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禑
高麗王朝第32任君主
王禑(1365年—1389年),高麗王朝第32任君主(1374年—1388年在位)。小字牟尼奴,一說是高麗恭愍王之子,一說是權臣辛旽之子而被恭愍王冒認為己子,因他遭廢黜時被認定為辛旽之子,故在朝鮮王朝所修的史書中被稱為“辛禑”。
即位前受封江寧府院大君,1374年恭愍王遇弒后被李仁任扶植上位,1377年接受北元冊封為高麗國王,1385年又接受明朝冊封為高麗國王,1387年令高麗全國改穿明朝冠服,1388年因鐵嶺立衛問題而同明朝關係惡化,在崔瑩的輔佐下發動軍隊北伐遼東,但北伐將領李成桂、曹敏修發動威化島回軍,他被迫遜位,先後居住在江華和驪興。1389年因圖謀暗殺李成桂而廢為庶人,流放江陵,旋即被殺。無廟號、謚號、陵號,後世又稱“高麗禑王”。
王禑生於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七月初七,他的母親是權臣辛旽的侍婢般若。王湡自出生后就被撫養於辛旽家中,乳名牟尼奴。洪武四年(1371年)七月初七,正逢牟尼奴七歲生日,辛旽為了祝福他而去廣明寺施捨僧侶,恭愍王以賜蟒龍衣為名傳辛旽至正陵(魯國公主陵),辛旽從此一去不復返。原來高麗恭愍王已獲悉辛旽的逆謀,在抓捕其黨羽的同時也誘騙辛旽落網。辛旽被軟禁於正陵兩天後就發配水原,在途中伏誅。
《大風水》中的王禑
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恭愍王命知申事權仲和在李穡府邸中聚集文臣,為牟尼奴取名字,群臣擬了八個字,恭愍王圈定了“禑”字,然後封他為江寧府院大君,接受百官祝賀,還讓白文寶、田祿生、鄭樞等名臣來輔導他的學問。洪武七年(1374年)九月,恭愍王宣稱王禑的生母是一個叫韓氏的宮人(據說出自世家大族),並追贈韓氏祖上三代。這些都是以王禑為儲君的信號。但在王禑離儲君之位僅一步之遙時,恭愍王就在這個月的二十二日被弒殺了。王禑雖然是恭愍王的獨子,但由於年幼且身世不明,明德太后及侍中慶復興都打算在宗室中另擇一人為王。北元則在高麗內部親元派的策應下,欲立在北元境內的沈王脫脫不花為新任高麗國王。在這種情況下,守侍中李仁任在都堂會議上堅持立王禑為王,大臣們相互對視,不敢發言,只有判三司事李壽山發表異議說:“今日之計,當在宗室。”永寧君王瑜及密直王安德等迎合李仁任的意思,說:“上升王以江寧大君為後嗣,除了他之外還能選誰呢?”於是李仁任率百官奉王禑即位,這是洪武七年(1374年)九月二十五日的事。
《朝鮮王朝五百年》中的王禑
洪武九年(1376年)二月,般若趁夜潛入明德太後宮中,哭訴她自己才是主上的生母,明德太后交出了她,李仁任將她下獄。兩府台諫及耆老在興國寺聚會,討論生母真偽問題,最終判決般若冒充國王生母,將她丟進臨津江淹死。據說般若被押送時,指著新修的中門,說:“老天要是知道我是冤枉的,這門一定會倒!”果然中門垮塌。此外般若的同族判事龍居實被斬,在審判般若時發表“天下未辨其父者容或有之,未辨其母者我未聞也”言論的三司右使金續命也被李仁任流放。
王禑即位時年方十歲,政事交給李仁任等人,自己則在書筵接受儒學教育,以田祿生、李茂方、李穡等儒臣為師傅。王禑雖然“稍志於學”,但並不喜歡儒生士大夫,在一次書筵上,他向右副代言尹邦彥請教《詩經》上“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一句的意思,尹邦彥回答不出來,王禑責怪道:“我道是你們儒者通曉經典,現在居然這樣!”他不但不熱心學問,反而在李仁任、池奫、林堅味等的引導下愛上了打獵,於是諸道元帥爭相進獻鷹犬來取悅王禑。
