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下肌
岡下肌
岡下肌:位於岡下窩及肩背部,肌肉較豐滿,起於岡下窩的內側半,部分肌纖維向外上方移行為短而扁的肌腱,經關節囊的後方參與肩袖的構成。該肌止於肱骨大結節,受肩胛上神經支配,且肩胛上神經止於岡下窩,其功能是使上臂內收、外旋。
岡上肌和岡下肌是肩袖的組成肌之一,肩袖是維持肩關節穩定的主要解剖構造。肩袖損傷是臨床常見的肩關節疾患,其發病率占肩關節疾患的17%~41%。岡下肌是組成肩袖的四塊肌之一。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是把肱骨頭穩定在關節窩內。手臂運動到不同位置時,每塊肌都對操縱肱骨頭的運動方向發揮其特定作用。特別是岡下肌與小圓肌一起可使肱骨頭向後就位於關節窩內,並可防止肱骨頭撞擊肩胛骨的喙突。
岡下肌是肩關節最有力的外旋肌之一,對上肢“預載入”后伸和外旋以利肩關節運動是必不可少的,如過頭投擲和擊打運動。在適量強烈運動的持續或減速階段,也會離心性調用岡下肌減慢上肢的運動。
在強有力的肩部內旋肌(胸大肌、背闊肌、大圓肌、三角肌前部和肩胛下肌)與較弱的外旋肌(三角肌後部、岡下肌和小圓肌)之間常產生功能不平衡,從而造成盂肱關節的力學失穩。
研究肌腱袖諸肌的肌纖維型對模擬肩關節的功能、運動訓練以及肩袖損傷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有實現顯示國人岡上肌和岡下肌Ⅰ型肌纖維分別為59.0%和57.3%。在相同研究方法下,其Ⅰ型肌纖維的百分率較國人肩關節周圍的三角肌淺層(46%~55%)和臂部前群淺層的肱二頭肌(49%~56%)高,而與三角肌深層(56%~66%)和臂部前群深層的肱肌(60.7%)接近;且與近期國外對同一肌的研究結果(岡上肌和岡下肌的慢縮纖維百分率分別為54%和41%)存在差異,他們應用抗肌球蛋白重鏈(MHC)抗體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肩袖諸肌的慢縮肌纖維(Ⅰ型)百分率平均值44%,各肌纖維型亦呈混雜分佈。這種差異可能與研究方法、人種差異及研究對象數量差異有關,有待進一步證實。
骨骼肌生物力學研究結果顯示,肩關節外展初期(0°~30°)岡上肌的力臂變化最大,以後是三角肌中部(30°~120°),說明肩關節外展的初期,岡上肌的作用更重要,以後才逐漸增加三角肌的作用。肩關節內旋、外旋運動時,力臂變化最大的分別是肩胛下肌、岡下肌/小圓肌。Ward等對肌腱袖諸肌的構築學研究結果顯示肌腱袖肌群在構築設計上產生的力量較肱二頭肌、肱肌和肱橈肌大,而位移幅度較小,屬力量型設計,岡上肌和岡下肌的肌節長分別為3.23μm和3.18μm,明顯大於骨骼肌的最適初長度,表明這兩塊肌在靜息時產生較大的被動張力,保持靜息時盂肱關節的穩定性。在肩關節外展運動中,岡上肌與三角肌主要是三角肌的中亞部同屬原動肌,二者都以Ⅰ型肌纖維稍佔優勢且比率接近,這與二者活動頻繁和經常進行持續性活動密切相關,與其固定關節盂和肱骨頭的位置及維持肩關節穩定性功能相適應。綜合上述骨骼肌生物力學、肌構築學、肌纖維型研究結果,我們認為岡上肌首先發起肩關節的外展,隨後使臂上提的力量主要來自三角肌,而岡上肌和三角肌共同的持續性收縮則使肱骨頭保持貼近關節盂的位置。岡下肌的作用一般描述為使肩關節旋外,肌電研究顯示在肩關節外展運動中,岡下肌與肩胛下肌和小圓肌共同組成降臂肌群,作為協同肌協助岡上肌和三角肌的外展運動。
1.岡下肌大多是由於某種原因上肢突然過度外展、內旋而損傷,其起點的損傷臨床上較常見,肌纖維的收縮與隆凸骨面產生較大摩擦,容易發生及、慢性勞損,另外肩關節受損也常累及。
2.岡下肌受肩胛上神經支配,其神經止於崗下窩,在岡下肌勞損的時候產生的一些化學致痛物質刺激神經末梢,產生疼痛。另外起點處肌纖維的痙攣也可擠壓神經末梢,使神經末梢敏感性增強加重疼痛。
1.初期在崗下窩及肱骨大結節處疼痛,不能自主活動上肢,損傷日久肩臂疼可傳射到頭頂,肩部活動受限,以後伸、上舉受限嚴重。
2.岡下肌功能性抗阻疼痛,即上肌內收位抗阻、外旋時疼痛,以及岡下肌牽伸時(即肩關節外展、內旋)疼痛劇烈。
3.岡下肌起點崗下窩脊柱側可觸及多個痛性結節或條索,止點肱骨大結節處也可觸及痛性結節。
4.上肢外展90°后,手掌心向下,水平后伸,肩後部疼痛。因肩外展90°時已消耗了三角肌的部分力量,再水平外展示為岡下肌的收縮動作,通常在該肌勞損、肌肉力量減弱時才能出現該肌的疼痛。
1.肩部疼痛、肩胛骨崗下窩疼痛,活動障礙以肩后伸、上舉受限嚴重。患手從對側腋下摸對側後背時疼痛加重,即岡下肌過度牽拉試驗陽性。
2.岡下窩及肱骨大結節處疼痛,可向頭頂放射。
3.岡下肌起點岡下窩脊柱側可觸及多條病性條索結節,肱骨大結節下方可捫及通性結節。
1.選點
a點:岡下窩肌肉附著處的痛性結節點。
b點:肱骨大結節處的痛性結節點。
2.操作
a點患者選用仰卧位,b點患者側卧位。暴露治療部位,常規消毒。治療方法如前述,兩手相配合,進刀深度0.5cm,刀口線與肌肉纖維平行以切斷肌筋膜為主。術後用干棉球按壓刀口1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