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青年近衛軍的結果 展開
青年近衛軍
法捷耶夫創作長篇小說
《青年近衛軍》是前蘇聯作家法捷耶夫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45年。《青年近衛軍》是一部愛國主義的英雄史詩。小說分兩部:第一部描寫1942年7月德寇進逼克拉斯諾頓城和當地居民撤退時的情景:第二部描寫州委書記普羅慶柯和區委書記劉季柯夫領導下的“青年近衛軍”對敵人展開的一系列鬥爭。
《青年近衛軍》通過對青年近衛軍組織以及游擊隊、紅軍正規部隊對敵鬥爭的描寫,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畫卷,歌頌了偉大的衛國戰爭,揭露了德國法西斯的兇殘本性,表明了正義戰爭必將勝利的真理。 《青年近衛軍》於1945年出版后,次年獲得斯大林獎金。
1942年7月烏克蘭小城克拉斯諾頓陷於德軍的鐵蹄下,人們在黨委領導下有計劃地撤退。地下州委書記普羅慶柯離城前,向地下區委領導人柳季柯夫和舒爾加布置了領導地下革命活動的任務。在撤退過程中,由於德軍的轟炸,共青團員奧列格和部分逃難人群被迫返回城裡。途中,奧列格主動找到老黨員瓦爾柯,要求地下黨派給他任務。瓦爾柯讓他尋找一些可靠青年一起工作,奧列格漸漸團結了一批優秀的年輕人。舒爾加由於輕敵,投宿到表面積極的礦工福明家裡,最後被福明出賣。柳季柯夫通過女聯絡員波林娜開展地下工作,十分順利。同時,普羅慶柯在北頓涅茨河岸地區成功開展游擊活動。一次戰役中,負責聯絡的青年斯塔霍維奇擅自逃回城裡。德軍突然襲擊,逮捕了城裡一大批黨員,舒爾加和瓦爾柯也在其中。危急關頭,在柳季柯夫的幫助下,成立了“青年近衛軍”。奧列格擔任政委,曾擔任紅軍指揮員的杜爾根尼奇任指導員,鄔麗婭、萬尼亞、謝遼沙、柳芭、莫什柯夫和斯塔霍維奇為委員。從此,“青年近衛軍”的活動日益開展起來:他們處死叛徒福明;救出被德軍俘虜的同志;燒毀德軍招募勞力的職業介紹所;傳播蘇軍勝利的消息等。12月,德軍逮捕了斯塔霍維奇等三人,他經不住拷打最終叛變,致使“青年近衛軍”大部分隊員以及柳季柯夫被捕。“青年近衛軍”隊員們在獄中仍與敵人做不屈的鬥爭,最終全部被敵人殺害。1943年2月15日,蘇軍解放克拉斯諾頓,人們在烈士墓前宣誓,要為他們報仇。
1943年2月15日,位於烏克蘭中部頓巴斯地區的煤礦城市克拉斯諾頓被蘇聯紅軍解放,人們在清理礦井、街道和建築物時,發現第五號礦井中有許多具被殺害的青年人屍體。經過辨認后證實,這些原都是當地共青團員秘密組織起來的“青年近衛軍”戰士,他們在德軍佔領克拉斯諾頓的兩年中,與敵人開展了英勇頑強的鬥爭,但後來由於叛徒的出賣,終於遭到法西斯的逮捕、拷問和槍殺,這支英勇的地下武裝組織的領導人是該市的共青團員奧列格·柯舍伏依,後來奧列格和“青年近衛軍”的另一位領導人、女共青團員劉波芙·謝夫卓娃的遺體也在羅基文城的郊外刑場上被發現。於是,“青年近衛軍”和奧列格·柯舍伏依等英雄的名字在蘇維埃大地上傳揚開來,作為人民作家的法捷耶夫決心將這群青年英雄的群像寫入他的小說中去,在經過大量的調查訪問和實地考察之後,於1945年完成了小說《青年近衛軍》並於同年出版。
奧列格
青年近衛軍的政治委員是奧列格,儘管他只有16歲,身上免不了還有孩子氣,但是他聰明果斷,具有出色的組織才能和高度的組織觀念。他以出眾的謙虛、沉著、穩重和機智在青年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第一次出現於讀者面前,是在撤離途中,他以驚人的膽量和勇氣抓住一匹受驚的馬,將鄔麗婭從死亡的威脅中解救出來。奧列格從小受過革命傳統教育,他渴望為國獻身,創造英雄業績。德寇的侵略使他決心與入侵的德寇鬥爭到底。青年近衛軍成立后,奧列格成為政治委員,在鬥爭中,他的一切行動都嚴格遵照黨的教導。對於工作中的錯誤與失誤,他虛心地接受意見並在以後的工作中不斷完善、改進。奧列格最後成了一個出色的地下工作者。
鄔麗婭
鄔麗婭是一個從內心到外表都非常美麗純潔的姑娘。作者用百合花的種種美的特性來描寫她,表現她的美麗純潔。就氣質而言,鄔麗婭嚴肅、深沉、果敢。她從小就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俄國作家關於人的精神成長的論述以及英雄保爾關於生命的名言都給她很大的鼓舞。她參加地下工作是她精神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工作中她表現出罕見的創造力,對人對己都嚴格要求,她深受大家的熱愛,她的小組團結一致,在鬥爭中不斷取得成績。
