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村

山東省煙台市海陽郭城鎮下轄村

史家村隸屬於山東省煙台市海陽市郭城鎮,明崇禎年間(1628-1643年),史姓、姜姓來此定居。后劉姓經姜姓引薦也遷居此地。清末,趙、於、王等姓陸續自外地遷入。因史姓人口較多,故命村名為史家村。本村隸屬郭城鎮,位於鎮駐地東部,距鎮政府駐地9公里。地處東經121°10′,北緯37°03′。北隔山與牟平區遼上村毗鄰,南與黃草場村山地相接,東與乳山市馬石店、西澇口兩村山水相連,西與后夼村隔路相望。2002年,全村有191戶,499人。

基本概況


全村轄區面積約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佔73.3公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191戶,499人。有史、劉、趙、姜、於、王等6姓,均為漢族,史姓人口居多。

大事記介紹


1941年3月郭城解放,本村隨之解放。
1955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近100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260公斤,總產20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389公斤,總產24.7萬公斤。 1978年以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栽植蘋果,人均0.03公頃。20世紀9 0年代,與縣種子公司合作,雜交繁育玉米種子,村民經濟收入大幅度提高。2000年,果品總收入達到15萬元;玉米種子收入10萬元。
建國初,村裡僅有大牲畜10餘頭,后發展到40多頭,主要用於役使。改革開放以來,大牲畜飼養,始由役用型向肉用型轉變。2000年,全村大牲畜發展至80餘頭。自1983年以來,加快發展養豬業。2000年,全村60%的農戶養有母豬,有3戶實行規模化飼養。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537萬元,其中農業500萬元,畜牧養殖業10萬元,林業10萬元,漁業10萬元,其它收入7萬元。
第二、三產業改革開放后,黨支部發動群眾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先後發展了麵粉廠、農機修配店、商店等。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19人,收入30萬元,其中工業10萬元,建築業10萬元,運輸業1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建國后,本村成立小學。20世紀70年代,增修校舍12間、操場1個。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6人。人民生活建國前,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均糧食280公斤,基本達到溫飽水平。2002年,全村有各種機動車輛50輛,電視機160台,電話60部。村莊建設建國初期,街道不整齊,居民住房條件很差,全是草房,擁擠不堪。
建國后,對街道進行了整修,居住條件獲得改善,舊房逐年翻新為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初期的不足8平方米,擴大到20平方米。集體福利1969年,本村成立合作醫療站,村民藥費報銷50%。1977年實行火葬后,火化費、運輸費均由村集體負擔。1985年,村投資3.5萬元,用上了電網供電。1986年開始,對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每人獎助學金200元。1992年,投資5.5萬元,全村用上了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20世紀30年代後期,趙啟勛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后史永昌、史吉同、史澤忠、史永奎、史吉鋒、于吉漢等人先後入黨。1939年,本村成立黨支部。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1人。2002年,黨員發展到25名,分為2個黨小組。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趙啟勛、史澤忠、劉培忠、史吉惠、史吉全、史榮敏、史吉文、史永福、史本忠、史永超。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趙啟彬、于吉漢、史澤海、史澤忠、史吉玉、劉志玉、史澤河、劉保善、姜文化、王水平、劉培忠、史榮敏、史吉文、趙培國、於德江、於培忠、史吉仁、劉豐國、史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