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顓

王顓

王顓(1330年—1374年),高麗王朝第31任君主(1352年—1374年在位)。初名祺,1366年改名顓,號怡齋、益堂,蒙古名伯顏帖木兒。父為高麗忠肅王王燾,母為恭元王后洪氏。他曾受封江陵大君,少年時代入質宗主國元朝10年,娶元宗室女寶塔失里(追贈魯國大長公主,謚仁德王后)為妻。1351年冬,元朝扶植他取代忠定王王㫝而成為高麗國王。他在位時對內力圖改革積弊,振興高麗王朝;對外則利用元末農民起義爆發之機,於1356年剷除奇轍為首的親元勢力,擺脫元朝控制,並向北開拓大片疆域。然而高麗接連遭遇倭寇之患、紅巾軍入侵和元軍入侵等動亂,改革力不從心,國勢日益衰落。1365年任用辛旽進行改革。1370年接受明朝冊封為高麗國王。1371年殺辛旽。1374年被侍衛洪倫及宦官崔萬生等弒殺,葬於玄陵。1385年明朝賜謚號“恭愍”,高麗加謚為“恭愍仁文義武勇智明烈敬孝大王”。他工於書畫,有《天山大獵圖》、《廉悌臣像》等作品傳世。

人物生平


入質元朝

至順元年(1330年)五月初六日,王顓生於高麗開京(今朝鮮開城)。他是高麗忠肅王王燾之子,母為德妃洪氏(恭元王后),有一名年長15歲的胞兄王禎,即高麗忠惠王。他初名王祺,出生后沒多久父親忠肅王就去了元朝。忠肅王對被視為“潑皮”的長子忠惠王極其失望,有意栽培幼子,至順三年(1332年)在元大都就向官員尹澤透露此意。後來王祺被封為江陵大君(忠肅王即位前的封號),也體現出忠肅王對他的重視。至正二年(1341年)五月,宗主國元朝命王祺入朝為質,充當怯薛(宿衛),稱“大元子”,政丞蔡河中以下30多人隨他到中國。三年後,被元朝廢黜的忠惠王死於流放途中,元子王昕繼位,是為高麗忠穆王,加封在元朝的叔父王祺為江陵府院大君。
恭愍王與魯國公主(國立古宮博物館藏)
恭愍王與魯國公主(國立古宮博物館藏)
王祺在元朝居住了十年之久。他在朴仁干門下接受儒學教育,又在至正九年(1349年)以後服侍元朝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在端本堂讀書,因此修鍊了很高的文化素養。當時,忠穆王去世,他的庶弟王㫝與叔父王祺成為王位候補者,而後者更得眾望。高麗大臣王煦、李齊賢、李谷、尹澤、金敬直、李承老等都推戴王祺,王祺也做好了繼承王位的準備。但由於王㫝的母家禧妃尹氏家族勾結親元勢力,在元廷內展開運動,最終元順帝欽點王㫝為高麗國王,是為高麗忠定王。塵埃落定后,王祺的隨從大多數離他而去,只剩下趙日新、柳淑、朴天富等少數人留下來。
但是王祺並非一無所獲,就在與王位失之交臂這一年(1349年),他親自前往漠北,迎娶了元魏王孛羅帖木兒之女承懿公主(追贈魯國大長公主,故通稱魯國公主)寶塔失里。這意味著王祺取得了一個重要的政治砝碼。忠定王繼位后,高麗國內的親元勢力和尹氏外戚勢力反目,對立日益深化,同時倭寇興起,不時騷擾高麗沿海,在這種情況下,元廷決定改立王祺為高麗國王,於至正十一年(1351年)十月派人廢黜忠定王。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王祺和魯國公主在元朝皇子失禿兒等人護送下從元大都回到了高麗開京,兩日後即位於康安殿,開啟了恭愍王一朝二十三年的統治。

反元改革

恭愍王王祺即位后,任命德高望重的老臣李齊賢為首相(都僉議政丞),並逐漸構建起以表兄洪彥博為中心的支持勢力。當時的高麗王朝,外有蒙元帝國干涉,內有權門勢族跋扈,土地兼并嚴重,國王威望掃地。恭愍王力圖挽回頹勢,振興這個四百年的王朝,從一即位就實行改革,如廢除政房、設立田民辨正都監等。但就是這些剛起步的改革也招致了統治集團內部的不滿與對立,其中名列“燕邸隨從功臣”之首的判三司事趙日新就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秋冬之交發難,以清君側為名殺死奇轅(元順帝奇皇后的哥哥),劫持恭愍王。恭愍王一時不知所措,幾天後接受了三司左使李仁復的建議,在征東行省衙門誘斬趙日新及其同黨,平息了動亂。兩個月後,元朝派使臣審理趙日新之亂,並誅殺了餘黨。
恭愍王與魯國公主(京畿道博物館藏)
恭愍王與魯國公主(京畿道博物館藏)
趙日新之亂失敗后,恭愍王安撫奇氏為代表的親元勢力,並對元朝更加恭敬。當時,中國爆發元末農民起義,鹽販張士誠割據高郵,元朝出動大軍鎮壓,於 至正十四年(1354年)夏秋之交派人到高麗徵兵助剿,恭愍王派了40餘名將相、2000多名軍隊到中國。同年十二月,由於元順帝聽信讒言,貶斥主帥脫脫,大軍遂作鳥獸散,中國局面更加潰爛。恭愍王本來就意識到自己的改革在元朝干涉下是無法實現的,聽到了這個消息后,摸清了元朝外強中乾的底細,隱忍已久的他決定反抗元朝的干涉,恢復高麗的自主。但另一方面,高麗的“附元輩”(親元勢力)亦擔心中國局勢變化會影響他們的前途,特別是與元朝皇室聯姻的奇氏、權氏、盧氏家族,恭愍王與他們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至正十六年(1356年)五月十八日,恭愍王在宮中設宴,邀請包括奇轍、權謙、盧頙在內的宰樞兩府大臣赴宴,企圖將三人及其子侄一網打盡。奇轍和權謙到場后,恭愍王的親信就秘密建議趁早將他們處死,恭愍王予以採納,命令埋伏的壯士出其不意地用大椎襲擊奇轍和權謙,奇轍當場死亡,權謙逃到紫門時被殺。恭愍王出動禁衛四番軍士捕殺三家親族同黨,將盧頙處死於其家中,暴屍街頭。隨後他宣布開京戒嚴,廢止元朝設立的征東行省理問所,停用至正年號,恢復高麗舊制,並以印璫、姜仲卿為西北面兵馬使,率兵越過鴨綠江,掃蕩東遼東八站地區,破婆娑府等三站;又以柳仁雨為東北面兵馬使,在元朝雙城總管府(今朝鮮金野)千戶李子春李成桂父子做內應的情況下收復了淪陷百年的國土。
誅滅“附元輩”之後,恭愍王頒布教書,宣布“一國更始”,歸還奇轍等人掠奪的土地,解放其霸佔的人民,並準備丈量土地,展開進一步的改革。元朝得知高麗入侵,揚言發兵80萬討伐;後來又派斷事官撒迪罕到鴨綠江邊宣旨,要求高麗國王將此事解釋清楚。恭愍王為了避免事態擴大化,殺了印璫,上表謝罪。同年十月,撒迪罕來到開京,帶來了元順帝原諒高麗的詔書。恭愍王完成種種善後工作后,於至正十九年(1359年)六月正式表彰洪彥博等20人,封為“誅奇轍功臣”。

