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敘倫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第一任部長
馬敘倫(1885年4月27日-1970年5月4日),現代學者、書法家,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的主要締造人和首位中央主席,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戰友。字彝初,更字夷初,號石翁,寒香,晚號石屋老人。漢族,浙江杭縣(今杭州)人。
少年時入杭州養正書塾師從陳介石,讀《黃書》、《民約論》等。后因主持正義,一次學潮后被校方除名。出校后刻苦自學,致力於六法訓詁、經史、韻文兼治新學,曾任商務印書館《東方雜誌》編輯、《新世界學報》主編、《政光通報》主筆,后又執教於廣州方言學堂、浙江第一師範、北京大學等。1949 年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長、高等教育部部長等職。
馬敘倫
1901年去上海辦報,后在杭州、江山、廣州等地任教,並參加柳亞子的革命文學團體“南社”。
1911年夏赴日本留學,加入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后,任浙江都督府秘書,上海《大共和日報》主編。
1917年任北京大學教授。五四運動時,被推為北京大學教職員會書記、北京大中學校教職員會聯合會主席。
1921年任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校長。
1922年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不久兩次出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長。
1926年遭段祺瑞通緝而回杭州。
1927年任浙江省政務委員兼民政廳長。
1928年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次長。
1930年回北大任教。
1935年華北事變后,與楊秀峰、許德珩等發起組織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國會,任主席。抗日戰爭期間隱居上海。
1945年12月,參與發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被選為常務理事。
1946年5月,任上海人民團體聯合會常務理事。同年6月被上海各界群眾推為上海人民赴南京和平請願代表團團長,在南京下關車站被國民黨特務打傷。
1947年底赴香港,從事民主活動。
1948年由香港進入東北解放區。
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政務委員、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部長,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64年12月至1970年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是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協第一、二、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民主同盟第二、三屆中央副主席;民進第一、二屆中央常務理事,第三、四、五屆中央主席。
年久失修的馬敘倫車家弄祖居
1956年周恩來、馬敘倫等在中南海
1900年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入侵,西太后挾著光緒皇帝逃出了北京城。一天。他從陳介石老師那裡聽到了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好像天從頭上壓下來了”,不禁嚎啕大哭。這位老師卻不聲不響,等到他實在哭得太傷心了,才慈祥地對他說:“不要哭了,你回去吧,我慢慢地給你講明白。”翰林出身的陳老師,是他平時所尊敬的歷史學家,善於採用啟發誘導的方法。那天以後,並沒有找他談話,只是在上歷史課時給學生講些六朝五代和宋明亡國換代的歷史。聽了這些,他心裡似乎亮堂多了。接著,陳老師又介紹他閱讀王夫之的《黃書》,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以及《明季稗史彙編》里的《揚州十日記》和《嘉定屠城記》等禁書。得到這些書以後,他夜以繼日地貪婪地閱讀著。這些論著和史實,激起了他的義憤,打消了“盡忠報國”的糊塗思想。
接著陳老師又指點他閱讀一些西歐進步書刊的譯著,最先讀到的是嚴復翻譯的達爾文的《進化論》。當讀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時,他感到在他的眼前出現了一個極為新鮮的境界。
其後,他又讀了法國盧梭的《民約論》。這本書闡述了天賦人權和平等自由的理論。論證了國家主權屬於人民的觀點,被稱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福音書”。
馬敘倫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作大會發言
在同學里,他把特班生里的湯爾和、杜士珍引為同志,並拜了把子。他們三人開始做組織同學的工作。
他們擔任了備班生的教師,指導小同學們讀書。他們向總理(校長)上書,要求開設體操課,增加體育設備,活躍體育生活。
他們用個人得到的獎學金購置書報,辦起了一個小藏書樓,叫做“皆大歡喜藏書樓”,給同學們提供了閱覽場所。
他們還組織各種時事演講會、新知識辯論會,開展各種社交活動。
1901年養正書塾改為杭州府中學堂,他和湯、杜兩人將於翌年暑假畢業。校方已內定派他們三人畢業后赴日本留學。他們也互相約定赴日本學陸軍,以便學成后幹革命。可是就在畢業前兩個月,校里發生一次學潮,把他和杜士珍卷進去了。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校里有一位學正,官兒不大,平時威風卻不小,早為同學們所側目。一天晚上,有三位同學和學正在一個桌子上吃飯。他們本來就不把學正放在眼裡,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學正向他們怒目而視,他們卻裝作沒看見,繼續高聲談笑。這一來,學正發脾氣了:“‘食不語,寢不言’,夫子之道也。你們懂得嗎?”
“我們不懂。嘻,嘻!”
於是學正拍案而起,盛怒而去。同學們都替這三個人擔憂。果然,沒過多久,校里的監督(養正改為學堂后的校長)坐著四人大轎,衝進校門,立即在“君子堂”里召集全校師生,要把三個肇事學生宣布開除出校。
馬敘倫和幾位特班生急了,立即邀請總教習陳介石來挽救,陳老師毫不推辭,一口氣跑進辦公室。監督拿起硃筆正要寫開除布告,陳老師迫不及待地嚷道:“不能!不能!"