萬尼亞
萬尼亞是公認的具有教授風度和詩人氣質的青年。他為人善良,助人為樂,辦事有方。在工作中,他沉著老練,善於周密地考慮各種問題,所以他總能出色地完成任務。在獄中,他表現出異常的冷靜和鎮定,面對敵人的酷刑,他始終正氣凜然,他發誓不開口回答敵人的任何問題,也絕不呻吟一聲。他懷著對敵人的蔑視和對勝利的信念英勇就義。
劉勃卡
劉勃卡(小名劉巴)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她的身上有著一股永不熄滅的青春之火在閃爍。她天真、活潑、樂觀,能歌善舞,但是當鬥爭需要時,她又表現出機智、勇敢、沉著。她擔任總部委員后,既要做好青年近衛軍分配給她的任務,又要完成州游擊隊司令部布置的任務。劉巴被捕后,她不向敵人屈服,無論敵人怎樣用刑,都摧毀不了她的鬥志。臨刑時,她正面接受敵人的子彈,這充分表現了蘇聯青年不可凌辱的英雄氣概。
青年近衛軍在短短的5個月中立下了無數豐功偉績。最後由於叛徒的出賣,大部分隊員被捕入獄,並遭到慘絕人寰的嚴刑拷打。但是他們以監獄為戰場,繼續戰鬥,在生與死、榮與辱的考驗面前,他們捨生忘我,高唱國際歌,從容走向刑場。
小說並不是孤立地描寫青年近衛軍隊員們的英雄事迹,而是通過這些事迹,來表現那個時代“整個社會的一個剖面”。鑒於此,小說在描寫青年近衛軍可歌可泣的鬥爭事迹的同時,詳細地追敘他們在和平日子裡的成長曆程,從而熱情地歌頌了蘇聯青年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所表現的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和革命英雄主義氣概,熱情地歌頌了造就這一代青年的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小說展示了在衛國戰爭過程中,蘇聯舉國上下,人們不分男女老少,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同仇敵愾,貢獻自己的一切力量,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作品有力地表現了黨的英明領導。表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堅不可摧。
作品既立足於現實主義的真實、深刻,又飽含浪漫主義的激情。對未來寄予理想。小說的藝術結構博大、宏偉,但又完整而嚴謹,幾條鬥爭線索緊緊圍繞一個中心,縱橫交錯而又主次分明、有條不紊地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和諧而統一的整體。情節的發展緩急有致、起伏跌宕、引人入勝、扣人心弦,一步一步地展現出蘇聯衛國戰爭中波瀾壯闊的鬥爭畫面。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英雄的群像,每個英雄的性格都栩栩如生。這些英雄形象,體現了作者所提出的關於“美好的、強有力的、善良的新人”的理想。作者通過地下黨負責人瓦爾柯和奧列格談話時的感受,對這一代青年英雄的共同的性格特徵作了這樣的概括:“似乎是最難以結合在一起的特點——喜歡幻想和渴望行動、富於想象和求實精神、心地善良和嚴峻無情、胸襟開闊和精打細算、熱愛人間歡樂和自我剋制——這些似乎難以結合起來的特點在一起就創造了這一代青年的獨特的面貌。”同時,這些青年還有著各自迥異的個性,他們共同組成了氣勢宏偉的青年英雄的畫廊,他們是蘇聯人民不可戰勝的象徵。
《青年近衛軍》是法捷耶夫的代表作,堪稱是蘇聯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青年近衛軍》在1946年獲得斯大林獎金。
法捷耶夫像
前蘇聯作家,出生於農民家庭。父母均曾參加過革命活動。1912至1919年在海參崴商業學校學習時,接近布爾什維克並參加革命活動。1918年入黨。1919至1921年在遠東參加紅軍游擊隊,出席黨的第10次代表大會,見到了列寧。大會期間參加鎮壓喀朗施培德反革命叛亂負傷。同年秋入莫斯科礦業學院學習。1924年後受黨派遣,先後在庫班、羅斯托夫、莫斯科擔任黨的工作,從1927年起,一直在莫斯科專門從事文學運動,擔任“拉普”(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協會)、全蘇作協領導工作,1956年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