內憂外患

就在恭愍王努力推行改革時,高麗的內憂外患逐漸達到頂峰。至正十八年(1358年),高麗因大旱發生飢荒,漕運不通,恭愍王宣布減膳、撤樂、禁酒。倭寇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從恭愍王即位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時,倭寇已騷擾高麗沿海24次,恭愍王在至正十七年(1357年)、至正十八年(1358年)兩次因倭寇入侵宣布開京戒嚴。對高麗最大的打擊來自中國紅巾軍入侵,當時紅巾軍龍鳳政權組織三路北伐,中路軍潘誠(破頭潘)、關鐸(關先生)等沿太行山北上,攻陷元上都(今中國內蒙古正藍旗),又轉入遼東,威脅高麗。至正十九年(1359年)二月,紅巾軍傳檄高麗;同年十二月,紅巾軍將領毛居敬率軍4萬越過結冰的鴨綠江侵入高麗,蹂躪義州、靜州、麟州等地,不久後攻陷西京平壤。開京居民恐慌,搶購物資,恭愍王也練習騎馬,預備逃難。經過安祐、李芳實的苦戰,終於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二月趕走了紅巾軍,但造成了數以萬計的高麗百姓被屠殺。
恭愍王在安東題寫之匾額
恭愍王在安東題寫之匾額
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紅巾軍從海路進攻西京,十餘日後被李芳實擊退。翌年十月二十日,潘誠、關鐸、沙劉等率20萬紅巾軍渡鴨綠江,進攻高麗,一路勢如破竹,一個月後就攻陷了開京。恭愍王則率魯國公主及百官倉皇南逃,十二月十五日抵達福州(今韓國安東),派鄭世雲統兵20萬反攻紅巾軍。在鄭世雲、安祐、李芳實、金得培、崔瑩、李成桂等將士的奮力征戰下,終於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正月收復了開京,並驅逐紅巾軍。
恭愍王遭遇紅巾軍入侵后,決定重新依賴元朝,他在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九月派戶部尚書朱思忠出使元朝,祝賀道路復通。同時,恢復了征東行省。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六月,恭愍王又派典法判書李子松出使元朝,獻上從紅巾軍那裡繳獲的元朝玉璽和金寶等戰利品。但奇皇后一直對恭愍王殺害哥哥奇轍及其家族懷恨在心,再加上在元高麗人崔濡的慫恿,終於使元順帝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十二月宣布廢黜恭愍王,另立恭愍王在元朝的堂叔德興君塔思帖木兒為高麗國王,於是元麗關係又轉入緊張。
紅巾軍敗走以後,近臣金鏞嫉妒將領們的功勛,且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矯旨命安祐、金得培、李芳實三將殺死總兵官鄭世雲,恭愍王聽說此事後追究三人擅殺大將的責任,安祐第一個回到福州行在所,金鏞不等他解釋就把他殺死;其後李芳實、金得培相繼被殺,“觀者莫不嗟悼”。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恭愍王還都開京,於二月十二日駐駕開京郊外的興王寺。閏三月初一日拂曉,金守、曹連等50餘人闖入興王寺,欲弒恭愍王,宦官安都赤代恭愍王被殺,恭愍王則被另一宦官李剛達背負至明德太后洪氏的住房。隨後崔瑩等平定這場政變,但恭愍王最器重的大臣也是他的表兄洪彥博則死於這場政變中。事後發覺主謀為金鏞,恭愍王先是把他流放到密城(今韓國密陽),然後派人審問並處死他。經過四將被殺和興王寺之變后,恭愍王的親信大多死亡,金鏞名列燕邸隨從功臣和誅奇轍功臣,也是恭愍王的親信,他死後恭愍王甚至為之流淚,反覆嘆息道:“還有誰能依靠呢?”下令不要再追查金鏞同黨。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五月,元順帝廢黜恭愍王的聖旨正式傳達到高麗,恭愍王又一次面臨重大危機,命令加強對元朝的防備,處死了被視為元朝內應的大臣朱思忠。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初一,1萬元軍護送著德興君跨過鴨綠江,先打了勝仗,佔領宣州(今朝鮮宣川),朝野震動。崔瑩率軍迎頭痛擊,元軍只剩17騎而返。同年秋,孛羅帖木兒入元大都,奇皇后失勢,元廷才恢復了恭愍王的王位,並將崔濡移交高麗,恭愍王處死了他。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正月,終於傳出了魯國公主懷孕的消息(或許是有其他病而被誤診為懷孕),過了一個月後,公主病重,恭愍王以公主懷孕滿月為由下令赦免除了斬、絞二罪外的所有犯人,但公主還是於七天後不治身亡。這對恭愍王又是一個沉重打擊。經歷種種內外變故后,恭愍王日漸消沉,不再是初年銳意圖治的君主形象了。

任用辛旽

恭愍王即位后內憂外患接踵而至,直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才稍微安定。此時高麗屢遭兵燹,疲敝已極,張士誠派去高麗的使臣所見的情形是“鹿走荒宮亂寇過,雞鳴廢館行人次” ,連首都開京都如此荒涼,整個高麗社會的狀況也就可想而知了。在此克服動亂的過程中產生了280餘名功臣,賞賜了26350結田地和2635口奴婢。這導致了功臣勢力尤其是武人勢力的膨脹,王權則有所削弱;而地方上農莊盛行,國家控制力下降,這與恭愍王即位初年以來實行的改革初衷顯然背道而馳。此時,恭愍王已經厭倦出身世家大族的大臣,認為他們盤根錯節,互相包庇,不可能支持他的改革;而“草野新進”和儒生則乳臭未乾,且喜歡結交權貴,也不可用。在此情況下,賤民出身的僧侶辛旽因“離世獨立之人”的身份而被恭愍王所相中,辛旽面對恭愍王要他掌握國政、重啟改革的邀請,假裝拒絕,最後恭愍王同他約定:“師救我,我救師,死生以之,無惑人言,佛天證明”。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五月,恭愍王正式拜遍照(即辛旽)為師,不久后就採納辛旽建議,貶謫武人勢力的代表崔瑩為雞林尹,到九月已將25名功臣流放、罷官、褫爵。恭愍王命柳濯、李仁任掌管都堂政務,金蘭、任君輔、睦仁吉掌管宮中事務,實際上代表宮中勢力的“內宰”逐漸凌駕於都堂(都評議使司)之上,顯示出此時王權的伸張。同年十二月,遍照還俗,取名辛旽,被恭愍王封為守正履順論道燮理保世功臣、壁上三韓三重大匡、領都僉議使司事、判重房監察司事、鷲城府院君、提調僧錄司事兼判書雲觀事,統攝僧俗,位極人臣,正式走上政治前台。
《三綱行實圖》中的“鄭(樞)、李(存吾)上疏”
《三綱行實圖》中的“鄭(樞)、李(存吾)上疏”
辛旽掌權六年之久。這期間他可謂一手遮天,包攬高麗內外大權;同時大舉起用同黨,排斥異己,被他所殺者的家屬都不敢控訴。恭愍王賦予了辛旽同自己一樣的權力和儀仗,時人稱為“國有兩君” ,就連元朝都知道辛旽“權王”的名聲。辛旽掌權后,重新恢復恭愍王初年的田民辨正事業,自任田民推整都監的判事,令出必行,權門勢族迫於威勢,紛紛歸還非法侵佔的田地和奴婢,百姓歡呼雀躍,尤其是那些被解放的奴婢,更是高呼“聖人出矣!”此外他執政時期還整飭官制、興建學校、完善科舉,其改革可謂有聲有色。
辛旽專權引起許多大臣的不滿,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四月,左司議大夫鄭樞和右正言李存吾冒死上疏,彈劾辛旽跋扈,恭愍王讀到一半就勃然大怒,焚其上疏,將這兩名諫官下獄審問,后在李穡的勸阻下免去一死,貶謫外地。隨著恭愍王支持下的辛旽改革的深化,得罪的權貴越來越多,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吳仁澤、慶千興、睦仁吉、安遇慶、金元命、韓暉等功臣密謀除掉辛旽,有人向辛旽告發此事,辛旽去恭愍王面前哭訴,恭愍王下令將所有參與者流放。翌年十月,前密直副使金精等人圖謀殺死辛旽,事泄后恭愍王將他們全部流放,辛旽則派人將流放者縊殺。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五月,明德太后洪氏勸恭愍王不要再用辛旽,恭愍王不聽。此時,恭愍王和辛旽開始起用科舉及第、熟悉儒學的新進士人,如林朴、鄭夢周鄭道傳、尹紹宗、李崇仁等,這些新進士人多數成為了埋葬高麗王朝的主要力量。

