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素症

缺素症

植物缺素症即為植物因缺乏某種必需營養元素而出現的生理病症。根據植物外部表現可正確診斷缺素癥狀,以便及時補充所缺的營養元素,減少損失。常見的缺素癥狀有缺氮、缺磷、、缺鉀、缺鎂、缺鐵、缺硫等。

癥狀


常見的缺素癥狀

缺氮:缺氮則葉片變成淡綠色或黃白,枝細弱,頂梢新葉逐漸變小同時易落葉。
缺磷:磷肥不足會妨礙作物花卉的形成,使作物花小而少,並容易導致果實發育不良。
缺鉀:缺乏鉀素營養,莖桿纖細,嚴重時葉尖葉緣枯焦,葉片皺曲,老葉葉緣捲曲呈黃色及火燒色並易脫落。
缺鎂:缺鎂先在老葉的葉脈間發生黃化,逐漸蔓延至上部新葉,葉肉呈黃色而葉脈仍為綠色,並在葉脈間出現各種色斑。
缺鐵:缺鐵的癥狀與缺鎂相似,所不同的是缺鐵先從新葉的葉脈間出現黃化、葉脈仍為綠色,繼而發展成整個葉片轉黃或發白。
缺錳:缺錳的癥狀與缺鐵相似,葉脈之間出現失綠斑點,並逐漸形成條紋,但葉脈仍為綠色。
缺錋:缺錋嫩葉失綠,葉片肥厚皺縮,葉緣向上捲曲,根系不發達。頂芽和細根生長點死亡,落花落果。
缺鈣:缺鈣頂芽受損傷,並引起根尖壞死,嫩葉失綠,葉緣向上捲曲枯焦,葉尖常呈鉤狀。
缺硫:缺硫葉色變成淡綠色,甚至變成白色,擴展到新葉,葉片細長,植株矮小,開花推遲,根部明顯伸長。
缺鋅:缺鋅植株節間明顯萎縮僵化,葉片變黃或變小,葉脈間出現黃斑,蔓延至新葉,幼葉硬而小,且黃白化。
缺鉬:缺鉬幼葉黃綠色,葉片失綠凋謝,易致壞死。
缺銅:缺銅葉尖發白,幼葉萎縮,出現白色葉斑。

病症出現的部位

病症出現的部位主要取決於所缺乏元素在植物體內移動性的大小。氮、磷、鉀、鎂等元素在體內有較大的移動性,可以從老葉向新葉中轉移,因而這類營養元素的缺乏症都發生在植物下部的老熟葉片上。反之,鐵、鈣、硼、鋅、銅等元素在植物體內不易移動,這類元素的缺乏症常首見於新生芽、葉。

病因


植物缺乏某些營養元素主要由以下幾種原因造成:
1.土壤貧瘠。有些由於受成土母質和有機質含量等的影響,土壤中某些種類營養元素的含量偏低。
2.不適宜的pH值。土壤pH值是影響土壤中營養元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pH值低的土壤中(酸性土壤),鐵、錳、鋅、銅、硼等元素的溶解度較大,有效性較高;但在中性或鹼性土壤中,則因易發生沉澱作用或吸附作用而使其有效性降低。磷在中性(pH6.5~7.5)土壤中的有效性較高,但在酸性或石灰性土壤中,則易與鐵、鋁或鈣發生化學變化而沉澱,有效性明顯下降。通常是生長在偏酸性和偏鹼性土壤的植物較易發生缺素症。
3.營養元素比例失調。如大量施用氮肥會使植物的生長量急劇增加,對其他營養元素的需要量也相應提高。如不能同時提高其他營養元素的供應量,就導致營養元素比例失調,發生生理障礙。土壤中由於某種營養元素的過量存在而引起的元素間拮抗作用,也會促使另一種元素的吸收、利用被抑制而促發缺素症。如大量施用鉀肥會誘發缺鎂症,大量施用磷肥會誘發缺鋅症等等。
4.不良的土壤性質。主要是阻礙根系發育和為害根系呼吸的性質,使根的養分吸收面過狹而導致缺素症。
5.惡劣的氣候條件。首先是低溫。它一方面影響土壤養分的釋放速度,另一方面又影響植物根系對大多數營養元素的吸收速度,尤以對磷、鉀的吸收最為敏感。這是氣溫偏低年份早稻缺磷發僵現象往往更為普遍的原因。其次是多雨常造成養分淋失,中國南方酸性土壤缺硼缺鎂即與雨水過多有關。但嚴重乾旱,也會促進某些養分的固定作用和抑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從而降低養分的有效性,導致缺素症發生。

防治方法


可採取下列農業措施預防缺素症的發生:1.根據土壤性質安排植物。不同植物及其品種對土壤酸鹼度以及對營養元素組成和含量的要求各異,因而在某種營養元素不足的土壤不宜種植對該元素敏感的植物。2.合理的輪作,可避免因某種元素需求量大的作物接茬而引起的缺素症。3.合理搭配施用化學肥料種類和多施有機肥,以維持土壤養分元素間的平衡。④正確的耕作管理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促進根系向縱深發展,防止有毒物質阻礙根系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