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商學院
上海工商學院
上海工商學院是由中國民主建國會上海市委員會和上海市工商業聯合會主辦的。中國民主建國會上海市委員會與上海市工商業聯合會想黨所想、急黨所急,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創議舉辦一所民辦大學。這一創議得到中共上海市委與市政府的重視和讚揚。經過一年多的籌備,於1985年正式誕生,成為新中國成立36年後出現的第一所可以頒發國家專科本科學歷文憑的民辦成人高校。外電稱為“新中國出現了第一所私立大學。
2011年11月,根據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於同意上海工商學院併入上海新僑職業技術學院的通知,經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批複,上海工商學院併入上海新僑職業技術學院。依法辦理各項手續,理順合併后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至2012年底完成了全部的合併工作,上海工商學院青浦區新鳳北路666號校區成為上海新僑職業技術學院(現上海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青浦校區。
有虛假網站盜用原上海工商學院名稱,媒體披露其虛假辦學,請謹慎辨別!報考前可以到教育部官網查詢具有招生資格的高校名單。
二十年前,在鄧小平同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黨和國家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對內實行改革,對外實行開放,國家需要大量經濟建設與經貿人才。而十年動亂,人才斷層,廣大在職幹部與職工急需提高學歷層次、專業技術與管理水平,社會上出現一股轟轟烈烈的學習熱潮。
上海工商學院根據社會需要設置專業。建校之初首創“外經貿”專業,繼而開設“旅館管理”專業,首先恢復財經類大學停辦多年的“金融與保險”專業等等,目前成人高校與全日制大專共設置十個專業:國際金融與保險、國際商務、涉外會計、會計電算化、金融與保險、商務英語、工商管理、行政管理、計算機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在校生約2700名。
學院在教育教學中逐漸形成“理想素養有境界,知識技能有特點,創新創業有實踐,終身發展有潛力”的新型工商“四有”人才培養模式,並不斷探索與實踐;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以內涵建設為抓手,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中心,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辦學方針;以“建設成若干專業成為市級重點、若干專業特色鮮明的面向企業、面向社會、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上海市示範性特色民辦高職院校”為目標;堅持“穩定數量、提高質量、不求做大、但求做精”的辦學定位;堅持公益辦學,辦學之路,秉承“誠信辦校、質量立校、人才興校、特色強校”的辦學理念。學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持續開展現代學徒制和1+X證書制度,重點建設上海一流專科高等職業教育專業“餐飲管理”和“計算機應用技術(移動網際網路)”及“珠寶首飾工藝及鑒定”“汽車電子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重點特色專業群。
近年來,為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國際視野的工商“四有”人才,學院積極推進國際交流合作,形成高職教育國際化的辦學特色。先後與英國、德國、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日本、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以及台灣地區近30所院校簽訂了校際合作備忘錄或協議書,開展多項師生交流;已有兩百餘人次教師和管理幹部赴海外培訓考察、近五百名學生到國外參加專升本、“三明治”培養等學習和實習;學院已獲得聘請海外教師的資格,並已聘請了海外名師來學院任教。
學院建有教育部認定的“首飾設計與工藝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移動網際網路產業生產性實訓基地”兩個生產性實訓基地,“汽車運用技術專業群‘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移動網際網路技術應用協同創新中心”,擁有市政府資助的“汽車運用技術實訓基地”、“機電一體化與數控技術實訓基地”、“珠寶首飾工藝及鑒定實訓基地”、“計算機應用技術”等校內實訓場所85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94個,獲批4個校企合作(技師學院)項目。學院按照“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高職辦學要求,不斷深化校企合作,推進“理實一體、工學交替”的高職辦學模式。與上汽集團、央企大唐集團、上海大眾汽車公司、思科公司、上海海派玉雕協會、上海美術家協會、上海會展協會、北京國際會展中心等知名企業和行業加強校企合作,以培養學生的學業與未來工作崗位的“無縫對接”;同時,學院充分利用區域優勢,加強與嘉定職教集團和嘉定區內上百家企業合作,在提升學院為嘉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同時,也為學生實習就業提供大量的機會,為國家和社會提供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在課程設置上,不僅注重理論課與實習實訓課的交替,而且還加強了自然科學課程與人文課程的融合。學院開設了各類職業技能(資格證書)考證課程,供學生自由選修,不斷幫助學生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和擇業競爭能力。
上海工商學院
上海工商學院
第一任院長:丁 忱(1985—1992年),第一任副院長:孫丕晉。
第二任院長:汪 熙( 1992年—1997年5月)
第三任院長:孫廷芳(1997年6月--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