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韓萌的結果 展開

韓萌

中國內地作家,代表作《逼婚》

韓萌(Han Meng)本姓陳,原名陳君山,1922年出生於馬來亞。韓萌十三歲時,隨父親回到原籍普寧縣。后又於1947年回馬來亞,從事教書育人的工作,並陸續在當地報刊發表了大批作品,有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雜文。短篇小說《逼婚》,中篇小說《七洲洋上》好評如潮。1950年韓萌抵香港與文友合作創辦赤道出版社。長篇小說《尋根奇遇》、《柑園風雨》和《台灣歸來》三部小說。另韓萌指全稱為韓國最萌大會,萌戰之一。

個人簡介


韓萌Han Meng(1922~ ),原名陳君山。祖籍普寧,生於馬來亞。“一·二八”事變后回到祖國。1940年始發表作品。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到桂林、貴州學習寫作,當記者、編輯。1946年內戰爆發,被迫出走泰國、馬來亞、新加坡,發表中篇報告文學《湘桂撤退散記》等。1949年後寫成中篇小說《七洲洋上》。先後出版了《南洋散文集》和《南洋短篇小說集》第一集。1951年離香港回廣州,擔任南方通俗出版社執行編輯,采寫了中篇報告文學《建社前後》、《林炎城的豐產故事》,撰著中篇童話《椰子飄流記》、傳奇小說《榴槤山神話》、電影文學劇本《海外歸來》、中篇小說《望夫歸》、長篇小說《海峽驚夢》等。曾當選為汕頭地區僑聯會副主席,廣東省政協委員。退休后,任汕頭歸僑作家聯誼會會長,汕頭僑史學會副會長。1987年在香港出版長篇小說《尋根奇遇》。發表回憶錄《甘苦的文學生涯》和《海內海外走天涯》等。

代表作品


韓萌的短篇小說代表作,是小說集《在古屋裡》和《海外》。《七洲洋上》是韓萌著名的代表作。小說中許多華僑、僑眷含羞的恥辱,不屈的脊樑,堅定的理想,超越了鄉界國界,超越了時空限制,該書在香港出版后,一年中再版兩次,讀者反響熱烈。方修編輯的《馬華新文學大系·戰後》小說一集收入《七洲洋上》(節選)。它與作者的短篇小說集《在古屋裡》、《海外》及後來的中篇小說《紅毛樓故事》,奠定了作者在新馬、香港和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藝術特色


韓萌最有成就的創作是小說,其藝術特色首先表現在作品中充溢著濃郁的僑味、海味與潮味。作品中處處有熱帶膠風椰雨風情的描述,華人胼手胝足拼搏創業血汗的印痕,殖民地農村墾荒拓植的山芭與燈紅酒綠的城市畸形社會形態的留影。在韓萌的作品中,常常有韓萌的出生地栗芭村的興衰記、契約華工“豬仔”的血淚史,以及僑居海外的華籍文化人與教育工作者為傳播中華文化,建設馬華新文學和從事抗日救國運動的辛酸淚與抗爭記錄。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反映海外赤子和天涯旅人的思鄉情緒。在這些僑味撲鼻溢芳的文箋中,譜寫了一批華僑知識青年的人物群像。韓萌們長年困守在山芭當牛做馬,開拓出南洋豐盛的物質財富。韓萌們善於思考,勇於衝刺,敢於反叛,同時又具有那個時代南洋知識青年常有的狂熱性、幼稚性、脆弱性、進步性與革命性。另外,韓萌在許多作品中對一些華人家庭特殊成員的人物描寫,如老“番客”、“唐山”婆、土生娘惹與苔苔等;以及韓萌們所住的亞苔屋,所聽的馬來歌,所吃的榴槤果,所穿的紗籠裙等等。總之,從自然景物、人物性格、風俗習慣、社會與家庭結構等方面,無不體現出作品濃郁的“僑味”與“海味”。韓萌作品的“潮味”,也是十分鮮明的。韓萌常以熟悉的華人親朋戚友作模特兒,也喜歡以熟悉的祖家普寧南山鄉作為文學的背景。因此,作品中往往出現潮汕人婚喪嫁娶的習俗和游神賽會等的場面。加之作者喜歡在普通話的書寫中嵌入少量潮汕方言,也使作品的地方色彩增輝添彩。
從藝術與生活的關係方面考慮,韓萌的作品具有真實性、時代性。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以及魯迅、巴金高爾基、惠特曼等中外作家作品的熏陶,韓萌以躬身體驗和朝夕相處的親朋戚友作為文學素材或人物模特兒,在豐厚的生活土壤中生髮出敏銳的心靈感應。通過文學手段的釀造,從整體特徵上折射了生活的真實。因此,作品的生活氣息濃厚,人物頗具特色。在中國抗戰後方西南各省、新馬和香港等地所寫的雖然大多是在腥風血雨氛圍中灰色調的社會悲劇,但對光明、幸福的嚮往和對醜陋、邪惡的唾棄之情博動於字裡行間,沒有使人感到悲觀頹廢。在韓萌大量的作品中,華人的血統、家鄉的親緣、民族的淵源被擺到突出的位置上。華僑、僑眷以及華人家鄉民眾的勤勞刻苦、節約儉樸、重情崇禮、敬祖念根、相信命運、嚮往光明、不屈抗爭以及某些落後、保守或陋習,都是中華民族傳統心理素質的積澱。這種共同的思想觀念與意識形態,使華僑和華人具有強大的凝聚力、抗暴力、生存力和繁殖力。它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繁衍生息之意識形態和種族的共同特徵,也是韓萌等華人作家創作思想與作品靈魂的共同特徵。