王禑即位后,高麗國策發生的最大變化就是恢復對元事大,從而使高麗進入元明兩屬的狀態。王禑初立時,面臨著北元扶持沈王脫脫不花的危機,李仁任一面加強對北元的戒備,一面派判密直司事金湑赴北元告哀,逐步恢復對元關係,旋因脫脫不花之死而使這場危機化於無形。
洪武十年(1377年)二月,王禑獲北元冊封為征東行省左丞相高麗國王,高麗開始使用北元宣光年號,並遣使謝恩。不過,與北元的往來並不意味著與明朝的斷交,高麗繼續向明朝朝貢,並請謚請封,但明太祖朱元璋得悉恭愍王遇弒及明使被殺后,對高麗懷疑更甚,扣押使節,不予冊封。
宣光八年(1378年),北元皇帝愛猷識理達臘(昭宗)去世,明朝也放還了高麗被扣使節,高麗便恢復使用洪武年號。
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王禑獲明朝冊封為高麗國王。通過李仁任主導下的兩端外交,夾在元明之間的高麗取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間,也使王禑鞏固了在高麗國內的合法性。
恭愍王改革失敗后,高麗繼續在內憂外患中不斷潰爛。王禑在位時,這一情況更為加劇,這從當時朝廷大臣一些報告中可以窺見。
宣光八年(1378年)八月,憲司報告說:“諸道連年旱荒,軍食不給,民轉溝壑,誠可痛心”。
洪武十六年(1383年)八月,左司議權近上書說:“今水旱相仍,飢疫薦至,公無數月之儲,民乏一夕之資;老弱轉於溝壑,餓殍僵於道路。加以鄰國屯兵近境,侵我封疆,誘我人民,倭賊又深入為寇,州縣騷然,棄為賊藪,守令不能御,將帥不能制,自古危亂之極,未有甚於此時者也”。面對這種江河日下的局面,以李仁任、林堅味為首的權門勢族非但不思改革,反而巧取豪奪,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與此同時,崔瑩、李成桂、曹敏修等在圍剿倭寇的過程中崛起的武臣以及鄭道傳、鄭夢周、尹紹宗等新興士大夫也成為當時高麗政局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在統治集團內部,內鬥不斷上演。
宣光七年(1377年)三月,池奫計劃剷除李仁任等人,王禑拒絕接受池奫的要求,站在李仁任一方,使池奫計劃落空,反而被誅。
洪武十二年(1379年),政堂文學許完、同知密直尹邦晏讓他們的妻子依託王禑的乳母張氏,讓她向王禑說林堅味的壞話,於是王禑禁止林堅味等入宮。林堅味便對慶復興、李仁任、崔瑩等說許完要殺死他們所有執政者,包括崔瑩在內的所有人都大驚,他們得知張氏所扮演的角色后,便由崔瑩召集軍隊逼宮,要求王禑交出張氏,王禑不肯,甚至為此哭泣,最後在明德太后的壓力下才交出了張氏,並請求不要殺死張氏。張氏被判處流放,但大臣們還是無視王禑的請求,次年正月將張氏斬於流放地。從這起事件可以看出王禑在群臣的擺布之下,連自己的乳母都保護不了,權力受到很大限制。
《六龍飛天》中的王禑
洪武十七年(1384年)閏十月,壽昌宮落成,王禑讓宦官李匡對崔瑩說:“大廈五年而成,何以報卿等?”崔瑩回答:“今倭寇蠶食,田制日紊,民生困悴,喪邦無日,不與大臣圖議國政,昵比群小,游田無度,臣將安仰以盡臣職乎?”王禑聽了極為慚愧。王禑曾夢見與崔瑩戰勝敵軍,還說要與崔瑩“平定四方”,可見他對崔瑩的信任。
