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弗朗西斯·培根的結果 展開

弗朗西斯·培根

英國畫家

弗朗西斯·培根是20世紀40年代以來不列顛群島一位風格怪誕的畫家。他生於愛爾蘭都柏林。常常以畸形的形象或病態的人物為主題,描繪一些令人厭惡的形象。但這些怪誕形象深刻地揭露了這個世界和人類的災難,他故意把人的醜陋面貌和痛苦掙扎的表情強調出來。還經常在照片、畫報、印刷品等著名畫作上進行再加工,創作出僅反映自己的內心幻象和痛苦的肖像作品。

人物經歷


弗朗西斯·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年),是一位生於愛爾蘭的英國畫家。其作品以粗獷,犀利,具強烈暴力與噩夢般的圖像著稱,他扭曲、變形和模糊的人物畫使他成為戰後最有爭議的畫家之一。
培根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一個英格蘭人家庭。16歲時他離開家,居於柏林和巴黎,直到1929年定居倫敦開始接觸油畫,同時不斷實驗水彩畫與素描。在此期間的作品有機而怪異,具有超現實主義的特色,不過一直都默默無聞。1943年一1944年,由於身體的原因而不能服軍役。培根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繪畫活動上,成為了一名職業的畫家。他是自學成才的畫家。他的早期作品受到超現實主義的影響。1945年當他的三聯畫《三張十字架底下人物的素描》在倫敦展出后,他受到了廣泛注意。
《鏡中的作家》弗朗西斯·培根
《鏡中的作家》弗朗西斯·培根
《自畫像》弗朗西斯·培根
《自畫像》弗朗西斯·培根
培根幾乎全靠自學,運用多變的技法表現各種恐怖、憤怒和興奮的形象。他最擅長運用粗獷強勁的筆觸來表現畫面中人物的恐怖、荒蠻、孤寂、興奮和憤怒。培根的筆觸中隱含著內心的想象和情緒,雖然人物的形象被肢解甚至扭曲,但依然保持著可以辨認的形象。在培根的筆下,形象不再是再現的重複,而是向人們展現了命運真實的面目。培根形容自己的作品是“試圖把某種情緒形象化”。他喜歡錶現孤獨和苦惱的主題。他所繪製的人物在畫面上變成了令人不適一種恐怖,巨大的苦痛感撞擊著觀者的心靈。正是這種敢於直視內心感受,毫不介意地表現在公眾視野當中,引起了人們的內心關注,也讓當時的畫壇為之震撼。人們把他的作品與戈雅的奇妙作品相媲美。
培根喜歡凡·高,因為凡·高是位具有痛苦意識的人,喜愛用激動的筆觸傳達內心的掙扎。在氣質上培根與蘇丁有相似之處,蘇丁也是一位用痛苦的眼光看待世界的畫家。他總是以人作為母題作畫,他把人物描繪所傳達的緊張、痛苦和恐怖的感受,上升到一種崇高的境界。他曾說過:“我希望我的畫看上去彷彿是人類由此通過時留下的痕迹,是已經在消失的記憶。”他的畫向人們揭示出生存中的痛苦和人類天性中既可憐又可怖的一面,能引起人們的思索。
弗朗西斯·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

主要作品


弗朗西斯·培根[英國畫家]
弗朗西斯·培根[英國畫家]
1952年培根依照西班牙畫家委拉斯開茲《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畫了一系列教皇的肖像畫,畫中的紅衣主教隱匿在半透明的帘子後面,這一人物坐在寬闊的空間里,但形象模糊不清,宛如被帘子擋住了似的,他的表情通常是張著大嘴尖叫或打呵欠。這些變體畫都延伸他1949年就開始借用的委拉斯開茲的作品,這個主題在他以後的作品中不斷重複出現。培根故意把教皇這一系列形象隱匿在帷幕中,其涵義可能是讓觀者從中感到幕後那躁亂、恐懼的人物狀態。不過,畫家確實“畫”出了本來不屬於視覺領域的人的精神暴發力。

人物評價


弗朗西斯·培根[英國畫家]
弗朗西斯·培根[英國畫家]
自從培根死後,其聲譽與知名度逐步提高。他的作品獲得大眾的敬仰和等量的排斥。撒切爾夫人曾經對培根做出這樣的闡述:“那一位畫那些可怕的畫的人”。培根在世時是泰特美術館兩度回顧展的主角,並於2008年在同一間美術館得到了他第三次的回顧展。培根堅稱自己從不對其創作草圖準備,只有即興創作;可是他死後有部分草圖被大眾發現。雖然泰特美術館肯定了這些草圖的真偽及其合理性,藝術市場還未能承認這些作品。1990年代初期,幾張被認為已經毀掉的作品,包括50年代初期的《教皇》和60年代的《頭像》重新浮現在藝術市場,這些作品同樣得到了大眾的肯定。
據外媒報道,英國畫家弗朗西斯·培根一幅作品2013年11月13日在紐約拍賣會拍出1.424億美元高價,刷新藝術品拍賣價最高的世界紀錄。
這幅培根在1969年創作的畫作《弗洛伊德肖像畫習作》(三聯畫)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最終以142405000美元落錘,這幅畫作描繪的是培根的一位藝術家朋友盧西安·弗洛伊德。

作品價值


蘇富比紐約晚拍在當地時間2020年6月29日夜晚落幕,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啟發自艾斯奇勒斯〈奧瑞斯提亞〉之三聯作》首次直播拍賣中以超過840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創造了藝術家個人拍賣紀錄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