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小景

月下小景

《月下小景》是沈從文1932年——1933年寫成的一個短篇小說集,共收入《月下小景》,《扇陀》等九篇小說,外加《題記》共10篇,1933年11月曾由上海現代書局出版單行本,1936年5月全書輯入《從文小說習作選》,收入這個選集里的文章,都是沈從文自以為寫得很好的。

內容簡介


《新十日談》,是作者為本組浪漫故事所取的總名稱,以示近於而又異於薄迦丘的《十日談》。
除序言外,各篇本事均采自佛經故事,經作者匠心巧運,恣意鋪排,注入諧趣后,一一指向了現實生活,讀之,饒富興味。
《阿麗思中國遊記》為作者所寫長篇童話,風致與《月下小景》略近,借童話指斥現世,頗具辛辣。節選數章,供欣賞。
從文生前,曾有過這樣願望,想把自己的作品好好選一下,印一套袖珍本小冊子。不在於如何精美漂亮,不在於如何豪華考究,只要字跡清楚,款式樸素大方,看起來舒服。本子小,便於收藏攜帶,尤其便於翻閱。
這套選本和以前選法編法不同。我們在每本小冊子前面,增加了些過去舊作以外的文字。有雜感、有日記,有檢查,有未完成的作品,主要是書信——都是近年搜集整理出來的,大部分未表過。不管怎樣,這些篇章,或反映作者當時對社會、對文藝創作、對文史研究……的一些看法,或反映作者當時的處境,以及內心矛盾哀樂苦悶,把它們發表出來,容或有助於讀者從較寬的角度對他的作品、對他的為人以及對當時的環境背景有進一步了解。

編輯推薦


向美說一句話,為愛下一個註解,要適當合宜,不走失感覺所及的式樣,不是一個平常人的能力所能企及。
有一秀氣逼人的女孩,身穿綠色長袍,站在公主身旁,奏東方雅樂中《鹿響之章》,歡迎遠客。

本書目錄


劫餘廢郵
給一個不相識的朋友
給一個寫文章的青年
給一位安徽朋友
月下小景
《月下小景》題記
月下小景
尋覓
女人
扇陀
愛欲
獵人故事
一個農夫的故事
醫生
阿麗思中國遊記(選載)
第一卷
第三章 那一本《中國旅行指南》
第四章 出發的精彩
第二卷
第七章 又通一次信
第八章 水車的談話
第十章 看賣奴隸時有了感想所以預備回去
後序

作者生平


沈從文先生(1902~1988),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鳳凰(今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

人物生平

1918年小學畢業后隨本鄉土著部隊到沅水流域各地,隨軍在川、湘、鄂、黔四省邊區生活。
1923年到北京自學並學習寫作。
1924年後開始發表作品,並與胡也頻合編《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周刊。
1928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編輯《紅黑》、《人間》雜誌。翌年任教於中國公學。
1930年起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教。
1934年起編輯北平和天津的《大公報》副刊《文藝》。
抗日戰爭爆發后,到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后,任北京大學教授,編輯《大公報》、《益世報》等文學副刊。
1948年沈從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責沈從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識的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
1949年,沈從文先生放棄了文學創作,被安排到中國歷史博物館,擔任了一名歷史博物館的講解員。沈從文先生的下半生從事文物、工藝美術圖案及物質文化史的研究工作。
1978年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致力於中國古代服飾及其他史學領域的研究。先後發表了《唐宋銅鏡》、《龍鳳藝術》、《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著作。與沈從文先生在國內的默默無聞相反,沈先生在國外名聲鵲起,
1980年應邀赴美國講學,並進入諾貝爾文學獎的終審名單。
1988年,86歲的沈從文先生因為心臟病複發離開了人世,為後人留下了無限的惋惜。

著作貢獻

從192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集《鴨子》開始,沈從文先生出版了70餘種作品集,被人稱為多產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
短篇小說集《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駿圖》,
中篇小說《一個母親》、《邊城》,
長篇小說《舊夢》、《長河》,
散文集《記胡也頻》、《記丁玲》、《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等。
論文集《沫沫集》、《廢郵存底》、《雲南看雲集》,
批評專集《現代中國作家評論選》,以及多種沈從文的選集和多卷本《沈從文文集》等。

著作風格特色

他的小說取材廣泛,描寫了從鄉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層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於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土小說。他的創作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文體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嘗試各種體式和結構進行創作,成為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體作家"。他的散文也獨具魅力,為現代散文增添了藝術光彩。一些後來的作家曾深受他創作風格的影響。在文學態度上,沈從文先生一直堅持自由主義立場,堅持文學要超越政治和商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