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山鶉

雞形目雉科動物

高原山鶉(學名:Perdix hodgsoniae)體長約28厘米,是一種體形略小的灰褐色鶉類。具醒目的白色眉紋和特有的栗色頸圈,眼下臉側有黑色點斑。上體黑色橫紋密布,外側尾羽棕褐色。下體顯黃白,胸部具很寬的黑色鱗狀斑紋並至體側。體形似斑翅山鶉,但上體富於黑色橫斑,所以顯得更暗和斑雜;下體亦具黑色橫斑。眼下具一較寬的黑色斑塊,易於辨識。棲息於海拔2500-5000米之間的高山裸岩、高山苔原高原和亞高山矮樹叢和灌叢地區,有季節性垂直遷徙現象。主要以高山植物和灌木的葉、芽、莖、漿果、種子、草籽、苔蘚等為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繁殖期3-4月,每窩產卵8-12枚。分佈於印度、尼泊爾、中國青藏高原及相鄰地區。

形態特徵


高原山鶉雄性成鳥頭頂栗紫色,雜以黑色;枕和後頸黑色,雜以棕白色羽乾和橫斑;額基連以狹窄黑斑。從額直至後頸的眼上紋,以及眼先和頰等均為棕白色。下部有一短的黑色細紋;眼下有黑色塊斑,寬約10毫米,長達15毫米,下伸向喉部,其上端後面與黑褐色耳連;赤色塊斑有棕色細紋;耳羽具白色羽干紋;後頸和頸側具褐色半環狀項帶(最寬處約15毫米)。自背以至尾上覆羽棕白,而具排列整齊的黑褐色橫斑;中央尾羽略同;不過黑斑較粗,棕白部分還雜以若斷若續的黑色斑紋;外側尾羽棕栗,有時綴黑;肩及翅上覆羽毛三級飛羽等棕黃,而具較粗的黑色橫斑及白色羽干紋;有些黑斑較沾級飛褐色,次級飛羽黑褐色較深,內外均具較寬的淺棕色橫斑,外的黑褐部分還布以栗色蟲蟲蠹紋。喉側長,但不變尖,頦和閃頸白色;胸側栗色;沿著項帶前以若斷若續的黑統一計劃,形成黑圈;胸羽黑色,羽端白色,具栗色橫斑(約4-5毫米寬);腹部白色;尾下覆羽略帶黃色,羽基黑褐色。雌性成鳥與性成鳥相似。
虹膜紅棕色;眼周裸露部分暗紅色;嘴淡角綠色;跗蹠和趾淡綠棕色或角綠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270-550g,♀270-430g;體長♂230-300mm,♀255-320mm;嘴峰♂16-19mm,♀15-19mm;翅♂133-160mm,♀134-152mm;尾♂84-100mm,♀68-100mm;跗蹠♂38-42mm,♀37-41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冬季可下到2500-3000米左右的生長有稀疏金雀花、矮樹叢、杜松和石楠屬植物的多岩山腳地帶。于山前緩坡和灌叢地帶,在耕地邊一些草坡的地方更易見到。

生活習性


較常見留鳥。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動,多以10-15隻鳥為群活動。多可達30多隻,不喜飛行,善於奔跑,在地上和灌叢中奔跑迅速,即使在受驚時也不起飛,而是在地上疾速奔跑逃竄,邊叫很快分散,在跑的過種中,有時還停留觀望,被驅趕時多三三兩兩散開向山下跑至安全處。當逃到草叢、灌叢或作物地中,再隱匿不動,等息一會後,親鳥即發出叫聲,如喚幼鳥到一起。在不得已時才飛翔。起飛比較靈活,飛翔也很快,還能滑翔,特別是往山下去時主要通過滑翔,一般不往山下奔跑。
主要以高山植物和灌木的葉、芽、莖、漿果、種子、草籽、苔蘚等為食,並喜食新鮮食物。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
嘈雜的叫聲如scherrrrrreck-scherrrrreck。被驅趕時發出尖厲的chee, chee, chee, chee, chee聲。

分佈範圍


分佈於不丹、中國、印度、尼泊爾。西藏亞種見於西藏西部及南部;指名亞種在西藏東南部;四川亞種在西藏東部、四川西北部、青海南部和甘肅,青海亞種在青海北部。
高原山鶉分布圖
高原山鶉分布圖

繁殖方式


3-4月間即開始鳴叫和出現求偶行為。鳴叫多在清晨和黃昏。鳴叫聲似“嗒卡、嗒卡”,彼此呼喚時常發出“嘁嘁喳喳”聲。成對以後即離開群體,占區營巢。營巢於富有灌叢和蒿草的平原溝谷、溪流、乾草地,草原幼林和山區疏林、樹叢地區。巢多置於地上高草叢中或灌叢下,有灌木和草的隱蔽,一般很難發現。雄鳥和雌鳥往往共同營巢。巢的結構甚為簡單,主要是在鬆軟的地上凹處刨一個淺坑,墊以乾草、苔蘚和羽毛等即成。每窩產卵8-12枚,最多為15枚。卵的顏色為淡皮黃色或橄欖色,大小為35-43×24-27毫米。孵卵由雄鳥和雌鳥共同承擔,或雌鳥孵卵,雄鳥在巢區警戒。雌鳥有較強的戀巢性。雛鳥孵出當天即可隨親鳥活動。

亞種分化


高原山鶉(4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
1高原山鶉西藏亞種Perdix hodgsoniae caraganae
2高原山鶉指名亞種Perdix hodgsoniae hodgsoniae
3高原山鶉青海亞種Perdix hodgsoniae koslowi
4高原山鶉四川亞種Perdix hodgsoniae sifanica

種群現狀


高原山鶉與其他山鶉相比,受人為影響較小一些,所以在西藏等高原的局部地區還具有較高的密度,但受高山環境條件的局限,總的數量也不算太多,應控制獵取和注意保護。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