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文字

舞(拼音:wǔ)是漢語常用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舞的初文是無(繁體),“無”的古字形模擬一個人手持獸尾等舞具跳舞,舞則由無(繁體)字加旁分化而來。舞本意有名、動兩用,作動詞指表演舞蹈,即按一定的節奏轉動身體表演各種姿勢;作名詞指舞蹈這種藝術形式。後來“舞”詞義擴大,指手、腳的動作。

字源演變


舞

詳細釋義


拼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名詞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dance《詩經·小雅·賓之初筵》:“籥舞笙鼓,樂既和奏。”跳舞;獨舞;芭蕾舞;秧歌舞
〈文言〉指鐘體的上部。《周禮·考工記·鳧氏》:“鉦上謂之舞,舞上謂之甬。”
〈文言〉通“廡”。屋宇。《隸釋·漢梁相孔耽神祠碑》:“舞土茅茨。”
動詞表演舞蹈。dance
《論語·八佾》:“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毛澤東《蝶戀花·答李淑一》詞:“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
舞廳;舞伴;手舞足蹈;眉飛色舞
手持某種道具、器械跳舞或表演。brandish舞劍;舞龍;舞獅;舞槍弄棒
揮動;舞動。brandish
《山海經·海外西經》:“(形天)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禮記·樂記》:“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揮舞;張牙舞爪
飄動。巴金《家》一:“風颳得很緊,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樣在空中飛舞。”飄舞
〈文言〉振奮;鼓舞。柳宗元《敵戒》:“敵存而懼,敵去而舞。”
〈文言〉嘲弄;玩弄。make fun of
《列子·仲尼》:“為若舞彼來者,奚若?”
《列子·天瑞》:“事之破毀,而後有舞仁義者,弗能復也。”
舞弊;舞文弄墨
〈文言〉干,做;擺弄。do《儒林外史》第二回:“你各家照分子派,這事就舞起來了。”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五】【舛部】文撫切(wǔ)
樂也。用足相背,從舛,無聲。
𦐀,古文舞從羽、亡。
〖註釋〗①樂(yuè):蔡邕《月令章句》卷上:“舞者,樂之容也;歌者,樂之聲也。”②從舛:象兩足左右舞蹈。從羽:舞者所持。
說文解字注
樂也。用足相背。
註:說從舛之意。
從舛,無聲。
註:文撫切。五部。按諸書多作儛。
𦐀,古文舞,從羽亡。
註:亡聲也。攴部曰:𢻲,讀與撫同。然則以亡為無也古矣。
廣韻
文甫切,上麌明‖無聲魚部(wǔ)
舞,歌舞。《左傳》曰:“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也。”《周禮》曰:“樂師掌國學教政以教國子小舞也。”《山海經》曰:“帝俊八子始為舞。”又姓何,出自何氏《姓苑》。
【校釋】①俊,原作“後”,據四庫全書原本、重修本及《山海經》改。《山海經·海內經》:“帝俊有子八人,始為歌舞。”
康熙字典
【未集下】【舛部】舞·康熙筆畫:14·部外筆畫:8
古文:𦐀
《唐韻》文甫切。《集韻》《韻會》罔甫切。《正韻》罔古切,竝音武。《說文》:舞樂也。《玉篇》:足相背也。《周禮·春官·樂師》: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左傳·隱五年》: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前漢·高帝紀》: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又鍾體也。《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銑間謂之於,於上謂之鼓,鼓上謂之鉦,鉦上謂之舞。註:此四名者,鍾體也。
又變弄也。《前漢·張湯傳》:舞文巧詆。又:舞知以御人。
又官名。《周禮·地官》:有舞師。
又地名。《戰國策》:秦繞舞陽之北,以東臨許,則南國必危矣。《前漢·地理志》:舞陰,縣名。
又姓。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
中國台灣
中國台灣
中國香港
中國香港
日本
日本
韓國
韓國
書寫演示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小韻韻攝聲調韻目韻系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上聲九麌合口呼次濁文甫切mjuo
集韻上聲九噳合口呼次濁罔甫切ɱio
韻略上聲罔甫切
增韻上聲罔甫切
中原音韻上聲魚模合口呼次濁ʋu
中州音韻上聲魚模葉無上聲
洪武正韻上聲五姥次濁罔古切ɱu
分韻撮要陽上第十二孤古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