洪武二十年(1387年)十二月,王禑命令都堂上報奪占倉庫、宮司、土地、奴婢的名單,由於執掌都堂的正是林堅味等巨貪,所以不可能執行這個命令。不久王禑聽說申雅奪人土地奴婢,予以重懲。隨後發生的趙胖之獄給了王禑剷除林堅味的機會。此事的起因是林堅味同黨廉興邦的家奴奪了朝臣趙胖在白州的田地,趙胖在爭執中殺了該家奴,廉興邦讓王禑發兵抓捕趙胖。就在趙胖受審時,王禑移駕崔瑩府邸,密議趙胖之獄,決心趁機剷除林堅味、廉興邦一黨。接著王禑賜趙胖藥物,並釋放了他,然後又下令將廉興邦下獄,拒絕給林堅味等宰相發俸祿,隨即命崔瑩及另一武臣李成桂包圍林堅味及其黨羽的府邸,要將他們下獄治罪。林堅味試圖叛亂,奈何被崔瑩和李成桂的軍隊團團包圍,只好束手就擒。在崔瑩的主導下,設立田民辨正都監,將林堅味、廉興邦等人所霸佔的土地奴婢通通歸還原主,他們及其親族同黨一律誅殺,哪怕是襁褓中的嬰兒都被丟進江里,妻女則發配為奴,幾乎無一倖免,此外還大肆捕殺林堅味、廉興邦的家奴,被殺者多達1000餘人,這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正月的事。
林堅味、廉興邦等伏誅大快人心,人們稱讚“吾君明矣!”,而已經致仕的李仁任是林堅味、廉興邦的後台,但在崔瑩的建議下從寬發落,只遣返原籍安置。王禑任用崔瑩為門下侍中、李成桂為守門下侍中,建立了一個嶄新的政府。王禑還沒來得及“咸與維新”,就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二月,派去明朝充當聖節使的偰長壽帶來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聖旨,這道聖旨不僅對高麗多有責備,還聲明鐵嶺是明朝領土,歸遼東都司管轄。鐵嶺是位於今朝鮮江原道北部的山脈,原本在高麗的領地內,高麗高宗末鐵嶺以北諸州併入蒙古,設立雙城總管府,鐵嶺成為元麗界山,恭愍王時越過鐵嶺,不僅收復舊疆,還侵佔了原屬元朝合蘭府的大片土地,在高麗方面看來,明朝索要鐵嶺等於是要高麗吐出嘴裡的肉。
《龍之淚》中的王禑
五月七日,左右軍渡鴨綠江,屯威化島,軍中開小差者絡繹不絕,士氣低落,李成桂和曹敏修多次請求班師,王禑和崔瑩都不同意。半個月後,李成桂說服曹敏修,發動威化島回軍,王禑和崔瑩得到消息后奔還開京,欲抗拒李成桂。李成桂打出清君側的名義,上書請去崔瑩,王禑則修書曉諭李成桂等,內容是:
“受命出疆,既違節制,稱兵向闕,又犯綱常,致此釁端,良由眇末。然君臣之大義,實古今之通規,卿好讀書,豈不知此?況復疆域受於祖宗,豈可易以與人?不如興兵拒之。故我謀之於眾,眾皆曰可,今胡敢違?雖指崔瑩為辭,瑩之捍衛我躬,卿等所知,勤勞我家,亦卿等所知。教書到日,毋執迷,毋吝改,共保富貴,以圖始終,予實望之,不審卿等以為如何?”
李成桂等不聽,繼續圍攻開京。六月三日,李成桂擊敗崔瑩,攻破開京,崔瑩在八角殿被俘,王禑執崔瑩之手泣別。隨後恢復洪武年號及大明衣冠,以曹敏修為左侍中,李成桂為右侍中。王禑不甘心做俎上之肉,在數日後的夜裡率領八十多名宦官欲襲擊曹敏修、李成桂、邊安烈等人的宅邸,因為曹李等人都在軍營而未能得逞。六月八日,王禑被諸將逼宮遜位,與寧妃和燕雙飛兩名後宮嬪妃出居江華島,曹敏修立世子王昌繼位。遜位后的王禑以上王之尊仍受優待,但實際上無異於軟禁。
《鄭道傳》中王禑臨終示鱗的情景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一月,已故崔瑩的兩個族黨——前大護軍金佇、前副令鄭得厚潛往黃驪謁見王禑,王禑哭著向他們訴苦,並拜託他們利用八關會暗殺李成桂,送給他們一把劍,命令交給他認為與自己關係好的禮儀判書郭忠輔。郭忠輔假裝答應,卻向李成桂告密,於是李成桂藉機廢黜王昌,宣布王禑父子實為辛氏,貶為庶人,流放王禑於江陵、王昌於江華,另立高麗神宗七世孫定昌府院君王瑤為王。十二月十四日,王瑤派政堂文學徐鈞衡誅殺王禑,藝文館大提學柳玽誅殺王昌。王禑享年二十五歲,無廟號、謚號,據傳其墓在今韓國京畿道驪州郡興川面大塘里(舊稱大王里)。死後兩年半,高麗即滅亡。
•親政問題
