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謠
台灣民謠
台灣民謠指的是:由民眾集體創作,作者無可考,在台灣民間流傳久遠,具有本土氣質和傳統精神,而可用以詠唱或念誦的歌謠。
台灣民謠基本上應具備下列三個要素:
一、台灣風:必須附有台灣的本土氣質和傳統精神。
二、民俗性:必須是民眾的集體創作,且具有在民間流傳久遠,沿襲成性的事實。
三、歌謠:必須是可詠唱的歌或念誦的謠,不包括僅用於演奏的樂曲。
胡德夫,他是個原住民,唱歌寫歌的,長得像流浪漢,唱得像吟遊詩人,他是台灣文化史的一個標誌。當所有的人都在學唱美國人唱的歌時,他開始和幾個朋友譜自己的歌,寫自己的詞,表達自己的感情。這個“自己”,指的是他腳踩的土地,他熟悉的人,他信仰的東西,他習慣的語言。人們因他的才華而特別“寶貝”他,但是他的藝術家性格又使得他的現實生活特別坎坷,頭都白了,才出第一張作品。
可以依照種族與語言來分
原住民族-使用台灣原住民族語
漢族
客家系民謠-主要使用台灣客家語
閩南系民謠-主要使用台灣閩南語
台灣原住民族所流傳的民謠是山地民謠,雖然原住民族人口只約佔總人口的2%,但是原住民族的音樂量佔有不小的比例。其中以分佈於花蓮與台東的阿美族為首。阿美族的民謠最為豐富,音樂旋律與節奏性格明顯,較多數人為接受,因此平時最常聽到的原住民族民謠便以阿美族民謠為主。
客家民謠亦稱為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依照其曲調性質可以分為老山歌、山歌仔、平板調等三類:老山歌與山歌仔是較為粗野的樸拙古調;平板調則為前兩者改良之後較為美化的歌調。近年則有客語流行音樂豐富了客家民謠的內涵。
閩南民謠是在台灣最為風行的民謠,這是因為台灣人口中閩南人占最大比例,因此以閩南話唱的民謠具有最高的可見度,亦被最多人了解傳唱。
傳統與創作民謠
台灣歌曲可粗分為傳統民謠與創作歌謠。
傳統民謠為作者、創作年代、產生緣由都難以加以考據的歌曲,通常帶有濃厚的民族或鄉土性,這些即是台灣民謠的一部分。創作歌謠則是創作來源資料可考的歌曲,而其下又可以細分為流行歌曲與藝術歌曲:流行歌曲是隨著時代的潮流轉變,以迎合大眾口味的歌曲為主;藝術歌曲則是詞曲皆非常講究藝術上的意境,格局較為嚴肅的歌曲,不過台灣歌曲的這一部分尚未有系統性的建立。
按流行歌曲與藝術歌曲劃分
分為本土風格與非本土風格,而本土風格的歌曲由於納入了傳統民謠的精神,因此亦帶有鄉土風格,而稱之為“創作鄉土歌謠”,所以與傳統民謠一起稱為台灣民俗歌謠,即台灣民謠。有些老歌,例如《望春風》、《心酸酸》、《補破網》等戰後初期流行的歌曲,雖非傳統民謠,但是因為內涵而到今天仍受到大眾的歡迎,這些流行老歌亦被大眾視為台灣民謠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台灣民謠可包括"傳統自然民謠"、"創作民謠"與"流行歌曲"三類。民謠是作者無從考,初生年代和產生緣由亦甚難考究,經由代代口授相傳下來,具有民族或鄉土性的歌謠。而創作民謠,另稱鄉土歌謠是作曲家擷取傳統自然民謠的風格和精神,所譜創之富有鄉土風味的歌謠。又一般所謂之"台灣民俗歌謠"基本上應可包涵古老自然民謠及富有濃郁台灣鄉土氣息的創作歌謠。
流行歌是隨著時代潮流,迎合群眾喜好的歌曲。德國音樂學者赫爾茲費德(F.Herzfeld)說:"流行歌有如廉價的工業產品。"好的流行歌應該是價廉物美,被多數人喜愛的歌。流行歌基本上只為迎合時代需要而存在,不一定具有本土風味。是故,民謠和流行歌有如井水與河水互不侵犯,而有時代潮流效果的創作民謠,有時也會成為盛行一時的流行歌曲。
