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家庭作業的結果 展開
- 美國2011年艾瑪·羅伯茨主演青春電影
- 心理學名詞
-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導演作品
- 家庭作業mashgheshab1989
- 李澤鑫執導影片
家庭作業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導演作品
電影以採訪的形式調查了人們對新實施的有關家庭作業的措施的看法,受訪者有學生也有家長。在他們描繪的教育體制里,家庭作業不是教學手段,更像是枷鎖,老師、家長和學生都處在一個痛苦、被迫與憎恨的惡性循環中。一位從事教育體制研究的家長警告說,這種懲罰學生而不是開發孩子們的創造力的傾向會產生憤怒和陰暗的一代人,他們會對任何精神問題都非常敏感。
家庭作業
自從阿巴斯參與了伊朗青少年教育發展協會,便尤為關注兒童所面臨的問題。
《家庭作業》是一部記錄片,講述人們對於家庭作業所持有的觀點。為此,阿巴斯親自採訪了德黑蘭某小學,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
令人驚奇的是,學生與家長對家庭作業都抱著不喜愛的態度,他們認為,家庭作業非但沒有起到促進作用,反而成為人們心頭負擔。很多人為此憂心忡忡,對家庭作業感到厭惡並為之痛苦。面對這種情況,
阿巴斯沒有提出解決的辦法,只是把問題具體而真實地袒露出來。
《家庭作業》(1989),顯示阿巴斯的電影是"充滿問題的電影"。"問題與回答";的格式獲得了近乎禮拜儀式般的崇高地位,而在他的故事片中,有關地點的問題就像在基耶洛夫斯基的《紅色》中有關時間的問題那樣典型而且無處不在。
《家庭作業》誕生在世界各地“新浪潮"電影都已退潮的年代。他重又賦予電影以思考和向社會的質疑重新兩種功能。“提出問題",“但不給出答案”。如今很多導演都在以這個方式思考和拍攝,而《家庭作業》無疑是這個潮流的推波助瀾者。
一種教育是如何把一群滿眸明亮的黑眼睛孩子摧毀成腐朽的成年人的?
一百分的枷鎖——和我小時候經歷的一樣,老師總把考不了一百分說成一種人生的失敗;
懲罰和獎勵的桎梏——唯一一個敢藏起父親皮帶的孩子坦言以後自己也會打孩子,但在說起自己父親是"胖先生“時面露頑皮;懲罰的皮肉之苦,獎勵卻是簡單的三塊糕點;有更多的孩子只知道懲罰是什麼,而不知道啥是獎勵;
作業和動畫片——詫異的是,這些小孩居然統一口徑說自己更喜歡作業!
神經質的孩童——在關閉幽暗的環境中就極度恐懼,敏感不安的孩子,哭泣著大喊著朋友的名字;他不知道恐懼何來,恐懼卻根植他心中;
尷尬的成年人——對孩子在作業中的問題幾乎回答不出;
上帝的問答——阿巴斯的問題,和暴露在攝影機前的孩子,他們緊張的把做不完作業歸咎於家裡的弟弟或者來的客人;他們還沒有學會懺悔,他們只是小心翼翼地揣測著這些成年人問題中的精神含義,他們謹小慎微地躲避所有一切有可能的,突如其來的傷害;
宗教儀式——孩子在操場的體操是神的儀式,他們大聲讚美祖先和神的名字,罵海珊,唱聖歌,他們不懂其中的意義,卻深深浸淫其中;他們是多動症的,混亂的,吵鬧的——在失聲的一分鐘里,他們和世界上所有其他的孩子一樣;
玩樂的上學——上學路上的孩子腳步輕快成群結隊,對攝影機有不完的好奇;
聖歌的結束——片尾,停止哭泣的孩子唱起聖歌,歌頌神的極樂領地。
在剪輯上,我覺得電影的速度控制的也非常的好,讓人覺得整部作品有快有慢。在面對著一個個孩子談話時,不時的插入一些操場的,教室外的鏡頭。
有時讓人覺得在壓抑种放鬆了不少,有時又讓人覺得這樣的教育體制是普遍存在的,心裡更加的不安和擔憂。剪輯中選取的孩子也很讓人有時急時緩的感覺,因為每個孩子的性格和談吐方式都是不同了。
但是他們都說出驚人的相似的幾個詞:“打”、“害怕”、“功課很多”……,讓人無法不對此問題引起重視。
影片中間還穿插一些孩子們的歌聲,有獨唱的也有合唱的。我認為這也是很有力的一筆。這些歌大多都是和伊斯蘭教的宗教儀式有關的歌曲,或者和宗教有關的其他歌曲。很明顯他們學校對於宗教教育是很熱衷,很重視的;但是這究竟於孩子們的發展有多大的關係,孩子們對於宗教到底有多少理解誰也不知道。
就從孩子們凌亂的歌聲,嬉笑的樣子,打打鬧鬧的舉止,我看不出他們對於宗教的崇敬之情,看不出他們對宗教的理解有多少。而且從翻譯過來的歌詞,我覺得那些歌詞還是很深奧的,一個小學生能理解嗎?
不愧是阿巴斯,我只能這麼說。其他的話我覺得都無以表達我的崇敬之情,我知道任何溢美之詞都是多餘的。《家庭作業》,一部很值得一讀的好作品!至少阿巴斯感動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