遇弒身亡

恭愍王陵
恭愍王陵
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以後,高麗國內外局勢又一次發生變化。當時明朝大軍已經攻入元大都,元順帝倉皇北逃。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五月,明朝遣使來高麗,恭愍王即表歸附,再次停用至正年號。隨後,恭愍王開始策劃用兵鴨綠江以北,兩次征伐東寧府。在國內,他與辛旽的關係產生微妙變化。自從魯國公主死後,恭愍王就停止上朝聽政,將國政交給辛旽,但隨著辛旽權勢愈發膨脹,恭愍王也不再對他言聽計從了。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辛旽請恭愍王封自己為“五道都事審官”,被恭愍王拒絕。庚戌年(1370年)七月,全羅道體覆使崔蘇龍還京時先拜謁辛旽,再拜謁恭愍王,恭愍王命人杖責他。同年冬,恭愍王採納正言李詹的建議,命六部台省官親奏事,並讓史官近侍,前往報平廳聽政視事。辛旽察覺到這些變化后,陰謀推翻恭愍王。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恭愍王拜謁憲、景二陵時,辛旽埋伏的刺客未能及時行刺,被 辛旽罵為“怯懦無用者”,此後辛旽及其同黨日夜策劃舉事。到同年七月時,辛旽門下一個官員李韌得知逆謀后,匿名投書宰相金續命,金續命將此事上報恭愍王,恭愍王下令逮捕辛旽同黨奇顯、崔思遠等人,都供認了罪狀。辛旽則被騙至正陵(魯國公主陵)軟禁兩天,隨後流放水原。恭愍王接受都評議司的建議,決定將辛旽處以極刑,派林朴、金㺩前往水原斬了辛旽。恭愍王還專門數落辛旽罪狀,表示是辛旽先違反與他訂的盟誓。辛旽死後,首級被高懸在京城東門,其家屬同黨數十人被處死和流放。
辛旽伏誅后,恭愍王召還被流放、禁錮的慶千興、崔瑩等功臣,並禁止內宰樞干政,恢復了“都堂”(都評議使司)的權力。這使他的改革再次退步,王權也重新弱化,特別是對明關係的緊張和倭寇問題,更使武將勢力大為提升。恭愍王為了抑制他們的勢力,又在洪武五年(1372年)十月設立“子弟衛”,選拔名門貴族中的年少貌美者入侍,其權勢甚至比肩辛旽。子弟衛成員也仗著恭愍王的寵信,淫亂後宮。洪武七年(1374年)九月的一天,一名叫崔萬生的宦官在服侍恭愍王上廁所時透露了益妃懷上洪倫(子弟衛成員,洪彥博之孫)孩子的秘密,恭愍王密令殺洪倫以滅口,並暗示崔萬生也難逃一死。崔萬生非常恐懼,夥同洪倫、韓安、權瑨、洪寬、盧瑄等在次日凌晨進入寢殿,趁恭愍王大醉時將他亂劍砍死,腦漿濺到壁上。不久后崔萬生衣服被發現有血跡,遂東窗事發,所有參與者均被處死。
恭愍王死後,葬於正陵旁邊的玄陵。兒子江寧府院大君王禑(相傳為辛旽之子)繼位,此後明麗關係惡化,直到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才賜予了“恭愍”的謚號,高麗加謚為“恭愍仁文義武勇智明烈敬孝大王”。

