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集群
中小企業集群
中小企業集群是指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的相關產業或某特定領域內大量相互聯繫的中小企業及其支持機構在該區域空間內的集合。美國矽谷的繁榮、義大利經濟的振興、東部沿海鄉鎮的迅猛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歸結於當地企業集群的發展。隨著市場競爭的全球化,經濟發展也凸現出區域集中化趨勢。特別是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的地方企業集群化。以中小企業為主的企業集群,由於其能夠快速適應市場變化、滿足顧客個性化需求而日益得到迅速發展。
中小企業集群
表現在各企業依然是獨立的法人,保持各自的所有制、隸屬關係、投資渠道,實行獨立核算,按市場原則進行平等交易等方面。
2、集群內企業間聯繫密切。
集群內企業間存在著密切的交互作用,已從工廠聯繫延伸到產業聯繫,包括實體的物質和非實體的信息聯繫,而且這種聯繫日益成為企業間聯繫的核心內容。
3、集群內企業間存在多種特定關係。
表現在企業間通過專業化分工與協作以獲取外部經濟。這種特定的關係表現使得集群內的中小企業從以往零散、雜亂狀態走向系統化和有序化。
4、集群呈現動態化。
由於進入或退出集群的障礙較小,集群總是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因此,集群才能保持長久的活力。
5、集群運行機制的基礎是“信任和承諾”等人文因素。
這種人文因素是維持集群內企業所形成的長期關係的紐帶,並使集群在面對外來競爭者時,擁有獨特的競爭優勢。
中小企業集群
1、外部經濟性。
當一項經濟活動的社會收益大於私人收益時,就存在著外部經濟性。中小企業集群中的外部經濟性就是德國經濟學家所稱的“集聚經濟效應”,即因企業在地域上的集中而導致社會分工深化、企業聯繫加強和區域資源利用提高所產生的成本節約。集聚經濟效應以便利性而體現在四個方面,即接近的便利性,企業新生的便利性,創新的便刻性和社會資本形成與積累的便利性。
2、聯合行動。
聯合行動是指中小企業集群中廠商間為了某些共同的目標而進行有意識的合作。集群中的聯合行動可用廠商間合作的數量與合作的方向兩個維度來衡量。合作的廠商數量是指企業集群中進行各類合作的廠商數量之和,廠商之間既可是兩兩之間的雙邊合作,也可是多個廠商之間的多邊合作。廠商間合作的方向是根據廠商間的合作關係建立的基礎而定,在同類產品廠商之間的合作為橫向合作,沿著產業鏈分工的廠商之間的合作為縱向合作。
中小企業集群中的聯合行動能提高合作廠商的技術能力、生產能力、創新能力與市場能力,能夠有效地促進企業集群的成長與競爭力的提高。與中小企業集群的外部經濟性相比,它是集群中行動主體之間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是一種動態的、主動性的集群效應。
3、制度效應。
從整體來說,中小企業集群是介於企業與市場之間的一種新型的空間組織形態。作為一種組織形態,企業集群是處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之中。制度背景分微觀層面與宏觀層面,前者有合約、產權等,後者有政治、社會與文化因素。集群中社會資本逐步形成與積累,集群中盛行著誠信與合作的文化氛圍;它們可以統一市場、規範產品標準、推行共同商標和專項技術,各廠商之間的合約簽定與執行的交易費用較小。另外,政府在集群中作為一個重要的行動主體,它通過政策制訂,選擇合適的廠商進駐集群、維護集群秩序,並通過特定的集群政策、形成適合有利的制度等來促進集群的發展。
中小企業集群
作為群體眾多的微觀經濟主體——中小企業,在現實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它們都數量龐大作用顯明,受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在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現有中小企業2300萬家,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9.7%,它們創造了40%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提供了2/3的新增就業崗位,雇傭了全國53%以上的勞動力,生產的出口產品占出口產品總類的96%。義大利中小企業數量佔全部企業的99.8%,員工占就業人員的78.2%,在國民生產總值增量中的比重超過60%,撐起義大利經濟的半壁江山。中國在工商註冊登記的中小企業已超過1000萬家,佔全國工商註冊登記總數的99%,在全國工業總產值和實現利稅中分別佔60%和40%左右,同時創造了75%的就業機會和60%的出口創匯額,中小企業已成為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生力軍。
縱觀各國成功的中小企業可以發現,凡是發展快、效益好、生命力強的中小企業,它們大都不是零星存在,而是以集群的方式相聚而生,顯示強大的集群效應並在集群效應中受益匪淺。如義大利北部的紡織業,美國加州的葡萄酒業,美國矽谷的IT產業,日本汽車業;中國溫州的皮革與製鞋業,東莞的電腦資訊產業,佛山的紡織業,等等。勝炙人口的“浙江現象”,更是以企業集群為主要內容。中小企業集群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經濟現象,引起了廣泛關注。
中小企業集群
企業集群是若干廠商在某一地域內集中於某一產業,通過多類行動主體的共向努力,利用集群效應而獲得1+1>2的競爭優勢。因此,針對一些地方而言,尤其是那些產業鏈比較長或迂迴生產方式比較突出的產業,利用集群化發展可以迅速提升該產業在區域、國內或國際的競爭優勢。
2、中小企業集群是推動地方經濟增長,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方式。
一般來說,由於縣域經濟的產生開始都在低水平層面上,缺乏同大城市在高水平層面產業上的競爭能力,各地在發展產業選擇上,無不都是圍繞當地特色逐步發展起來的。特色產業的發展更需要利用產業集群的方式,充分發揮集群效應,並通過集群效應帶來的比較優勢,做大規模、做強產業,推動當地經濟快速增長。
3、中小企業集群是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式。
中小企業發展的先天不足是企業規模小,市場接近難,市場競爭力弱,融資渠道少,人才儲備不足,信息資源欠缺等。而企業通過“扎堆”,聚集在一起,可以形成整體優勢和規模效應,建立和擴大共同的知名度和“品牌”效應,達成內部的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從而有效地解決中小企業的先天不足問題。
4、中小企業集群是推動城鎮化進程的有效途徑。
就中國的發展階段來說,工業化仍然是城鎮化的基礎,推動城鎮化要以工業化為支撐。工業化的重要內容是農村工業化,實現農村工業化一個重要途徑是發動農民就地創辦中小企業,促使農民就地轉化為產業員工。集群能夠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同時帶動新創企業的不斷產生。發展壯大的企業群體將不斷產生新的更高的城市化需要,政府為滿足這一需要也將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優化企業發展環境,這些良性互補無異會大大推動當地的城鎮化進程。
5、中小企業集群為工業園區的發展提供成功出路。
中國各地都設立了工業園區一類產業集中發展區。然而,除少數發展較好,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外,眾多的工業園區前景不容樂觀。其原因有多種,一個重要原因是園區內的企業(或其它主體)之間缺乏一定的產業聯繫,工業園區成為各類企業的簡單“扎堆”,其結果是,一些入住的企業利用工業園區提供的優惠條件和政策,獲得了或多或少的發展,但園區本身並沒有隨著入住企業的增加而產生某種集聚效應,並因此來形成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產業集聚則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中小企業集群多數是以產業集群的方式存在,而縱觀國內外,一些成功的工業園區都是專業化的園區,這就為工業園區的發展指明了成功的道路,眾多工業園區都應該藉助集群戰略予以調整,從而獲得較快的發展,或者新建開發區就要以產業集群為目標,推動工業園區、開發區經濟的健康發展。
[1]管理人網 http://www.manaren.com/data/109092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