主要有無文銅貝、保德銅貝、包金銅貝、蟻鼻錢等幾種。商晚期發達的青銅冶鍊業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交易活動的增加,此時廣泛流通的貝幣由於來源的不穩定而使交易不便,人們便尋找更適宜的貨幣材料,青銅鑄幣應運而生。由於其外形很像作為貨幣的貝幣,因此人們大都將其稱為銅貝。
銅貝出土於河南安陽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年代約為公元前14至前11世紀,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金屬鑄幣。它比西方金屬鑄幣的發明者小亞細亞的呂底人開始鑄幣年代(公元前7世紀),要早幾個世紀。但這種用青銅製作的金屬貨幣在製作上很粗糙,設計簡單,形狀不固定,在市場上也未達到廣泛使用的程度。
銅貝與1角硬幣
到春秋戰國時北方地區的金屬貝還有“金貝”、“銀貝”、“鎏金銅貝”等,“仿銅貝”的出現是我國貨幣發展史上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把我國貨幣發展歷程大大地往前推進了一步,並以其大小、重量、價值比較統一,而且能夠大量的就地鑄造等優點,與其他“貨貝”和“仿貝”無法相比的優勢進入了流通領域。
銅貝
不同形制的銅貝
最初的銅貝摹仿原始貝幣形態,人們可以控制它的大小、重量、造型,因而具有天然貝錢無法比擬的優越性。銅貝的出現,開啟了金屬鑄幣的先河。戰國時期,人們更加關注貨幣的可識別性和便利性,於是產生出體積規整,質量衡定並鑄有銘文的銅貝。這種銅貝除形制仿照磨去背面的海貝外,面部鑄有陰文,陶、金、行、君等數種,以“〓”字為最多,即如圖示,因其逼肖人面,故俗稱“鬼臉錢”,亦曰“蟻鼻錢”。戰國時期,鬼臉錢以楚國數量居多。
無文銅貝正面
無文銅貝反面
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的“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
在西方,公元前七世紀,有個裡底亞王國首都薩德斯發行一種呈橢圓形,像顆蠶豆一樣的“白金”鑄幣,被認為是金屬鑄幣的開始。其實非也 我國商代銅貝的出現,要比里底亞人的鑄幣早上幾個世紀。因此,把商代銅貝稱之為人類最早的金屬鑄幣,應該是當之無愧的。它為人類貨幣發展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保德銅貝
保德銅貝
保德銅貝
“保德銅貝”出現於商代晚期,號稱中國青銅鑄幣之鼻祖,是中華5000年文化錢幣之濫觴。1971年出土于山西省保德縣林遮峪村的商墓中,故習稱“保德銅貝”,距今有3000年歷史。當時出土109枚,全部被國家收藏於山西省博物館。
據考古材料分析,銅仿貝產生以後,是與貝幣同時流通的,銅仿貝發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現了新的貨幣形式,即包金銅仿貝,它是在普通銅幣的外表包一層薄金,既華貴又耐磨。包金銅貝的製作,應首先用錢範鑄成銅質貝形,經一定的修磨之後,用粘接物質將已錘打好的金箔粘貼在銅質貝形表面,即製成包金銅貝。包金銅幣是作為大額貨幣使用的,現存世量極少。
包金銅貝正面
包金銅貝
蟻鼻錢與1角硬幣
不同大小的蟻鼻錢
蟻鼻錢是江淮流域楚國流通的貨幣,是從仿製貝轉化而來的。由於楚國的經濟、文化比中原各國落後,鎛、刀、紡輪的使用也較遲,銅鑄幣就沿用了仿製貝的形態。蟻鼻錢的形制,為橢圓形,正面突起,背面磨平,形狀像貝但體積較小。
銅貝的市場價值不高,殷周時期的銅貝估價約人民幣45元,戰國時期蟻鼻錢由人民幣3元至80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