王禑即位時尚年幼,將國政委任給李仁任等大臣。李仁任與池奫、林堅味等狼狽為奸,導致朝政非常紊亂,不僅中央上奸臣專權,地方上也極其腐敗,史書記載“自禑時權奸秉政,競用私人,隨喜怒以為黜陟,或一年三四易,諸州縣安集(安集使)例多不識字者,奪人田民,納之權門,至養權臣馬牛鷹犬,求媚媒進,貪殘之禍,甚於胥吏”。洪武十三年(1380年)六月,王禑接受憲府建議,始赴報平廳聽政,但並未堅持下去。洪武十七年(1384年),崔瑩等大臣請求王禑視朝,王禑不聽,在第二天百官上朝時缺席出獵,對趕來催促他視朝的官員說:“宰相圖議國事,良是。予猶有童心,遊戲無節,為可愧也,爾其持酒慰諭。”儘管王禑終究沒有視朝,宰相們聽了這話后都感到欣慰。
•遷都漢陽
當時高麗面臨倭寇侵擾,屢次討論遷都問題,同時王禑迷信《道詵秘記》之類的圖讖,以為建都漢陽就會萬邦來朝,故一度在洪武十七年(1382年)八月遷都南京漢陽,次年二月還都開京。
•服制改革
王禑改制后的高麗官服(鄭夢周)和明初官服(方孝孺)
王禑在位末期,曾命令都堂上報奪占倉庫、宮司、土地、奴婢的名單,並重懲擅自奪人土地奴婢的申雅等人。為了解決田民問題的痼疾,王禑曾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一度設置田民辨正都監,后無疾而終;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誅滅林堅味、廉興邦后,又設立田民辨正都監,將其奪取的土地奴婢歸還原主。
王禑在位時,由文益漸導入的棉花在高麗全面普及,因為這個功績,文益漸在洪武八年(1375年)被王禑召入朝做官。
王禑在位時崇尚佛教,在宣光七年(1377年)由清州興德寺印刷了白雲和尚景閑所作的《直指心體要節》,其中的下卷保留至今,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屬活字本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進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王禑在位時還曾命令給養賢庫添加糧食,以供養在成均館讀書的學生。
王禑在位時,倭寇問題依舊困擾著高麗。判事崔茂宣從中國工匠那裡私習火藥之術,到宣光七年(1377年)十月,高麗朝廷在崔茂宣的建議下設置火㷁都監,從此高麗軍隊開始使用火器。在此情況下,高麗軍隊也打了幾次勝仗,如崔瑩的鴻山大捷、李成桂的荒山大捷等,在剿倭過程中湧現出崔瑩、李成桂、曹敏修、邊安烈、沈德符等一批武將,極大左右了高麗的政局。儘管猛將如雲,終禑一世也沒有解決倭寇之患,反而成了高麗亡國的催化劑。
除了倭寇問題外,來自明朝遼東的敵對和騷擾也是高麗面臨的難題。已歸附明朝遼東的女真人胡拔都、白把把山等屢次率兵侵擾高麗東北面,對恭愍王時新開拓的疆域構成威脅,王禑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任命李成桂為東北面指揮使來鎮撫當地。在面對倭寇和遼東問題的權衡時,池奫主張趁明朝立足未穩進攻遼東,李仁任則主張以倭寇為重。後來高麗也是把倭寇放在第一位處理,遼東問題則盡量順從明朝,並向明朝交出了曾擊潰遼東兵的北青州萬戶金得卿,故高麗與遼東的關係雖然緊張併發生衝突,但最終也沒有爆發戰爭。
•對明朝
