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公廟竹馬會
朗公廟竹馬會
朗公廟竹馬會是一種傳統民俗舞蹈。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張武強、李久領、李同明等人的挖掘、整理和創新,朗公廟竹馬從內容、道具和表演技術方面比以前都有了更大的突破,特別是根據傳統民間傳說,增加了騎驢回娘家、路遇出征馬隊的新媳婦和僕人兩個喜劇角色,詼諧幽默的趕驢表演和威武雄壯的馬隊相映成趣,使整個表演更具觀賞性。目前朗公廟“竹馬會”擁有演員50人、竹馬25匹,經常應邀到中原各地演出。跑竹馬,這一傳統的舞蹈藝術,猶如璀璨的明珠,正閃耀於中國民間藝術之林。
信息名稱:[新鄉縣]中州竹馬跑遍中原
索引號:G0C007-2001-2009-00001
發布機構:新鄉縣朗公廟鎮文件編號:--
撰寫時間:2009-03-02發布時間:2009-03-12
公開內容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據傳朗公廟村的“竹馬會”始於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時值英伯城隍殿落成慶典之際,各文藝團體前來隆重慶典,文藝表演異彩紛呈。節目中“龍燈龍舞”最為叫好。因舞龍燈所耗體力較大,眾人想起將道具至於人身上進行表演,但此表現不出龍的精神,又因古有“馬似北海龍”之說,人們由此想起“跑竹馬”。於是李國安等會首發動並組織了“竹馬會”。“竹馬會“的表演形式威武雄壯、氣勢恢宏、場面熱烈、姿態優美、有萬馬奔騰之威。一直活躍在黃河兩岸、豫北大地,博得人們的喝彩和好評。後來又不斷改進創新,逐步完善形成了一支別具風格的“朗公廟竹馬會”。清朝晚期在中州大地享有盛名。在各縣、區匯演中,喬安邦、喬國良父子倆因“跑竹馬”成為了人們當時追捧的名人。
解放后又由李久領、趙仲文、趙永泉等人重新組織整頓“竹馬會”,從演員道具上進一步改進並充實表演藝術及風格,進一步提高“竹馬會”的表演藝術。
“竹馬會”具有獨特性、民族性、傳統性,有跑有跳、有舞有唱,有萬馬奔騰之威,象徵著豐收吉祥,受到各級政府及廣大群眾的讚譽。70年代中期,朗公廟公社以“朗公廟竹馬會”為首的表演藝術團體之名邀請周圍各個文藝團體組織了幾次大型文藝活動,在朗公廟各村進行巡迴表演,轟動了全鄉及周圍各個村莊。“朗公廟竹馬會”也曾多次被邀到小冀、大召營、原陽、衛輝等地進行表演,給當地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所在地人們的讚譽。
如今在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張武強、李久領、李同明、呂同州、劉慶順等人又重新發起、挖掘、整頓,組織起“竹馬會”。朗公廟“竹馬會”擁有演員50人、竹馬25匹,實力雄厚,演員技藝超群。從內容、道具及表演技術方面較之以前都有了更大的突破,相信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竹馬會”一定會得到更多人們的了解、支持和熱愛,“竹馬會”這顆‘璀璨的明星’定會發揚光大。閃耀民間藝術之林。
“跑竹馬”也叫“竹馬舞”,表演者腰掛用竹子編製的馬型道具,表現古代將士出征打仗、排兵布陣的情景。相傳,朗公廟竹馬始於清朝道光三年,因其表演形式氣勢恢宏、場面熱烈,有萬馬奔騰之威,深受人們的喜愛,很快在中原大地享有盛名。清朝末年以後,朗公廟竹馬由於戰亂影響而曾經中斷。解放后,一些老藝人又重新組織“竹馬會”,使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得以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