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力的結果 展開

漢字

力(拼音:lì )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耒(一種原始的農具)。力的本義即耒,用耒耕作需有力,故引申為氣力的力。力字由力量又特指體力勞作,又引申泛指一般的能力、效能。用作動詞,表示儘力去做。 

文字源流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象形字。圖1為甲骨文“力”字,其字形像古代一種耕地的農具——耒耜。耒耜是一種類似於犁的翻土農具。從甲骨文字形看,上端像長柄,下端彎曲的部分像用來鏟土的犁頭,中間加一豎杠是用來踏腳的,所以“力”字的本義是指一種農具,即耒耜,用耒耜來耕地是要使勁、用力的,故“力”字引申為力量、力氣,又可引申為能力、威力、權力等。字形的變化主要是像鏟的那一曲筆(小篆分三筆寫)逐漸上移,成為現代漢字“力”字的第一筆,而像耒柄的那一筆則變成“力”的第二筆。
也有學者對“力”字的字形提出不同看法。林義光認為力象奮臂(運動手臂)之形,釋力為氣力。馬敘倫認為力為筋字初文,借用為力氣之力。還有人認為“力”是古代的狩獵工具。

基本釋義


● 力 lì ㄌㄧˊ
● ● 人和動物筋肉的效能:~氣。~量。 
● ● 一切事物的效能:視~。生產~。控制~。 
● ● 物理學上指物體之間相互作用,引起運動加速或形變:~學。作用~。保守~。
● ● 用極大的力量:盡~。~挫。~挽狂瀾。 
● ● 姓。

詳細釋義


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名詞力氣;人或動物肌肉的效能。force;strength
《詩經·邶風·簡兮》:“有力如虎,執轡如組。”
唐·韓愈《題木居士》詩:“朽蠹不勝刀鋸力,匠人雖巧欲何如?”
力氣;體力
身體器官或其他事物的效能。
force;
power;
strength
艾青《火把》:“我發現自己身上,好像有一種無窮的力。”腦力;物力;火力;電力;力所能及
物理學上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改變物體形態或運動狀態的外因。force彈力;摩擦力;靜電力;萬有引力
能力;能勝任某項工作或事物的主要條件。
ability;
capability
《周易·繫辭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沙汀《闖關》四:“從幾天的談話當中,左嘉頗為吃驚於餘明的理解力的銳敏。”
才力;理解力;戰鬥力
權勢。
power;
might;
influence
《詩經·大雅·桑柔》:“民之回遹,職競用力。”
《孟子·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權力;威力
功勞;功效。merit
《周禮·夏官·司勛》:“事功曰勞,治功曰力。”
《晏子春秋·諫上十二》:“昔吾先君桓公以管子為有力,邑狐與谷,以共宗廟之鮮。”
勞役;僕役。
論語·八佾》:“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國語·魯語下》:“任力以夫,而議其老幼。”
力役
勞動;勞作。《韓非子·五蠹第四十九》:“不事力而養足,人民少而財有餘,故民不爭。”自食其力
(Lì)姓氏用字。
形容詞用很大力量;儘力。
do one's utmost;
try one’s best
《詩經·大雅·烝民》:“古訓是式,威議是力。”
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若欲與此輩周旋,后宜力改。”
力作;力挽狂瀾;力排眾議
動詞役使。work;use宋·葉適《湖南運判到任謝表》:“視賤軀之可力,傾盡而為,儻宿疚之或平,糜捐以報。”
致力(於);努力engage
副詞甚;厲害。《漢書·汲黯傳》:“臣常有狗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
量詞古代測量弓的強度單位。一個力是九斤十四兩(或雲九斤四兩)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我開得十六力的硬弓。”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七章:“老曹,你打算給我做幾個力的弓?”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三】【力部】林直切(lì)
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大災。凡力之屬皆從力。
【註釋】①圉: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作“御”。
說文解字注
筋也。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為轉注。筋者其體。力者其用也。非有二物。引申之,凡精神所勝任皆曰力。
象人筋之形。象其條理也。人之理曰力,故木之理曰朸,地之理曰阞,水之理曰泐。林直切,一部。
治功曰力。《周禮·司勳》文。
能御大災。《國語》祭法文,引以釋治功曰力也。
廣韻
林直切,入職來 ‖力聲職部(lì)
力,筋也。又姓,黃帝佐力牧之後。林直切。九。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林直切,陵入聲。《說文》筋也。象人筋之形。《徐曰》象人筋竦,其身作力,勁健之形。《增韻》筋,力氣所任也。《禮·聘義》日幾中而後禮成,非強有力者不能行也。
又《曲禮》老者不以筋力為禮。
又《韻會》凡精神所及處,皆曰力。《孟子》聖人旣竭目力焉,旣竭耳力焉。
又《韻會》物所勝亦曰力。《家語》善御馬者均馬力。《杜甫·張旭草書詩》溟漲與筆力。
又勤也。《書·盤庚》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前漢·司馬遷傳》力誦聖德。《注》師古曰:力,勤也。
又《禮·坊記》食時不力珍。《注》力,猶務也。
又《後漢·銚期傳》身被三創,而戰方力。《注》力,苦戰也。
又病甚曰力。《唐書·汲黯傳》臣犬馬病力。
又為人役者曰力。《晉·陶潛·與子書》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
又姓。《韻會》黃帝佐力牧之後。
又《韻補》葉力櫱切,苓入聲。《蘇軾·香積寺詩》此峯獨蒼然,感荷祖佛力。幽光發中夜,見者惟木客。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力

書寫提示

力
首筆㇆(橫折鉤)從左上格橫中線上側起筆,至右上格再折向右下格鉤出,鉤尖抵豎中線,橫段略向上斜,豎段略向左斜。末筆長撇從豎中線上端起筆,撇向左下格,撇尖與鉤底持平。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高本漢系統li̯ək
王力系統lǐək
董同龢系統ljək
周法高系統liək
李方桂系統ljək
西漢
東漢
jək
jək
南北朝宋北魏前期jək
北魏後期北齊jək
齊梁陳北周隋jək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li̯ək
擬音/王力系統lǐək
擬音/董同龢系統ljək
擬音/周法高系統liek
擬音/李方桂系統ljək
擬音/陳新雄系統lǐək

韻書集成

字形小韻韻攝聲調韻目/韻部韻系聲母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入聲二十四職開口呼三等次濁林直切ljək
集韻入聲二十四職開口呼三等次濁六直切liek
禮部韻略入聲六直切
增韻入聲林直切
中原音韻入聲作去聲齊微齊齒呼次濁li
中州音韻入聲作去聲齊微郎帝切
洪武正韻入聲七陌次濁郎狄切liək
分韻撮要陽入第七英影應益

方言集匯


◎ 贛語:lik5
◎ 客家話 [陸豐腔] lit8 [梅縣腔] lit8 [海陸腔] lit8 [客英字典] lit8 [台灣四縣腔] lit8 [客語拼音字彙] lid6 [東莞腔] lit8 [沙頭角腔] lit8 [寶安腔] lit8
◎ 粵語 lik6
◎ 潮州話 lag8 (lâk 舊時:lâ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