高麗是第一個與明朝建立宗藩關係的國家,但明麗關係很快出現波折,隨著恭愍王遇弒和明使林密等被殺的相繼發生,王禑即位后的明麗關係迅速蒙上了惡化的陰影,可以說到了互為假想敵的地步,同時在李仁任的主導下,高麗也建立起對北元的宗藩關係。不過,高麗始終沒有斷絕對明朝的外交,並仍然沿用明朝洪武年號(除使用北元“宣光”的一年外);明太祖朱元璋雖然看穿是高麗權臣李仁任欲掩弒君之罪而遣使來朝,不過鑒於前代教訓,也未出兵膺懲高麗,而是採取扣使、卻貢及增貢等手段來敲打。王禑即位后,派張子溫等以告訃、請謚、承襲的使命赴明,因金義殺使事件的發生而中途返回。翌年正月,高麗又派崔源出使明朝告訃,被朱元璋扣押。隨後高麗兩度派去貢馬的使者也被扣押,在此後的兩年中,高麗又派了四批使節赴明,朱元璋拒絕賜謚和冊封、退還貢物並增加了歲貢數額、要求執政大臣來朝解釋,但放還了崔源等使節及358名高麗人。其後朱元璋以高麗“貢不如約”為由,先是退卻了李茂方等所貢之物,又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扣押了去遼東陳情的高麗使臣周誼,認為他是來打探軍情的。在侍中尹桓的建議下,高麗全國官民各出布有差來湊夠貢額。明朝則繼續卻貢拒使,又在洪武十六年(1383年)先後扣押了金庾、洪尚載、金九容等使節,流放他們到雲南。洪武十八年(1385年)正月,高麗終於補齊了所拖欠的五年歲貢,朱元璋乃下令放還被流放的高麗使者,許通朝聘。高麗之所以執著地要恢復對明關係,除了事大保國的目的外,統治集團亦有貿易上的考量。
在明麗關係惡化的十年間,高麗與明朝遼東方面的關係也非常緊張。在金義殺使事件的同時,定遼衛有三人也被高麗所殺,高麗不得不在洪武九年(1376年)兩次遣使赴定遼衛通好,獲悉遼東方面並無追究高麗殺人責任之意后才舒了口氣。但不久后又傳來定遼衛即將入侵的消息,高麗乃遣使點兵諸道,並做好了“嚴器械,謹烽燧,馬兵步卒各持所能軍器,養兵靜守,如有彼敵,兩班、百姓、公私賤隸、僧俗勿論,悉皆調發力戰,勢如難濟,各入山城,堅壁固守,乘間伺隙,四齣攻之”的準備,又多次派人赴定遼衛刺探。遼東方面屢次詰責高麗通使北元,並且阻止高麗貢使入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后更是與高麗發生過幾次武裝衝突。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麗關係恢復正常化后,高麗與遼東關係有所緩和,定遼衛也派人來刷還元末時逃亡高麗的遼瀋人。洪武二十年(1387年)夏,高麗再次流傳遼東將要進攻高麗的風聞,王禑加強了戒備。可以說終禑一世,高麗與遼東之間的警惕和敵意始終沒有根本性的轉變。
朱元璋許高麗通朝聘后,高麗派門下評理尹虎、密直副使趙胖出使明朝,重新提出了賜謚襲封的請求,獲得許可。明廷賜前王謚號為“恭愍”,並派周倬、雒英等帶去朱元璋御制的詔誥,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抵達高麗,冊封王禑為高麗國王,王禑“服先王所受法服,率臣僚備儀仗郊迎,開詔接誥,三叩頭,呼萬歲,己卯,焚黃告廟,悉如朝廷所降儀注”。隨後高麗三請衣冠,使高麗官服從元式變成明式。王禑也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九月獲得了明朝所賜的冠帶,並曉諭臣僚說:“自今服大明衣冠,宜誠心事之!”不過他在外出狩獵時仍然穿著胡服。與此同時,明朝還應高麗請求,將貢馬從一千匹減為五十匹。
但是,明麗關係不久后又出現裂痕。首先朱元璋對高麗使者刺探明朝情報的行為極其不滿,其後因高麗謝絕明朝用布匹交換5000匹馬、要求無償獻馬,朱元璋覺得受到了侮辱,又嫌棄高麗進貢的50匹馬多為劣馬,將高麗使臣張子溫下獄於錦衣衛(后死於錦衣衛獄中),不許使臣張方平、鄭夢周等入明朝境內,揚言絕交。高麗左侍中潘益淳驚呼:“國家危矣!”更大的麻煩接踵而至,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二月,明朝通報高麗將設立鐵嶺衛,高麗認為是在東北面鐵嶺地區設衛(一說明朝本意是設衛於鴨綠江以西的遼東地區,被高麗誤解),舉國大嘩,王禑一面派朴宜中赴明陳情,一面與崔瑩等籌劃進攻遼東,並殺死了21名遼東方面派來通報立衛的差官,扣押了李思敬等5人。