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Shepard

2018年美國成功發射的飛船

New Shepard是美國發射的宇宙飛船,主要用於向國際空間站運送物資。

2018年4月30日凌晨1點左右成功發射升空。發射后10多分鐘,火箭與飛船先後安全返回地面,宣告本次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命名原因


以第一個進入太空的美國人艾倫·謝潑德Alan Shepard)的名字命名的。1961年5月5日,阿蘭·謝潑德搭乘“自由-7號”飛船進入太空。但不同於一個月前蘇聯航天員尤里·加加林所進行的真正圍繞地球軌道的飛行不同,阿蘭·謝潑德只飛行了15分鐘,飛行高度最高只達到大約187公里的亞軌道。這種亞軌道飛行的情況剛好與“藍色起源”公司“新謝潑德”火箭將旅客送往亞軌道高度的功能和目標相類似。

飛船介紹


藍源公司(Blue Origin)的太空飛船名為“New Shepard”,可以載客六人,飛行在距離地球100公里的太空軌道上。這種飛船,也可以用於向國際空間站運輸物資。

技術創新


傳統上,美國的火箭發射,衛星和飛船等業務被美國宇航局包攬,不過太空領域近年來出現了一大批民營公司,除了維珍銀河和SpaceX之外,還有XCOR航天公司。而藍源公司也將加入他們的行列。這些民營公司正在從美國宇航局獲得國際空間站物資運輸的更多合同。
不過在太空技術的創新方面,馬斯克的SpaceX走在前列,該公司正在研發獵鷹九號火箭,和傳統火箭不同,這種火箭可以在發射之後重新返回地球的基地,再一次充足燃料重複使用。不過,獵鷹九號的火箭回收著陸目前尚未獲得成功。如果這一項目成功,將會大幅降低太空飛行的成本,太空旅遊和衛星投放將變得更簡單。

首次軟著陸


11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私營航天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周二宣布,New Shepard火箭已成功在地面著陸,成為了首款在發射后成功實現軟著陸並回收的火箭。這也意味著,在火箭回收技術方面,藍色起源已經領先於SpaceX。

飛行任務簡介


第一次飛行,即“任務1”(M1),時間:2015年4月29日。
“新謝潑德1號”火箭首次飛行,抵達93.5公里高度,飛船安全分離並使用降落傘返回地面,但是“新謝潑德1號”火箭在嘗試返回時墜毀;
第二次飛行,即“任務2”(M2),時間:2015年11月23日。
新研製的“新謝潑德2號”火箭第一次飛行,抵達100.5公里高度,超過了100公里的“卡門線”(這是劃分航天與航空的界限),從而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抵達太空並安全返回的可重複使用火箭。之後,火箭與飛船均安全返回;
第三次飛行,即“任務3”(M3),時間:2016年1月22日。
公司第二次成功實現火箭飛船回收,飛行高度101.7公里。並且這次使用的火箭正是M2任務中使用的同一枚火箭;
第四次飛行,即“任務4”(M4),時間:2016年4月2日。
公司第三次成功實現火箭飛船回收,飛行高度103.4公里。並且這次使用的火箭正是M2以及M3任務中使用的同一枚火箭,這是這枚火箭的第三次飛行;
第五次飛行,即“任務5”(M5),時間:2016年6月19日。
公司第四次成功實現火箭飛船回收,飛行高度101公里。並且這次使用的火箭正是M2,M3以及M4任務中使用的同一枚火箭,這是這枚火箭的第四次飛行;並且本次任務期間在進行了飛船降落傘故障實驗:一般情況下,飛船在高空與火箭分離後會打開3個大型降落傘緩緩下降,但這次工程師們故意只打開兩個,結果證明即便只開兩個傘,飛船仍能安全著陸,驗證了設計的冗餘度;
第六次飛行,即“任務6”(M6),時間:2016年10月5日。
這是“新謝潑德-2號”火箭的最後一次飛行,也是它的第五次重複使用;本次任務與前幾次有很大不同。火箭上升飛行期間,飛船在跨聲速條件下啟動發動機與火箭脫離,模擬發射階段遇到危險時,飛船緊急逃離以確保太空旅客安全的過程。實驗取得成功,飛船與火箭均安全返回。
第七次飛行,即“任務7”(M7),時間:2017年12月12日。
這是最新研製的“新謝潑德-3號”火箭的第一次飛行。這枚新火箭主要提升了維護便捷度與熱防護功能,能夠更快重複使用。
第八次飛行,即“任務8”(M8),時間:2018年4月30日。
這次發射的成功,將進一步驗證“藍色起源”公司相關火箭與飛船技術的成熟性,為近一兩年內實行商業載人飛行奠定良好基礎。
第九次飛行,即“任務9”(M9),時間:2018年7月18日。
這次試射主要是進行“高空逃生髮動機測試”,以確保宇航員在飛行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都能從火箭上逃脫,也就是所謂的“中止測試”。在這個位於火箭頂部的太空艙里,有藍色起源公司的測試假人“人體模型天行者”,以及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公司和大學收集數據的有效載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