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華靜
中國內地女編劇
焦華靜,1988年10月16日出生於陝西省西安市,中國內地女編劇、製作人,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電影劇作方向(碩士)。
2011年,擔任喜劇電影《假裝情侶》的編劇。2013年,擔任劇情電影《狗十三》的編劇,她憑藉該片獲得第9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年度新銳編劇獎。2014年,由其創作的電影文學劇本《宋江柴門遇李逵》入圍第11屆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金字獎電影長片劇本單元最佳電影長片劇本獎。2015年,與曹保平共同擔任犯罪懸疑電影《烈日灼心》的編劇,她憑藉該片獲得第3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編劇獎。2016年,與薛曉路共同擔任愛情喜劇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的編劇,該片入圍第5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焦華靜自幼受家庭文化氛圍的熏陶,在中學時代就喜愛寫作。
焦華靜
2004年,她在上高中一年級時就以小說《無歸》獲得第6屆中華杯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同年,由其創作的小說《半支煙》被收錄《新概念才氣作文選·惆悵卷》。
2006年,焦華靜以全國第一的成績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電影劇作方向,開始專業學習並進行電影文學劇本創作。2011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電影劇作方向的研究生,並師從導演薛曉路;同年,擔任喜劇電影《假裝情侶》的編劇,該片由劉奮鬥執導;隨後,為單曲《分別就是死去一點點》作詞,該歌曲是電視劇《延安愛情》的主題曲。
2013年,擔任劇本策劃的愛情喜劇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上映,該片由吳秀波、湯唯合作主演;同年,擔任劇情電影《狗十三》的編劇,影片講述了一個女孩從童年到成年殘酷變化過程中所發生的故事,她憑藉該片獲得第9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年度新銳編劇獎。
2014年,由其創作的電影文學劇本《宋江柴門遇李逵》入圍第11屆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金字獎電影長片劇本單元最佳電影長片劇本獎。
2015年,與曹保平共同擔任犯罪懸疑電影《烈日灼心》的編劇,該片改編自女作家須一瓜的長篇小說《太陽黑子》,獲得第7屆中國影協杯十佳電影劇作獎,她憑藉該片入圍第7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編劇獎,獲得第3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編劇獎;同年,擔任編劇的喜劇電影《橫衝直撞好萊塢》上映。
2016年,與薛曉路共同擔任愛情喜劇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的編劇,該片入圍第5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同年,與薛曉路聯合出版小說《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該小說由同名電影改編而成。
2020年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創投訓練營(SIFF NEXT)於12月14-16日在上海舉行第二階段的項目開發工作坊。焦華靜擔任本次創投訓練營工作坊的導師。
2021年4月26日,焦華靜擔任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期“Y計劃”終選評審。
編劇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2016年 | 《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 | 電影 |
2015年 | 《橫衝直撞好萊塢》 | 電影 |
2015年 | 《烈日灼心》 | 電影 |
2014年 | 《宋江柴門遇李逵》 | 電影 |
2013年 | 《北京遇上西雅圖》(劇本策劃) | 電影 |
2013年 | 《狗十三》 | 電影 |
2011年 | 《假裝情侶》 | 電影 |
文學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2016年 | 《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 | 小說 |
2004年 | 《半支煙》 | 小說 |
2004年 | 《無歸》 | 小說 |
監製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2013年 | 《狗十三》 | 電影 |
為他人創作
歌曲名稱 | 演唱者 | 發行時間 |
分別就是死去一點點 | 師鵬 | 2011 |
2004年發表小說《無歸》《半支煙》
2012年《上海故事》
2011年參與編劇電影《假裝情侶》
焦華靜
2013年編劇電影《狗十三》
2015年參與編劇電影《烈日灼心》
2016年參與編劇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
榮譽獎項 |
2016-10第5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提名) 2016-09第7屆中國影協杯十佳電影劇作獎 烈日灼心(獲獎) 2016-09第3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編劇獎 烈日灼心(獲獎) 2016-03第7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編劇獎 烈日灼心(提名) 2014-11第9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年度新銳編劇獎 狗十三(獲獎) |
文學獎項 |
2004第6屆中華杯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無歸(獲獎) |
焦華靜對於日常生活的記憶力、觀察力和提煉的能力都很好。她不僅描繪個人經驗,還能從裡面跳脫出來,她把那種混沌給展示了出來。她是故事的講述者,她用自己的視角所展現的影像敘事,有效地豐富了觀眾的社會記憶和社會理解。在電影《狗十三》中,可以看到編劇焦華靜的巧思,可以說劇本的紮實是這部小成本電影的一個亮點。當她用少女視角來描繪世界的時候,成人眼睛中所看到的理所當然的一切,忽然變得非常驚心動魄,這個世界的反人性色彩被強調了出來。年輕人的敏感和表達能力,成為塑造當下電影文化的重要力量,這是另外一種年齡政治。此外,她和某些所謂新浪潮導演的區別是,她很尊重自己的經驗,她的表達根植在自己的經驗里(《新京報》、電影學者王小魯、電影策展人余雅琴綜合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