四月二十一日停洪武年號,廢大明衣冠,王禑親至平壤督師,企圖利用明軍進攻北元、遼東空虛之機佔領遼東。五月,北伐將領李成桂、曹敏修發動威化島回軍,王禑因此被廢,洪武年號和大明衣冠也得以恢復。朱元璋在同年八月從高麗降將陳景那裡得知這個消息,命令遼東方面加強防備,靜觀事態發展;王禑被廢后,高麗對明朝聲稱是遜位,朱元璋料定是李成桂之謀,指示繼續觀察,從此明麗關係進入了一個更加複雜的時期。高麗方面記載朱元璋早就得知高麗要進攻明朝,並打算髮兵征伐,朱元璋正在太廟占卜時聽說高麗回軍,便中止討伐,但不見明朝記載。
•對北元
落款宣光年號的《直指心體要節》金屬活字本
儘管如此,高麗國內反對與北元恢復宗藩關係的人也不在少數,有人認為“天下方亂,朱氏與大元戰爭未息,先王決策臣事朱氏,今不遵先志,遽用宣光紀年,不已速乎?”等到翌年元昭宗死去,明朝放還被扣押的高麗使臣崔源等,高麗又恢復使用洪武年號。後來脫古思帖木兒派人向高麗通報即位,並改元天元,王禑派永寧君王彬出使北元,祝賀郊祀和改元,但並未行用北元年號。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北元遣使來高麗,加冊王禑為太尉,王禑又派密直副使文天式出使北元賀節日、謝冊命。同年七月北元遣使頒赦,隨著明朝對遼東控制的不斷加強,北元與高麗的往來又一度中止,高麗的外交重點重新轉回對明問題。洪武十六年(1383年)正月,納哈出派人來高麗“請尋舊好”。翌年十月,北元又遣使來高麗,被高麗阻擋在和寧府(今朝鮮金野)。洪武二十年(1387年)納哈出降明,高麗遣使祝賀明朝平定納哈出,與北元的關係也就告一段落。
高麗之所以恢復對北元的宗藩關係,除了長期以來與元朝的密切關係外,最關鍵的理由是“不欲激怒北方,以緩師也”,即防止北元出兵幫助脫脫不花奪位;而明朝遼東方面的直接威脅,也致使其稱臣北元以尋求外援。但高麗稱臣北元主要是為了自保,停留在功利主義的層面,絕非對北元一邊倒。宣光七年(1377年)秋,北元要求高麗夾攻遼東,被高麗方面託辭拒絕。王禑儘管已經接受北元冊封,但仍然強調自己沒有受天子冊命,可見高麗對北元很難說有價值上的認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隨著王禑決策攻遼,親元思想死灰復燃,王禑下令恢復“大元冠服”,崔瑩又派裴厚聯絡北元,約為外援,夾攻遼東。同年北元在捕魚兒海戰役中崩潰,王禑也因威化島回軍而被廢,高麗與北元的關係徹底畫上了句號。
•對日本
王禑在位時,延續了恭愍王時期通過對日外交來解決倭寇問題的思路,即位數月後就派羅興儒出使日本(北朝)。日本室町幕府派良柔和尚報聘,又表示倭寇源頭在南朝,日本一旦實現南北統一,“誓天指日,禁約海寇”。宣光七年(1377年)六月又派安吉祥出使日本,重申禁絕海盜之義。日本派信弘和尚報聘,表示“草竊之賊,是逋逃輩,不遵我令,未易禁焉”。同年九月,高麗又派鄭夢周出使日本,與室町幕府的九州探題今川貞世(源了俊)取得聯繫,今川貞世採取積極行動抓捕海盜。其後又先後派李子庸、韓國柱、尹思忠等出使日本,日本方面也儘力配合,今川貞世陸續歸還了上千名高麗被擄人口,可見王禑時期的對日外交取得了較大的成效。