為政舉措


政治

• 官制改革
恭愍王教書
恭愍王教書
恭愍王時期,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先後實行了四次官制改革。高麗原本模擬中原皇朝的官制,元朝控制以後以“僭越”為由將高麗官制一概降格。至正十六年(1356年),隨著反元政策開始展開,恭愍王宣布“復我祖宗之法”。所謂祖宗之法,大致是高麗文宗時的官制。恭愍王恢復了三師三公和三省六部,將三司併入尚書省,將密直司恢復為樞密院,將監察司恢復為御史台,司議大夫恢復為諫議大夫,成均館恢復為國子監,典校寺恢復為秘書監,其餘諸寺也恢復舊稱,將右文館、進賢館提學恢復為修文殿、集賢殿學士,將藝文館、春秋館提學恢復為翰林院學士,平壤府尹恢復為西京留守,爵位從“君”恢復為公侯伯子男,並新設管理宦官的機構——內侍府,另外下令“永罷”武臣政權時期崔瑀所設的政房,將人事權復歸吏、兵二部,等等。
紅巾軍入侵后,處於內憂外患之中的恭愍王試圖恢復與元朝的宗藩關係,便於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再次啟動官制改革,大體上恢復了恭愍王即位時的體制,即僉議府、密直司、監察司三足鼎立,六部改為典理司(吏部)、版圖司(戶部)、禮儀司(禮部)、軍簿司(兵部)、典法司(刑部)、典工司(工部),官員從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改為判書、總郎、正郎、佐郎,其他官制也基本恢復了元朝控制時期的狀態。
元朝滅亡后,恭愍王(實為辛旽主導)在己酉年(1369年)第三次改革官制。這次只有一部分官制恢復文宗舊制,一部分是在文宗舊制和元朝控制時期的官制採取折中,將僉議府改為門下府(舊稱中書門下省),領都僉議改稱領門下(舊稱中書令),都僉議侍中改稱門下侍中,僉議贊成事改稱門下贊成事(舊稱平章事),僉議評理改稱參知門下府事(舊稱參知政事),知都僉議改稱知門下府事(舊稱知門下省事)。將六司改為選、民、禮、總、理、工六部,長官雖恢復為尚書,但屬官改為議郎(舊稱侍郎)、直郎(舊稱郎中)、散郎(舊稱員外郎),並將監察司改為司憲府(舊稱御史台,司憲府之名曾在忠宣王時一度使用),將司議大夫恢復為諫議大夫,將右文館、進賢館提學恢復為修文殿、集賢殿學士,恢復公侯伯子男爵位等等。
辛旽倒台後,恭愍王在洪武五年(1372年)展開第四次官制改革。除了門下府、司憲府繼續保留、將其中的官屬知門下府事改稱門下評理等內部調整以外,其餘官制都改回恭愍王第二次官制改革時的狀態,也就是元朝控制時期的官制。
• 禮制改革
臨瀛館匾額(恭愍王筆跡)
臨瀛館匾額(恭愍王筆跡)
恭愍王在推行反元政策的同時,也在禮制上採取了去蒙古化、恢復古禮的措施。他在即位教書中宣布:“箕子受封於此,教化禮樂,遺澤至今,宜令平壤府修祠奉祀” ,至正十六年(1356年)實行反元政策之際重申修葺箕 子祠的命令,確保按時祭祀,表明了他重振禮樂的志向。自從高麗蒙古戰爭后,高麗太廟禮樂多有廢棄,恭愍王對此非常重視,他一方面多次親祭太廟,另一方面命宰相李齊賢考定太廟昭穆次序,新制樂器、祭器、祭禮、樂章,對禮樂祭祀加以整飭。明朝建立后,恭愍王又從明朝導入了樂器和雅樂
在服飾上,恭愍王也採取了復古的措施。他剛從元朝回來時,辮髮胡服,完全是蒙古人的打扮。大臣李衍宗請求恢復先王之制,於是恭愍王蓄髮易服。明朝建立后,恭愍王派總部尚書成准得等朝賀明太祖,其中一個任務就是請求下賜祭服,明朝便賜給國王冕服及百官祭服,同時給國王下賜遠遊冠、絳紗袍,給王妃下賜鳳冠、翟衣,史稱“自是衣冠文物煥然復新,彬彬乎古矣”。但恭愍王時期的常服仍是笠帽胡服,所以恭愍王想進一步改革服制,並禁止高麗人效法蒙古人剃頭,但沒過多久他就被弒殺了,到禑王末年才正式導入明朝官服。
• 科舉改革
科舉制度是高麗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但武臣政權以後就日益衰落,到恭愍王時已完全淪為權門勢族獵官的過場,紊亂到了極點。恭愍王對科舉之弊非常不滿,對其加以改革,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將科舉終場由策問改為詩賦。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聽從李仁復、李穡的建議,禁止考生夾帶書冊。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親赴九齋主持考試,考試內容為經義,同年指示要選拔通曉儒家經典的人士為考官,並以“無益國家”為由廢除了國子監試。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下令效仿元朝制度,實行鄉試、會試、殿試,后又規定25歲以下者不得應舉及考生不得赴他道參加鄉試。這是為了杜絕權門勢族的年輕子弟通過國子監試(成均試)輕而易舉攫取官職而進行的改革。
• 籌劃遷都
高麗末期,一直流傳著開京王氣將盡的說法,恭愍王為了給高麗續命,便產生了遷都的念頭。至正十六年(1356年)恭愍王推行反元政策后,派判書雲觀事陳永緒前往南京漢陽(今韓國首爾)查看風水,並修建南京宮闕,打算遷都南京,王師普愚也依據《道詵秘記》,稱“都漢陽則三十六國朝”,建議遷都南京。至正二十年(1360年),由於修建宮闕導致民怨沸騰,加上太廟占卜遷都不吉,恭愍王中止了遷都南京的計劃,但又在開京附近臨津縣的白岳營建宮闕,人們稱之為“新京”。紅巾軍被趕走後,恭愍王又打算遷都江華島,國人都不樂意,后因太廟占卜不吉而放棄該計劃。辛旽當權時,又先後主張遷都西京平壤和忠州,但因陳永緒的勸阻而流產。
• 大興土木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二月,魯國公主病死,恭愍王悲痛欲絕,他為公主舉行了豪華的葬禮,並營建了宏大的陵墓——正陵,有人形容其陵墓“以珠襦、玉匣、金鳧、銀雁之物為之飾,製作極一時之妙,雖驪山之役無以加此” ,成為後世盜墓者最為垂涎的對象。除了正陵之外,恭愍王還動員數萬民夫,為公主修建影殿(供奉畫像的宮殿),配以佛寺,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選址於王輪寺,兩年後移到馬岩,過了兩年又移回王輪寺,其規模也是“窮極奢麗”。當時高麗天災不斷,倭寇肆虐,恭愍王為公主大興土木無疑極大加劇了高麗的財政負擔,削弱了國力,史稱“時影殿、正陵役大興,百司所事不出土木,庶事廢弛,倉稟虛竭,宿衛單弱,軍政不修,至無兵可操,無甲可授,諸軍索然,望賊不敢進”。故後人認為“高麗之亡,蓋由於此(指營建正陵和影殿)”。

經濟

高麗王朝後期,田柴科制已經崩潰,權門勢族大量兼并土地和人口,私田、農莊盛行,不僅激化了社會矛盾,對國家利益也構成很大的威脅。因此恭愍王對田民(土地和奴婢)問題高度重視,即位后便對此加以整飭,設立都監,審理田民訴訟,將權門勢族掠奪的土地歸還原主,奴婢予以解放。他還規定若無視解放奴婢的判決,四品以上申聞科罪,五品以下杖決流配。當權貴印承旦要求廢除辨整都監時,恭愍王只是冷冷回應:“穿窬夜行,惡月之明。”另一貴族金永煦也在書筵上提出同樣請求,恭愍王很不高興地說:“予欲聞嘉言,設書筵,卿言實乖予心。”然後稱病拂袖而去。儘管恭愍王整頓田民的決心如此堅定,但權門勢族的反對也依舊強大,隨著各種內憂外患接踵而至,恭愍王前期的田民推整也不了了之。
在恭愍王中期的內憂外患中,國家掌握的戶籍土地賬簿被紅巾軍焚毀,同時功臣武將勢力崛起,恭愍王不得不大量賞賜土地和奴婢,造成田民問題進一步嚴重。等到局面安定以後,恭愍王吸取了前期改革的教訓,起用了跟權門勢族沒有任何利益關係的辛旽來改革國政,自己則在幕後支持,田民推整是其最重要的改革舉措。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辛旽恢復了田民推整都監,自任判事,發榜嚴令京中限15天、諸道限40天內退還非法奪占的田民,否則“事覺者糾治、妄訴者反坐”。命令出來后,權貴們懾於威勢,紛紛退還土地,“中外忻然”。奴婢請求放良都予以批准,於是奴婢們都高呼:“聖人出矣!”但高麗王朝積弊已深,加上田民推整的參與者李仁任、李春富本身也是權門勢族,因此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田民紊亂的局面。洪武四年(1371年)辛旽倒台後,恭愍王在社會經濟上的措施僅限於勸課農桑、免除賦稅、禁止高利貸、調查戶口、恢復常平倉、救恤災民和貧民等,可以看出他在田民問題上已作出妥協。直到李成桂實行科田法,才算解決了這一問題。

