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

高麗王朝第33任君主

王昌(1380年—1389年),高麗王朝第33任君主(1388年—1389年在位)。因被視為辛旽之孫而在史書中稱為“辛昌”,後世又稱“昌王”。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王昌生於洪武十三年(1380年)八月七日,是王禑長子,母為謹妃李氏,后立為世子。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王禑發兵北伐遼東,將王昌和一些嬪妃轉移到漢陽山城。同年夏,北伐將領李成桂、曹敏修發動威化島回軍,攻破開京,王禑旋即被廢黜。據說李成桂認為王禑來歷不明,主張恢復王氏正統,在回軍時與曹敏修有此約定,而曹敏修在回軍后卻食言,反而主張擁立王昌為新王,他去詢問德高望重的儒臣李穡,李穡同意此議。由於李穡具有很大的發言權,所以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六月九日,以恭愍王遺孀定妃安氏的名義下教立王昌為王,同日王昌即位,時年九歲。
當時,李成桂與新興士大夫實現聯合,兼握兵權和喉舌(台諫),勢力日甚一日。就在王昌即位一個多月後,李成桂一派的大司憲趙浚上書彈劾曹敏修貪婪並且阻撓田制改革的實施,曹敏修遂被流放於昌寧縣。李穡接替曹敏修成為首相(門下侍中),李成桂仍為副相(守門下侍中),並都總中外諸軍事。李穡為了牽制李成桂的勢力、維護王昌的地位,想出了利用賀正的機會請求宗主國明朝派遣官員來高麗監國,並請讓王昌親朝明太祖的辦法,並自請為使。為了防止李成桂利用首相不在而篡位,李穡還請李成桂交出他的一個兒子隨行,於是李芳遠成為使團的書狀官。李穡出發后,李成桂繼續肅清異己,將崔瑩從來流放地抓回來斬首,又禁錮了李仁任的子孫。李穡到了南京后,獲得明太祖的召見,明太祖說:“你在元朝當翰林,應該會漢語吧!”李穡用漢語說:“請親朝。”明太祖說:“說什麼?”譯官進行翻譯,明太祖只是嘲笑他的漢語跟納哈出差不多,卻對李穡提出的各項請求不置可否。其後明禮部奉聖旨回咨高麗,拒絕王昌入朝的要求,稱“童子不必來朝,立亦在彼,廢亦在彼,中國不與相干”。
李穡回國后不久辭職,改任領門下府事,由王昌的外祖父李琳接任門下侍中。他們仍不罷休,於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六月派門下評理尹承順、簽書密直司事權近出使明朝,繼續請求親朝。九月,王昌在李穡的推動下將從陸路赴中國,由於王昌之母李氏不忍心王昌走遠路,便沒有成行。高麗的國王入朝請求再次被明太祖拒絕,據《高麗史》記載,明禮部奉聖旨所擬的咨文中指王昌為“異姓”,然而明太祖朱元璋本人的指示中卻隻字未提,因此極有可能是李成桂一派篡改了明朝咨文。十月,李成桂一派的言官吳思忠等開始圍攻李穡使團的副使李崇仁,李穡迫於壓力,也請求致仕,王昌的地位乃至高麗的國運變得岌岌可危。十一月,發生了王禑謀殺李成桂未遂的事件,李成桂藉機宣稱禑、昌父子皆非王氏,且明朝聖旨也稱其為異姓,力主“廢假立真”,於是高麗神宗七世孫定昌府院君王瑤被立為新王,是為恭讓王,王昌則被流放到江華島。恭讓王宣布禑、昌父子為恭愍王時權臣辛旽的後代,在群臣壓力下,於十二月十四日派遣政堂文學徐鈞衡去江陵誅殺王禑,藝文館大提學柳玽去江華誅殺王昌。王昌死時年僅十歲,無廟號、謚號,葬處不明。

軼事典故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八月,琉球國中山王察度派使節玉之來高麗,奉表稱臣,並歸還被倭寇虜獲的高麗人口,獻上包括硫磺三百斤、蘇木六百斤、胡椒三百斤、甲二十部的“方物”。據稱起因是半年前高麗派朴葳征伐對馬島,威名為琉球所知,故琉球遣使來高麗。都堂因無先例,所以對接待問題感到為難,王昌指示道:“遠人來貢,待之薄,則無乃不可乎?使之入京,慰送可也。”並將胡椒和蘇木放在宮中,判內府寺事柳伯濡以忠肅王置醬缸於宮中被譏笑一事進諫,王昌不聽,接著派典客令金允厚、副令金仁用攜帶以“高麗權署國事王昌”名義的回信及禮物,報聘於琉球國(中山),這是朝鮮半島與琉球之間最早的官方往來。

家族成員


• 父親:王禑
• 母親:謹妃李氏

影視形象


• 《龍之淚》,尹東元飾
• 《鄭道傳》,金俊成飾
• 《六龍飛天》,黃在元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