王禑跟他深居簡出的父親恭愍王不同,不僅愛好出獵,還經常微服私訪街市,諫官白君寧曾在上書中寫道:“殿下日與頑童舍儀衛,出遊閭巷,宿衛之士但守空闕而已。路人見龍顏不知,以為無賴少年,至有犯清塵者。三韓之人,無貴賤老少,莫不觖望相告曰:‘主上何為至於此哉?’大臣百官皆仰屋竊嘆,但畏天威,不敢開口。”王禑喜歡在閭巷裡射雞犬,最後京城裡的雞犬幾乎都被他射死。又曾同林㮹(林堅味之子)等在閭巷裡持竿黏雀,在牆下烤著吃。即便是雨天,王禑也會冒雨出遊。有一次他在郊外山中遊覽,看到一個樵童頭戴以蔓草編成的笠子,十分喜歡,便將自己戴的珊瑚笠給樵童交換草笠,王禑戴上草笠后興奮地策馬馳騁,看見樵童驚慌失措地站著,還害怕樵童奪走草笠。此後一些惡少也戴上草笠,夜行閭里,捕殺雞犬,冒充國王,被發覺后都處以死刑。
王禑極其好色,堪與忠惠王相比。他短短二十多年的一生中,就納了九妃三翁主,此外還有不少在民間姦淫其他婦女的記錄。據目擊者回憶,王禑穿著紅衣服在街道上騎馬行走,闖入大小宅院,見到有長得不錯的姑娘就強姦,以致京城家家戶戶都備上一個木櫃,聽說王禑上街后就讓自家姑娘藏進柜子里,但王禑不侵犯像蓬原君鄭良生這種直臣的家屬。王禑曾把很多妓女帶到宮中,一度後悔她們教壞了自己,把她們遣散,不久后又召回,其後宮的三翁主就都是妓女出身。甚至還有他還和恭愍王的遺孀定妃安氏通姦的記載。
王禑風流放蕩,也贏得了真愛。崔瑩的庶女寧妃崔氏雖然在王禑死前一年才被納為妃子,但與王禑感情相當深厚。威化島回軍后,李成桂等並沒有直接逼迫王禑遜位,而是要他交出寧妃崔氏,王禑說:“如果她走了,我也跟著走!”接著在李成桂等的逼迫下陪寧妃離開王宮,前往江華島居住。王禑臨刑時,寧妃跑去救他,江陵縣吏拉住寧妃的裙裾,使她不得前進,她破口大罵:“你這奴才,怎敢玷污我!”於是扯裂了裙裾,觀者為之震驚。王禑死後,她痛哭說道:“妾到了這種地步,都是父親的過錯呀!”絕食了十多天,日夜哭泣,晚上抱著王禑的屍體睡覺,後來得到了糧食,還會精心碾磨,用來祭奠王禑,人們無不憐憫。王禑的原配謹妃李氏喪失了丈夫和兒子后,在開城寡居,侍婢曾想撤換她家中的一疊屏風,謹妃說:“這是先王親自折的屏風,不可以撤換。”每逢王禑忌日,她都會流淚祭奠。
王禑喜歡遊戲,有一次他想觀看石戰戲,知申事李存性勸阻,王禑不高興,命令宦官毆打李存性,李存性退出時又用彈丸射他,后命令宦官在後苑挖坑,騙李存性掉進坑裡,以此取樂,又曾爬到殿上,丟瓦礫擊人,可以說到了“無所不為”的地步。王禑不願外人看見他玩樂的樣子,有時遇人就用木杖毆打,甚至還有被打死的。有一次他在遊戲時,有人窺看,王禑發覺后抓住並杖責此人,還有一次他在佛誕日與寵臣們游宴花園,錄事李崐因聽旨而接近王禑,王禑親自杖責他,把他打得半死,並踢他的臉。權近等大臣力諫王禑不要沉湎享樂,王禑喝醉了酒,差點射死諫官。
王禑擅長樂器,尤其是吹笛,《高麗史》中有多次他親自吹笛的記載。此外還有他擊鼓、擊鐘、跳胡舞等記載。
傳說王禑臨刑前,曾對眾人說:“我們王氏本來是龍的子孫,左脅下必定會有三片龍鱗,世世代代都有這個特徵。”於是解開衣服,出示給人們看,果然在左脅下有三片銅錢大小的金色龍鱗,人們看了后都驚駭悲慟。另有說法是所謂“龍鱗”長在王禑的左肩上。
如前文所述,王禑之母就有宮人韓氏和辛旽之妾般若的爭議,關於其身世的更大爭議在於他的父親是誰。王禑被貶為庶人時,高麗官方就論定他為辛旽之子,在朝鮮王朝所修的《朝鮮王朝實錄》、《龍飛御天歌》、《高麗史》、《高麗史節要》等史書中均以“辛禑”之名出現(其子亦被稱為“辛昌”),並被視為偽主而不稱之為“王”、不列入世家。更有傳說他連辛旽的兒子都不是,而是辛旽的朋友能祐和尚受辛旽之託撫養其子,該子卻早夭,能祐找了自己鄰居家的兒子冒充辛旽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王禑。但是麗末鮮初時一位叫元天錫(號耘谷)的逸民則私撰野史,指出王禑正是恭愍王的親兒子,朝鮮王朝中期以後,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元天錫之說為真,據傳退溪李滉都曾表態:“國家萬世后,當從耘谷議”。元天錫撰野史雖為傳說,但從元天錫所作詩歌中評論王禑被貶為庶人時寫道“可使一身為庶類,正名千古不遷移”以及稱王禑父子之死為“幽冤”來看,此傳說有可信度,只是該野史不傳於世。到了現代,學界多認為王禑的生父就是恭愍王,而恭愍王無嗣說不過是朝鮮王朝為了證明王氏氣數已盡、將易姓革命正當化而篡改歷史的曲筆罷了。