文化

• 儒學
恭愍王時期,朱子學已在高麗生根發芽,使儒風漸盛,李穡便是代表人物。恭愍王也順應這一潮流,重視儒學的發展。至正十二年(1352年),恭愍王開書筵,命元老大臣和士大夫輪番入侍,進講儒家經典。另一方面,恭愍王即位后,面對學校衰落的局面,下令修繕成均館及其他學校。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廉興邦等負責在崇文館舊址重建成均館,並分設五經四書齋。李穡回憶說:“玄陵當日右斯文,泮水青衿鬧似雲。”
• 佛教
恭愍王還實行尊崇佛教的文化政策,鄭道傳形容道:“玄陵崇尚佛教,親執弟子之禮於髡禿之人,宮中之百高座,演福之文殊會,無歲無之。雲庵之金碧,輝映山谷;影殿之棟宇,聳於霄漢。”恭愍王多次臨幸寺廟,大作佛事,據統計他在位20餘年間所舉行的各種法會、道場共計69次。他還重用僧侶,在位初年信任復丘,復丘在至正二十四年(1354年)圓寂,他又重用普愚(太古和尚),至正十六年(1356年)封他為王師,設立圓融府為其官屬,並親自以師弟之禮、鹵簿之儀迎普愚入宮。辛旽得寵后,普愚很看不慣,便於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辭去王師之位,恭愍王另以千禧為國師,禪顯為王師。洪武四年(1371年)以慧勤(懶翁和尚)為王師,他在位後期還尊崇普覺、大智、普印等僧侶。同時,恭愍王嚴格規範度牒制度,禁止民眾為逃避賦役而擅自出家。

軍事

• 軍事體制
恭愍王時期的高麗多災多難,戰爭不斷,因此他對軍事體制也非常重視,實行了諸如改善兵役賦課方式、擴充軍隊、整頓驛站、實行屯田、設立武學等措施,並設忠勇四衛,強化國王宿衛。
• 北上開拓
恭愍王開拓的疆域
恭愍王開拓的疆域
至正十六年(1356年),恭愍王在剷除了以奇轍為首的親元勢力后,就著手展開北拓。他以印璫、姜仲卿為西北面兵馬使,又以柳仁雨為東北面兵馬使,雙管齊下侵入元朝領土。在其後數年間,高麗不僅收復了高麗高宗 時失去的鐵嶺以北諸州(即元朝的雙城總管府),還佔領了女真人居住的江界、泥城及高麗睿宗時尹瓘短暫佔據的土地(即元朝的合蘭府),開闢了大片疆域。恭愍王在新開拓的土地陸續設立萬戶府,命重臣廉悌臣經營西北面,移南道人戶充實之,在東北面則置營於咸州(今朝鮮咸興),調集江陵、慶尚、全羅等道兵馬來防守,又以三家為一戶,百戶為一統,統主隸屬帥營,無事時輪番守衛,有時事集體出動。
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的北拓中,印璫曾攻入鴨綠江以北的遼東八站地區,破婆娑府等三站,很快便退回。元朝滅亡后,恭愍王再次命令高麗軍隊跨過鴨綠江,展開所謂的“東寧府征伐”。東寧府所在位置於史不詳,據考證在今吉林省梅河口市山城鎮一帶。庚戌年(1370年)初,東北面元帥李成桂領兵渡鴨綠江,在也頓村(今吉林集安榆林鎮一帶)收伏了東寧府同知李吾魯帖木兒,隨後攻陷了兀剌山城(今遼寧桓仁五女山城),遠近為之震動。李成桂俘虜了元朝樞密副使拜住(韓復)以下三百餘戶,配合他行動的西北面副元帥楊伯淵也擒獲東寧府頭目五十餘人而還。同年冬,西北面元帥池龍壽、副元帥楊伯淵及林堅味、李成桂等再次率兵自義州渡過鴨綠江,迅速攻破了遼陽城,俘虜北元平章金伯顏而還,是為第二次東寧府征伐。高麗宣稱其北伐的目的是捉拿奇轍之子奇賽因帖木兒,但也有人認為這只是借口,目的是想渾水摸魚奪取遼東,還有人認為這兩次征伐都是無意義之舉。洪武四年(1371年)九月,恭愍王又派西京都萬戶安遇慶等渡鴨綠江討伐五老山城(即兀剌山城),俘虜元朝樞密副使哈剌不花。翌年初遭到遼東元軍報復入侵。
• 南征耽羅
濟州島(耽羅)是高麗的屬地,元朝派人到這裡牧馬,被稱為“牧胡”或“牧子”。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十月,濟州背叛高麗,歸順元朝,元廷派樞密副使文阿但不花出任耽羅萬戶。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高麗試圖出兵收復耽羅,失敗。翌年元順帝雖然批准耽羅復歸高麗,但當地“牧胡”抗命,屢次殺死高麗派來的官員。洪武五年(1372年)四月,高麗請求明朝同意出兵耽羅,但被朱元璋拒絕。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以明使林密、蔡斌來索馬為契機,恭愍王派崔瑩等率兵2萬多人討伐耽羅,徹底清剿了“牧胡”,使濟州復歸高麗版圖。
• 抵禦倭寇
恭愍王時,日本已經分裂為南北朝,南朝的“惡黨”經常掠奪高麗沿海,嚴重影響漕運和民生,這就是當時高麗的痼疾——倭寇。恭愍王在位23年間的18年都有倭寇入侵,共計74次之多,其中開京戒嚴5次。洪武五年(1372年)十月,恭愍王親自前往升天府(今朝鮮開豐)督師抗倭,洪武七年(1374年)四月,恭愍王又誅殺了抗倭不力的都巡問使金鋐,肢解他的屍體並徇示諸道。

