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雀
銅雀
銅雀,拼音為tónɡ què,漢語辭彙,有銅製的鳥雀等意思。
1.銅製的鳥雀。
《三輔黃圖·建章宮》:“古歌云:‘長安城西有雙闕,上有雙銅雀,一鳴五穀成,再鳴五穀熟。’”南朝梁簡文帝《和藉田詩》:“鰩魚顯嘉瑞,銅雀應豐年。”
銅雀台位於河北省臨漳縣境內,距縣城18公里。在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后營建鄴都,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台。銅雀台初建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十六國後趙石虎時,在曹魏銅雀台原有十丈高的基礎上又增加二丈,並於其上建五層樓,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按漢制一尺合市尺七寸算,也高達63米。在樓頂又置銅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飛,神態逼真。在台下引漳河水經暗道穿銅雀台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練水軍,可以想見景象之盛。窗戶都用銅籠罩裝飾,日初出時,流光照耀。又作銅雀於樓頂,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飛。《中記》記載。
銅雀台以鄴北城城牆為基礎而建的大型台式建築。當時共建有三台,前為金鳳台、中為銅雀台、後為冰井台。金鳳台原名金虎台,與銅雀台、冰井台並稱為“鄴城三台”。其中銅雀台最為壯觀,台上樓宇連闕,飛閣重檐,雕樑畫棟,氣勢恢宏。建成之日,曹操在台上大宴群臣,慷慨陳述自己匡複天下的決心和意志,又命武將比武,文官作文,以助酒興。一時間,曹氏父子與文武百官觥籌交錯,對酒高歌,大殿上鼓樂喧天,歌舞拂地,盛況空前。銅雀台,達到了中國古代台式建築的頂峰。北齊天保九年(558年),徵發工匠三十萬,大修三台。整修后,銅雀台一度改名為“金鳳台”。到唐代,又恢復了舊名“銅雀台”。元末,銅雀台被漳水沖毀一角,周圍尚有一百六十餘步,高五丈,上建永寧寺。明朝中期,三台還存在。
明末,銅雀台大半被漳水沖沒。如今的銅雀台,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後面,只剩下一掊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在其前方的金鳳台也只有不足二十米高。
南朝 陳 張正見《銅雀台》詩:“凄涼銅雀晚,搖落墓田通。”
唐 杜牧《赤壁》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清 葉廷琯《鷗陂漁話·蔣珊漁殘稿》:“淚盡英雄公一笑,魏家銅雀晉銅駝。”參見“銅雀台”。
亦作“銅爵”。傳說中的秦始皇名馬名。
晉崔豹《古今注·鳥獸》:“秦始皇有七名馬:追風、白兔、躡景、犇電、飛翮、銅爵、神鳧。”
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秦始皇馬》:“有七名馬……六曰銅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