寫作手法


韓萌小說的寫作手法,秉承了中國新文學的傳統,也融匯了許多西方現代小說的寫作技巧。例如,韓萌喜歡採用倒敘、插敘等手法使線性時間的情節搖曳多姿。如《七洲洋上》,描寫的角度選擇在既不是國內僑鄉,又不是海外僑居地,而是在這兩者之間,正在漂浮移動著的船上,藝術空間就是連結南洋與祖國的契合部。作品把正面描寫的時間濃縮在幾天內,場景在抬頭一覽無餘的一艘船上。這一艘海輪,也可說是處於不停地顛簸與處在風雨飄搖中的當年的中國。

文學地位


在新、馬兩國的文學史上,都有韓萌重要的地位。馬侖在《新馬華文作家群像》中,認為韓萌“這位土生的馬華作家,銳筆震文林,創作成就輝煌。”馬來西亞華人寫作人協會主席方北方也稱譽“韓萌是戰後馬華著名作家之一。”方修在《戰後馬華文學史初稿》中,認為韓萌是戰後馬華文學史第二階段(1948至1953)的代表作家。新加坡學者苗秀、趙戎編的有關文學史料,也曾收入韓萌作品。中國作家陳春陸、陳小民編著的《泰國華文文學初探》一書,還把韓萌列為泰國華文作家。日本學者小木裕文在韓萌的《馬華文學與中國文學的比較研究》中,也把韓萌作為馬華文學與中國作家的重要一員。秦牧認為“……韓萌當年在海外,是有相當影響的。”
韓萌在歸國初期,書寫了一批歌頌社會新生活、新氣象和先進模範人物的報告文學。在21世紀的鐘聲敲響之前,韓萌主要的力作是長篇小說《尋根奇遇》、《柑園風雨》和《台灣歸來》三部小說。《尋根奇遇》敘述廣東僑鄉興辦華裔學生夏令營中發生的有趣故事;《柑園風雨》反映從抗戰期間至解放后漫長而廣闊的歷史畫面,重點放在追蹤解放后僑鄉人民當家做主的身影,同時把海外華僑與國內僑鄉的人物畫廊貫串起來;《台灣歸來》把苦難的潮汕僑鄉昔日工農革命、日寇入侵、四三年大飢荒、窮人賣身做“豬仔”過番、胡璉兵團拉壯丁、越南難僑到法國求生等,融人了思鄉情結和海峽兩岸熱盼祖國和平統一的強烈願望。
韓萌的散文絕大多數是敘事散文,過去在海外發表的現僅存《在曼谷上岸》、《龍眼樹》、《布施》等幾篇。晚年最重要的是《秦牧的足跡》和《追憶粟芭村》,前者曾在國內和泰國的報刊上發表,後者還曾收入於《潮汕文學讀本》,供廣大的中學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