外交

• 對元朝
首爾宗廟內的恭愍王神堂
首爾宗廟內的恭愍王神堂
恭愍王之初,如同忠烈王以來的高麗國王,都活在元朝的卵翼下。至正十一年(1351年)十月,還在元大都的王祺就被元朝冊封為征東行省左丞相兼高麗國王,兩個月後回國即位。此時高麗國內與元室聯姻的奇、權、盧三家貴族勢力猖獗跋扈,恭愍王也萌生了反元之心。他雖然在前期事元甚謹,對元朝頻繁派遣的慰問奇氏家族的來使畢恭畢敬,並應元朝要求派遣2000精兵助剿張士誠,但這只是表象。當恭愍王從回國人員那裡獲悉元朝在鎮壓農民軍時的虛弱表現時,便決定擺脫元朝羈絆。直到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元朝還賜予恭愍王“親仁保義宣力奉國彰惠靖遠功臣”的封號,恭愍王上表感謝;五月九日,元朝派奇完者不花來高麗,將榮安王奇子敖(奇皇后之父)改封一字王敬王,並追封奇家三代祖先為王,元使走後恭愍王就發難,先通過政變除掉奇轍、權謙、盧頙為首的“附元輩”,然後罷征東行省理問所、停至正年號、復高麗舊制,北上入侵元朝,收回高麗故土,甚至還越過了鴨綠江,並釋放了因侮辱元使而下獄的鄭之祥。至此結束了80多年之久的元朝控制時期,使高麗重新成為自主的國家。
就在恭愍王展開反元政策時,元朝派去冊封奇轍為大司徒的使者來到高麗,被西北面兵馬副使辛珣捉住后逃走。元朝得知恭愍王反元的消息后,將高麗節日使金龜年囚禁於遼陽,並揚言發兵80萬討伐高麗,其後軟化了態度,派撒迪罕來宣諭恭愍王解釋事實、捕獲真兇。恭愍王也殺西北面兵馬使印璫作替罪羊,上表謝罪,聲稱是因為奇轍等謀反才被迫殺了他們,而高麗侵佔的元朝領土都是高麗舊地。元朝也暫時原諒了恭愍王,相當於默認了恭愍王反元政策的成果。
經過紅巾軍入侵后,恭愍王又想強化與元朝的宗藩關係,便恢復征東行省及駙馬國的官制,並派人獻上繳獲的元朝玉璽等物。但對奇轍之死耿耿於懷的奇皇后及在元高麗人崔濡等卻慫恿元順帝廢黜恭愍王,另立王叔德興君塔思帖木兒。恭愍王聽到風聲后一面加緊防備,一面派李公遂、洪淳等赴元陳情,但元朝還是在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初大舉入侵高麗,反被高麗打敗。隨著元朝政局變動,奇皇后失勢,元廷恢復了恭愍王的王位並遣返崔濡,但不肯交出德興君。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軍攻入元大都以後,恭愍王一面保持與元朝的宗藩往來,一面計劃遣使赴明,翌年就停用至正年號,對明稱臣,隨後三次侵入元朝遼東。但恭愍王與北元並未徹底斷交,在東寧府征伐時發布的榜文中仍以元朝藩屬自居。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元昭宗遣使來高麗宣詔,要求高麗幫助北元恢復江山,恭愍王本來想殺了使者,但高麗親元勢力依舊強大,恭愍王只好借口眼疾在晚上接見元使,並在送還元使時進貢薴布。翌年九月傳來了北元將以沈王脫脫不花取代恭愍王的消息,恭愍王提高了對北元的警惕,可沒過幾天他就遇弒了。
除了和元朝官方的外交外,恭愍王還與元朝境內的割據勢力如擴廓帖木兒、張士誠、方國珍、納哈出及宗王如吳王、淮王等保持往來,有學者認為恭愍王後期高麗與納哈出的關係甚至“幾近同盟”。
• 對明朝
在朱元璋還是吳王的時期,就與高麗有了往來,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以“淮南朱平章”的名義派人給恭愍王獻鎧、矟。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軍北伐時,恭愍王還在部署防禦,等到得知明軍攻破大都的消息,隨即召開百官會議,討論遣使明朝的問題。翌年四月,明朝使臣偰斯來到高麗,宣布大明立國的消息,其後明朝宦官金麗淵奉旨送還165名在華高麗人。恭愍王便停用元朝至正年號,並派禮部尚書洪尚載奉表赴南京,正式向明朝稱臣。一年後即庚戌年(1370年)五月,明朝再次派偰斯來高麗,頒賜金印、誥文,冊封恭愍王為高麗國王,高麗也於當年七月開始使用洪武年號。由於恭愍王迅速歸順明朝,再加上高麗文化與中 國淵源很深,所以明朝“於海東之使,禮遇尤厚……正當以中夏視之,未可以外國之例言也”。高麗與明朝的文化交流也非常密切,恭愍王不僅獲得了明朝下賜的冠服、樂器、雅樂、藥方、典籍等,還請求派遣留學生入明朝國子監讀書,並選拔貢士參加明朝的科舉考試,其中金濤在洪武四年(1371年)考中了明朝的進士,恭愍王對此非常欣慰,認為是給高麗爭了光。
但恭愍王與明朝的蜜月期很快就結束了。洪武五年(1372年)五月,明朝遣使將陳理、明升及其家屬安置高麗,其中一個使者孫內侍離奇身亡。高麗雖聲明其為自縊,但朱元璋獲取的情報卻是被高麗一個姓朴的宰相毒殺后吊在樹上,明麗關係由此產生裂痕。其後高麗使臣又在遼東和北平打探明朝軍情,甚至其貿易隊伍中還混雜有納哈出的部下,更導致了朱元璋懷疑納哈出奇襲牛家莊與高麗有關,對高麗態度更加惡化,在洪武五年(1372年)十二月二十日對高麗使臣姜仁裕等狠狠訓斥了恭愍王一番,數落了高麗的種種不是,指責恭愍王“不志誠、小計量”。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高麗使臣請求從遼東入貢遭拒;同年十月,朱元璋以高麗使臣以私馬充貢為由拒絕受貢。洪武七年(1374年)初,恭愍王遣使由海路赴南京,上陳情、請路、請方物仍舊、謝璽書四表,並請頒火藥以抗倭。朱元璋對其辯解不予理睬,拒絕恢復貢物數量與陸路通貢,指斥其朝貢禮儀之失,同時讓高麗進貢五十萬斛硝和十萬斛硫才能賜予火藥,還要求高麗將水師送到明朝檢閱。同年四月,朱元璋派禮部主事林密、孳牧大使蔡斌來高麗索取耽羅2000匹好馬。恭愍王派韓邦彥去耽羅索馬,當地“牧胡”只給了300匹馬,在明使的壓力下,恭愍王杖流韓邦彥。儘管崔瑩平定了耽羅,但明使還是在九月只帶300匹馬回國,恭愍王派密直副使金義護送,到開州站(今遼寧鳳城)時金義殺死蔡斌,挾持林密逃到北元,導致明麗關係進一步惡化,這是恭愍王遇弒之後的事情了。有學者認為恭愍王後期明麗關係的轉折是由於明朝入據遼東導致高麗的不滿與疑懼,以及北元在軍事上的起色所致。
• 對日本
自從忠烈王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遣使送信於日本后,高麗與日本七十年間沒有官方交涉。恭愍王時(辛旽掌權時期),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倭患,於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派萬戶金龍攜帶國書及薴布、綿綢、虎皮、豹皮等禮物出使日本,國書以征東行省的名義請求禁絕海盜,其內容是:
“照得日本與本省所轄高麗地境,水路相接,凡遇貴國飄風人物,往往依理護送。不期自至正十年庚寅,有賊船數多,出自貴國地面,前來本省合浦等處,燒毀官廨,騷擾百姓,甚至殺害。經及一十餘年,海舶不通,邊界居民,不能寧處。蓋是島嶼居民不懼官法,專務貪婪,潛地出海劫奪。尚慮貴國之廣,豈能周知?若使發兵剿捕,恐非交鄰之道。徐已移文日本國照驗,頗為行下概管地面海島,嚴加禁治,毋使如前出境作耗。本省府今差本職等一同馳驛,恭詣國主前啟稟,仍守取日本國迴文還省。閣下仰照驗,依上施行,須議劄付者。”
金龍一行於當年九月在日本出雲海岸遭遇“惡黨”搶劫,被迫躲到隱岐國的島上,滯留了三個月後前往伯耆國,因“山雪多路惡”又滯留了將近兩個月,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二月十四日抵達攝津國福原(今日本神戶),並遞交國書。此前的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一月,恭愍王又派檢校中郎將金逸出使日本。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二月下旬,兩路使團幾乎同時到達京都,被安排下榻於城外的天龍寺。四月十八日和六月二十四日,日本室町幕府的征夷大將軍足利義詮兩度親赴天龍寺接見高麗來使。由於倭寇的源頭在南朝,室町幕府只能控制北朝,所以室町幕府以天龍寺住持春屋妙葩和尚的名義回信答覆難以辦到,並派天龍寺僧侶梵湯、梵鏐攜答書和禮物,陪同金龍、金逸一起到高麗。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辛旽代替恭愍王在征東行省衙門接見了梵湯等。同年七月,日本再次遣使訪問高麗。對馬島也開始與高麗往來,高麗遣使回訪對馬島,又賜給對馬島萬戶崇宗慶(宗經茂)1000石米。恭愍王的對日外交雖未達到根除倭寇的目的,但作為朝鮮半島與日本重開交鄰關係的起點而備受矚目。