台灣民謠依歌詞內容為分類標準,大致可分成下列各類:一、家庭倫理類:農業社會時期,台灣沿襲中國舊制,以農曆夜,以大家庭為生活圈。家庭組織里,長幼有序,孝敬長輩,夫婦恩愛,傳宗接代,培育子孫。此期間必然會產生許多敘述彼此相處情境的歌謠。如“病子歌”“做人的媳婦”“滿月歌等”。
二、工作類:人們上山打獵、砍柴、出海捕魚、下田耕作等進行各種勞動或職業上的工作時,常寓音樂於工作中,自然產生與工作有關,藉以增進效率並消除疲憊,或抒發工作憂怨的歌謠。如“耕農歌”、“採茶歌”、“牛犁歌”、“乞食調”、“江湖賣膏藥”等。
三、愛情類:愛情是古今中外必然存在於男女之間的特殊默契。沐浴愛河中的男女,都會有一種向對方傾訴心聲的衝動,這些傳送心語的歌謠就是愛情民謠。這種情歌在台灣民謠中所佔的比例相當大,諸如“六月茉莉”、“桃花過渡”、“相褒歌”、“愛情哭調仔”等等。
四、祭祀類:台灣的祭祀習俗沿襲中國傳統制度,在農業社會時以虔誠的敬心,來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平安吉祥,多福多壽。另外,敬拜祖先是民間的優良傳統,家家戶戶每每於長輩先逝或慶典節日,都會有祭祖儀式。這種祭祀時所用的歌謠,如“道士調”、“牽亡歌”、“抽籤卜卦調”、“哭喪調”等屬於這一類。
五、敘述類:台灣的敘述民謠,大致分成“敘事”、“敘物”、“敘史”、“敘人”等四類。“敘事”民謠,在於針對社會現象之良痞,加以褒貶。如勸誡酒色的“修成正果歌”,民間貶惡善的“勸世歌”,諷刺日本人的“人插花、你插草”等均是。“敘物”民謠則在描述日、月、山、穿、動植物、地方、器具、自然景緻等,如“台北調”、“台灣地名歌”、“台灣產物歌”、“時令歌”等。“敘史”民謠指的是敘述歷史故事和民間傳奇的民俗歌謠如:生性兇惡蠻悍的蔡牽,於海上作亂時,南部流傳著“你較野蔡牽”之民謠。此外,“鄭成功開台灣”、“陳三五娘”及“雪梅思君”等均屬這一類。“敘人”民謠則以人為對象,這類的民謠不多,如“阿藝娟,真正賢”、“黑面祖師公”等。
六、趣味類:喜樂形之於色,而詠成歌,為之趣味歌。它包括人們工作之餘,歡聚一堂用以助興的歡樂歌及趣味橫生的滑稽歌等。這類民謠如“食新娘茶四句聯”、“飲酒歌”、“猜拳歌”、“嫁歌”等等。
七、童謠類:指的是兒童生活中用以哼唱的歌謠。就內涵和意識上而言,童謠的想象,意趣均異於普通民謠,宜另歸類。台灣童謠依其內容之不同又可成遊戲歌、幻想歌、搖籃歌、趣味歌、敘述歌等類。
台灣民謠大約在16世紀初隨閩南移民傳入台灣。大致可以分為童謠、情歌、勞動歌、生活歌、故事傳說歌、習俗歌、勸善歌和乞食歌等。
童謠的流傳極為廣泛,幾乎所有的閩南人都會哼幾句兒時學的“月娘月光光,起厝田中央”,或是“一的請你蔥,二的請你菜,三的鏘鏘流通(水開鍋,喻熱鬧),四的妙米粉”等等,其中充滿了兒童的想象力和東趣。較為有代表性的童謠有《耶羅耶》、《搖仔搖》、《草蜢公》、《人插花你插草》、《打鐵歌、演銅鑼》、《龍眼乾》、《天上一塊銅》等。情歌在民謠中所佔比重相對較少,而且歡樂的少、悲涼的多,著名的有《偷尋哥》、《丟丟銅》、《看牛歌》、《長工歌》、《作田歌》、《行船歌》、《過番歌》、《九月秋風來》等。
傳唱較多的民間傳說故事歌有《陳三五娘》、《山伯英台》、《孟姜女》等。日本統治時,有名的民謠作品有《天黑黑》、《望春風》、《丟丟銅仔》、《白牡丹》、《心酸酸》、《雨夜花》、《補破網》等,它們都是台灣同胞苦難心聲的表達。
現在,民謠仍是台灣民間所喜愛的一種表達感情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