不過,王禑的身世也有許多疑點。恭愍王到死之前都在求嗣,以致做出讓子弟衛淫亂後宮的狂悖之舉,而且為了殺讓益妃懷孕的洪倫以滅口而使自己遭遇殺身之禍。如果說這可能是後世史官的誣筆的話,那麼從庚戌年(1370年,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賜給恭愍王的璽書中提及“誠能行此道(先王之道),則福德之應,王子必生於宮中”來看,恭愍王無子的情況已為明朝所掌握,或許恭愍王本人就私下向明朝使臣詢問過求嗣之方,故朱元璋才在詔書中回以此句(也存在朱元璋多管閑事的可能性),而此時王禑已經出生。恭愍王被殺后,作為王禑祖母的明德太后不但不立王禑,首先想到的卻是在宗室中另擇一人。當然,這種行為也可以從高麗王室的慣例來解釋。高麗王室中,王后嬪妃之子皆為嫡子,但若是出身卑賤的宮人所生之子,則稱為“小君”,地位很低,高麗規定“宮人子孫限七品,唯登科者至五品”,《高麗史》中不乏出身“國庶”之後而不得升遷的例子。王禑的母親出身卑微,雖為恭愍王之子,但作為“國庶”而在被擁立時有所糾結似屬正常。總之,由於沒有決定性的證據,王禑的身世仍然是一樁歷史謎案。
王禑一意孤行要北伐遼東,史書記載為崔瑩所慫恿,李成桂勸阻無效,迫不得已發動威化島回軍。但有觀點認為,促使王禑攻遼的真正慫恿者恰恰是李成桂,他在鄭道傳等的精心策劃下,效仿宋太祖發動陳橋兵變,先鼓動或附和王禑及崔瑩攻遼,然後兵變回軍,只因王氏擁護勢力依舊強大,王袍加身的一幕才推遲四年上演。史書中的記載可能只是被李成桂篡改過的記錄而已。
關係 | 名稱 | 備註 |
父親 | 高麗恭愍王王顓 | 一說辛旽,一說能祐之鄰居 |
母親 | 般若 | 恭愍王宣稱其母為宮人韓氏,王禑即位后追贈順靜王后 |
妻妾 | 謹妃李氏 | 李琳之女 |
寧妃崔氏 | 崔瑩之女 | |
毅妃盧氏 | 名釋婢,盧英壽之女,本為謹妃侍女 | |
淑妃崔氏 | 名龍德,崔天儉之女,本為謹妃侍女 | |
安妃姜氏 | 姜仁裕之女 | |
正妃申氏 | 申雅之女 | |
德妃趙氏 | 趙英吉之女,原封肅寧翁主、憲妃 | |
善妃王氏 | 王興之女 | |
賢妃安氏 | 安叔老之女 | |
和順翁主 | 妓女,原名小梅香 | |
明順翁主 | 妓女,原名雙飛燕 | |
寧善翁主 | 妓女,原名七點仙,原為密直南秩之妾 | |
兒子 | 王昌 |
《東國通鑒》:秦政、晉睿事涉疑似,至於呂氏立他人子為惠帝后,朱文公直筆特書,略無假借,其所以為天下後世戒,嚴矣。恭愍王嘗以無子為憂,宜求宗室之賢者嗣之,乃取旽子陰養宮中,以為身後之計,卒不能保其身。禑亦荒淫暴虐,身亡家敗。嗚呼!禑固不足論,恭愍亦獨何心哉?
時間 | 影視類型 | 作品名稱 | 演員 |
1983年 | KBS電視劇 | 《開國》 | 李斗燮 |
1983年 | KBS電視劇 | 《朝鮮王朝五百年—楸洞宮大人》 | 方勛 |
1996年 | KBS電視劇 | 《龍之淚》 | 權五星 |
2006年 | MBC電視劇 | 《辛旽》 | 崔守韓、李DL |
2012年 | SBS電視劇 | 《大風水》 | 李敏豪、鄭俊元 |
2014年 | KBS電視劇 | 《鄭道傳》 | 朴鎮宇、鄭允錫 |
2015年 | SBS電視劇 | 《六龍飛天》 | 李賢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