軼事典故


龍陽之癖

據說恭愍王不近女色,明德太后洪氏曾問:“何不御妃嬪?”恭愍王回答說:“無如公主者。”但即使是魯國公主,恭愍王跟她行房的次數也非常稀少。他常常自施粉黛,扮成女人,和貴族子弟金興慶每日同床共枕。在位末期組建子弟衛,由金興慶統領,召集洪倫、韓安、權瑨、洪寬、盧瑄等貴族美少年侍寢。恭愍王讓年少宮女進入房間內,掩蓋其面,讓金興慶及洪倫等人去淫亂,自己在旁邊房間挖洞窺看,內心艷羨,然後又召洪倫等人到自己的寢殿,進行男男性行為,一晚上要更換數十人。

驅人奸妃

子嗣問題可謂是恭愍王的死穴。他擔心沒有子嗣,自己又不能御女,竟然讓子弟衛的男寵們去強姦后妃,希望他們能讓后妃懷胎生子。定、惠、慎三妃抵死不從。有一次,恭愍王去益妃寢宮,命令金興慶、洪倫等強姦益妃,益妃不從,恭愍王拔劍相逼,益妃被迫接受。一名叫尹可觀的侍從寧死也不肯姦汙益妃,惹怒恭愍王而被棒打,甚至一度廢為庶人。最後益妃果然懷上了洪倫的孩子,恭愍王也因此遇害。

病態思后

元麗聯姻是不平等的政治婚姻,之前四任高麗國王(忠烈、忠宣、忠肅、忠惠)和元朝公主之間很難說有真摯的感情,但恭愍王與魯國大長公主寶塔失里(仁德王后)卻是真愛。他們在16年間同甘共苦,即便不是基於荷爾蒙的愛情(史書記載恭愍王御公主甚稀,公主和諸妃沒生下一兒半女也印證了這點),也實在是一對患難夫妻。魯國公主死後,恭愍王“手寫公主真,日夜對食悲泣,三年不進肉膳”,並要求所有接受官職任命以及出使的大臣都必須去正陵行禮。他還多次臨幸正陵,祭奠完畢后在公主畫像前設宴,演奏蒙古音樂,舉杯敬酒,彷彿公主還活著。他營建正陵和影殿引起全國上下的不滿,但“宰執言官,莫敢論奏”。這是因為恭愍王不僅不聽太后之勸,反而要殺死請求中止影殿工程的宰相柳濯等人,甚至公然提出遜位讓國及絕食,在李穡的勸諫下才改變主意,所以大臣都不敢在公主問題上招惹恭愍王。

喜愛圍棋

恭愍王愛下圍棋。他於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六月來到定妃安氏寢宮,與禁衛提調官李雲牧圍棋賭宴;又在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與判事尹虎下棋,約定誰輸棋誰就寫東西贈給對方。結果尹虎輸了,寫下了唐人曹鄴《讀李斯傳》中的詩句呈給恭愍王:“欺暗常不然,欺明當自戮。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恭愍王卻很不爽這種“譎諫”,因此疏遠了尹虎。

愛護動物

史稱恭愍王生性慈愛,不忍心傷害動物。某日,他看見一條狗叫個不停,說:“這肯定是它肚子痛了。”於是命人拿宮中的葯給這條狗吃,在葯還沒送來時,恭愍王一直站在狗旁邊等著。有人給恭愍王進獻鷂,他馬上放生。恭愍王從未出過獵,史書歸因於他愛護動物,但跟恭愍王本人“性不喜騎”也有關。

借酒澆愁

恭愍王在位後期愈發貪杯嗜酒,而且喝酒後就會杖責左右侍從,因此宦官們巴不得恭愍王快點喝醉昏睡,於是爭相給他進酒。恭愍王喝醉后還會思念公主而流淚。

死後崇拜

安東國神堂供奉的恭愍王夫妻偶像
安東國神堂供奉的恭愍王夫妻偶像
恭愍王死後被神格化,成為朝鮮半島民間信仰所崇拜的神祗之一。在首爾宗廟,有專門供奉恭愍王的神堂。傳說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李成桂建都漢陽、修築宗廟時,突然從北面刮來大風,吹落下恭愍王的畫像,朝鮮君臣大驚,遂決定修建神堂以供奉其畫像。也有說法是李成桂得國不正,故在宗廟供奉前朝國王來使自己安心,亦有人認為恭愍王接納了李成桂,於李家有大恩,所以在朝鮮王朝宗廟中專門奉祀。恭愍王神堂中供奉有恭愍王與魯國公主並坐的影幀,接受朝鮮王朝每年春秋的祭享。
在首爾麻浦的東幕也有恭愍王的祠堂,稱“明德堂”,民眾在每年正月十四日舉行祭祀。在恭愍王為躲避紅巾軍而曾駐蹕一年之久的慶尚北道安東市,當地也一直流行恭愍王崇拜,在豐山邑水洞建有“國神堂”,供奉恭愍王夫婦的偶像。

爭議


死亡問題

《高麗史》中記載的恭愍王之死純粹是他淫亂宮闈而咎由自取。但現代韓國史學界則認為事情遠非這麼簡單,他們將恭愍王之死與兩個月後發生的明使被殺事件聯繫在一起,推測是高麗親元派所策劃的一個巨大陰謀,洪倫、崔萬生等不過是被利用的直接下手者而已。
元明鼎革期間,高麗就分化為親明派和親元派,洪武五年(1372年)十二月以後明麗關係惡化,恭愍王卻依舊對明朝委曲求全,導致親元派的不滿。他們準備勾結北元,迎立身在北元的高麗宗室——沈王脫脫不花(篤朵不花)以取代恭愍王。洪武七年(1374年)九月發生胡僧之獄(北元喇嘛來高麗泄露了擁立沈王的秘密,導致恭愍王將該喇嘛及牽連者下獄),使親元派加快動手,正好洪倫、崔萬生等對恭愍王不滿,親元派就收買他們弒殺恭愍王。然而事出倉促,加上精明的守門下侍中李仁任迅速擁立了王禑,所以親元派的陰謀不能得逞。
與此同時,恭愍王死前派密直副使金義護送的明使林密、蔡斌一行卻在鴨綠江畔無故停留了兩個月之久,無論是明使還是金義都可能知道了恭愍王被殺的事實乃至內幕。其後親元派安師琦秘密會見金義,要求他滅明使之口,還要金義到北元請求擁立沈王,於是便有了金義劫殺明使、投奔北元之事。大臣朴思敬從北元回來,將金義請立沈王之事說給明德太后,在明德太后的催促下,李仁任下令逮捕安師琦,安師琦在逃跑過程中自殺,沈王脫脫不花也在一年後死亡,所以親元派的陰謀終究沒浮上水面。但這只是根據史料的推測,其陰謀具體細節如何、具體是何人策劃殺害恭愍王,都難以說清楚了。
另外,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十二月就高麗入貢問題指示遼東都指揮使潘敬時稱“高麗奸臣李仁(任)篡弒其主,臣民畏其黨眾而屈從之” ,也就是說朱元璋認為策劃殺害恭愍王的真兇是李仁任。這並非無稽之談,恭愍王死後被派去明朝告訃的高麗使臣崔源被朱元璋扣押三年,其間泄露了高麗國家機密,在回國后被李仁任把持下的高麗朝廷以“不諱國惡”為由捕殺。雖然《高麗史》並未明言“國惡”具體指什麼,但很可能就是關於恭愍王之死的真兇問題,因此朱元璋才能掌握李仁任是弒殺恭愍王的主謀這一情況。

