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路鄉
台灣嘉義的下轄鄉
番路鄉——如今的縣道159甲,曾經是族人背著獵物步行下山、與漢人交易的古道,如今成了雙向通車、鋪著柏油的馬路。路的兩旁,種了滿山遍野的柿子林,每到秋天便染紅了整座山頭,產量高居台灣第一。番路鄉農會首創之柿餅室內無塵乾燥製作技法,讓番路成了火紅火紅的柿子之鄉柿子在秋天火紅、文化在番路鄉漫延。
有趣的是,如今,進入阿里山的主要道路,台十八線阿里山公路,同樣也大幅度的取道番路鄉,由西向東,穿過狹長瓶頸狀的平原之後,來到觸口這初觸山林的交界之處,而後便有忽逢桃花源似的,豁然開朗,一溜煙的上山去了。然而一直要到過了石桌,進入隔鄰的阿里山鄉,路的兩旁才漸漸出現鄒族部落的蹤跡。在此之前,沿途仍以來此開闢生計的漢人為主,層迭交織的茶園景緻爬滿了整片山頭,也將阿里山茶的聲名推至最高峰。
番路鄉的發展也像這樣的二條番路,與時推移而有著不同的面貌。在海拔一千二百米的向陽坡地”隙頂”,以溫差大、濕度高、日照充足的絕佳氣候環境,如今已成為台灣蝴蝶蘭的催花中心。粉紅紫白,開出了番路的第二個春天。
番路鄉擁有豐沛的物產,透過番路鄉的努力轉型,傳統農業由一級生產、二級加工、朝三級研發、行銷、觀光、服務發展,開創了農民的視野,也帶來了豐富的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