子嗣問題

依《高麗史》等朝鮮王朝官方史書的記載,恭愍王的繼承者王禑(牟尼奴)不是他的親生兒子,而是辛旽與其妾般若生的兒子,也有說法是辛旽的朋友能祐和尚受辛旽拜託撫養其子,該子卻早夭,能祐找了自己鄰居家的兒子冒充辛旽的兒子。辛旽被殺后,恭愍王將此子帶入宮中,稱自己在移駕辛旽家時遇到一個美女,聽說這個美女能生兒子,便臨幸了她,生了此子。洪武七年(1374年)九月,恭愍王正式宣布王禑為他與宮人韓氏所生之子。王禑身世成為李成桂先後廢黜禑、昌父子的借口,乃至朝鮮王朝開國的契機。但是,麗末鮮初的一位逸民元天錫則私撰野史,指出王禑正是恭愍王的兒子,朝鮮王朝中期以後,越來越多的人們相信元天錫之說為真。到了現代,許多學者認為王禑的生父就是恭愍王,而恭愍王無嗣說不過是朝鮮王朝為了證明王氏氣數已盡、將易姓革命正當化而篡改歷史的曲筆罷了。但由於王禑身世的疑點仍有很多(如恭愍王死後明德太后打算在宗室中挑選國王及納哈出聲稱恭愍王死時無嗣等),所以仍是一樁歷史謎案。

個人作品


恭愍王的書畫技能非常精湛,堪稱一代名家。他愛寫大字,經常給大臣下賜書法作品,後人評價其書法“筆勢雄麗,非凡人筆也” ,現存其書法作品有安東的“映湖樓”、“安東雄府”與江陵的“臨瀛館”等匾額。在繪畫方面,他的造詣也很高。他曾給魯國公主、李褒、李嵒、尹侅、尹澤、柳爰廷、廉悌臣、孫洪亮等人畫過肖像,據說華藏寺所藏的恭愍王肖像為其自畫像,而傳世的《廉悌臣像》則被韓國定為寶物第1079號。除了肖像畫外,他還繪有《秋山圖》、《山水圖》、《青山白雲圖》、《天山大獵圖》、《阿房宮圖》、《鯉魚圖》、《達磨折蘆渡海圖》、《童子普賢六牙白象圖》、《帝釋幀》、《釋迦出山像》等作品,其中《天山大獵圖》有殘片流傳,現藏於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恭愍王亦能作詩。星州李氏家族保存有據稱是他賜給李仁任的一首五絕漢詩,內容是:“瑞明行白玉,純粹似精金。太和陽春樹,猗古復見今。”

歷史評價


• 朱元璋:爾高麗國王王顓,生前怠政,務在逸勤,致使身遭凶隕,天命就淪。
• 《高麗史》:①王性本嚴重,動容中禮。至晩年,猜暴忌克,荒惑滋甚。②王之未立也,聰明仁厚,民望咸歸焉。及即位,勵精圖治,中外大悅,想望太平。自魯國薨逝,過哀喪志,委政辛旽,逐殺勛賢,大興土木,以斂民怨,狎昵頑童,以逞淫穢,使酒無時,歐擊左右。又患無嗣,既取他人子為大君,而慮外人不信,密令嬖臣污辱後宮,及其有身,欲殺其人以滅其口。悖亂如此,欲免得乎?
• 崔溥(朝鮮王朝前期文臣):恭愍初雖有令聞,性本猜戾,疏忌世族,向用寒士。賊旽用事,壅敝聰明,魯國薨逝,心志尤惑。喜怒不中,賞罰無章,信用讒邪,誅戮將相,設子弟衛,污穢宮掖,假偽姓為己子,促滅宗祀,其及也宜矣,遂使禑、昌父子,冒處神器十五六年。人徒知高麗之亡,亡於恭讓,而不知已亡於恭愍矣。
• 金安老(朝鮮王朝中期文臣):恭愍王善大字、工丹青,畫阿房宮人物,小如蠅頭,冠衫帶舃,纖悉備具,精細無與為儔,所謂獨於治國一事不能者歟?
• 李基白(韓國歷史學家):恭愍王是一個藝術素養高於政治才能的人,他勝任不了使高麗擺脫勢力仍然可畏的權門勢族控制的任務。
• 閔賢九(韓國歷史學家):恭愍王可謂是失敗的政治家,但不可斷定他就是一個失敗的人。他在恢復主權和擊退外侵方面是有功的,毅然投身於失敗可能性很高的改革政治,最終失敗,因此他自身淪為失敗者,卻成為日後改革政治的墊腳石,也成為韓國史中被深入關注和哀慕的對象。不僅如此,作為藝術家的恭愍王自成一派,據傳是他作品的《天山大獵圖》引起許多人的驚嘆和喜愛。

陵墓介紹


恭愍王陵地宮中的壁畫
恭愍王陵地宮中的壁畫
恭愍王死後葬於玄陵,雖然高麗的國王和王後分陵,但洪武五年(1372年)恭愍王為自己修建陵墓時,讓其緊挨在魯國公主的正陵西邊,使二陵實為一陵,故又被稱為“玄正陵”,通稱恭愍王陵,位於今朝鮮黃海北道開豐郡解線里。恭愍王陵是高麗王陵中最豪華的一座,有記載稱“高麗諸陵尚存,獨恭愍一墓制度極大,古今未始有也”。
1956年,朝鮮對恭愍王陵展開了考古發掘,但由於之前屢遭盜掘,故遺物所剩無幾,后被列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寶第123號,2013年作為開城歷史建築與遺跡群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家族成員


關係封號姓名備註
父母父親高麗忠肅王王燾
母親明德太后洪氏洪奎之女,封為德妃,謚號恭元王后
胞兄高麗忠惠王王禎
妻妾王后承懿公主孛兒只斤·寶塔失里元魏王孛羅帖木兒之女,追贈魯國大長公主,謚號仁德王后
嬪妃惠妃李氏李齊賢之女,又稱惠和宮主,恭愍王死後出家,1408年卒
益妃韓氏宗室德豐君王義之女,賜姓韓,與洪倫通姦生女,女兒被殺
定妃安氏安克仁之女,又稱義和宮主,恭讓王時被尊為王大妃,1428年卒
慎妃廉氏廉悌臣之女,恭愍王死後出家
宮人韓氏恭愍王宣稱她為禑母,王禑即位后追謚順靜王后
兒子江寧府院大君王禑傳其為辛旽之子

影視形象


類型名稱年代出品方飾演者
電影多情佛心1967年申氏電影製片廠金振奎
霜花店2008年OPUS Pictures朱鎮模(以恭愍王為原型)
李風雲(少年)
電視劇開國1983年KBS任革
辛旽2005年MBC鄭普碩
信義2012年SBS柳德煥
大風水2012年SBS柳泰俊
奇皇后2014年MBC崔正元
鄭道傳2014年KBS金明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