“本監督自有權衡,該教習毋得干預!”
“那末我也辭職好了!”
聽說總教習辭職,滿堂學生都轟動了:“陳老師辭職了,我們都走!”
馬敘倫
被開除出校以後,赴日留學的計劃落空了。為了生活,馬敘倫跑到上海從事報刊編輯工作。
那時,上海是維新和革命兩種思潮集中角逐的場所,各種刊物蓬勃興起。他身臨其境,感到耳目一新。他先後幫蔣觀雲編輯《選報》,幫趙祖德辦《新世界學報》,任主編。後來,他又和黃晦聞辦《國粹學報》,邀章太炎、柳亞子、陳佩忍、劉師培等人寫文章。這個刊物鼓吹民族民主革命,想在中國文化遺產中尋找反清、反帝的武器。出版以後,居然風行一時。在革命思潮的不斷陶冶中,他提高了思想意識,更堅定了革命鬥志。
一次他在西湖遊艇里高聲唱道:“一擊滿湖(諧“滿胡”音)煙雨破,誰家天下舉杯看。”20歲結婚時,他寫了一副對聯,掛在新房門口。上聯是“卿桴獨立鼓”,下聯是“我揭自由旗”。豪情壯志,放言無忌。
結婚以後,他在杭州、江山、諸暨等地做了兩年教員,傳播革命思想。1906年下半年,他應陳介石老師之邀,到廣州兩廣師範館和方言學堂先後教書。方言學堂學生有許多是同盟會的會員,他和學生之間,不僅有良好的師生關係,而且有共同的革命理想。他當時以“戎馬書生”自勵。課餘之暇,就練習武術、騎術。不久,他居然可以不用控韁踩鐙,放手讓駿馬飛奔了。
1908年,清廷頒布咨議局章程。次年10月,各省咨議局開會,陳介石當選為浙江省咨議局議長。馬敘倫應陳老師之邀,辭去方言學堂教職,回杭州工作。_他在杭州兩級師範學堂教課,在《浙江日報》擔任社論主筆,還在咨議局兼了一個職務。通過教學和報紙,傳播革命思想,鼓吹民族和民權主義,反對清廷統治和君主政體。1910年,他參加了由柳亞子、陳佩忍、高旭等發起的南社。
馬敘倫與毛澤東在一起用餐
到了農曆九月十三日夜,標統周承菼部起義成功,包圍了巡撫衙門,活捉巡撫增韞。第二天大早,馬敘倫到咨議局商量善後,決定由陳介石、沈鈞儒、褚輔成和他四人署名,電邀湯壽潛來杭就都督職,接著就組成都督府,由褚輔成任民政司長。沈鈞儒任教育司長,張鴻任財政司長,他被任為都督府秘書。
自古以來,文人學者常與美食佳肴結緣。究其根源,食品文化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罷了。歷史上很多名人如蘇東坡、李漁、袁枚、曹雪芹等,不僅善作佳肴美饌,也紛紛將佳肴美饌寫成著作或收集成食譜流傳至今。大思想家、大文學家的魯迅,在少年時代寫過的《戛劍生雜記》,也曾津津有味地提到過數種菜肴。馬敘倫先生也有此種愛好。關於馬敘倫先生,世人多知其為革命家、哲學家、教育家,還兼擅古文、詩詞、書法,殊不知他還是一個美食家。
我沒有見過馬老先生,只是與他的後裔有過交往。馬先生字夷初,祖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浙江杭縣(今餘杭)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一直任高教部部長,併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第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因患病而卧床,一九七零年逝世,享年八十六歲。他年輕時追隨孫中山先生,是老同盟會員。其它諸如參加南社、編輯《國粹學報》、《大共和日報》等等,是為當時士林之俊彥。民國以後任過浙江省民政廳廳長等職,並在北京大學任過哲學教授,講老莊哲學,對儒、道、釋諸家兼而通之,著有《莊子義證》等。一九一六年袁世凱稱帝,馬先生大憤離職而去,一時有“掛冠教授”之譽。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他奔走呼號反對專制,組織民主促進會,引起國民黨政權嫉恨,因而在南京下關車站被特務毆傷,一時聲動全國;周恩來當時曾親赴醫院慰問。毛澤東對馬先生的道德文章也頗為推崇,進北京后曾親自登門拜訪,新中國成立伊始即親自指定馬先生與郭沫若、茅盾、范文瀾等七人組成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我見過一幅照片,那是一九五三年元旦宴會上,馬先生曾與毛澤東主席比肩而坐;據說凡上下台階,毛澤東均親自攙扶,由此可見毛澤東對馬敘倫的器重。
馬先生的信仰誠如他自己所云是為社會“生死不計”,但他的興趣卻又是多方面的。從他早年出版的兩種隨筆集《石屋余瀋》、《續瀋》中,竟然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美食家,竟善治佳肴美饌。
馬敘倫書法
何為“三白湯”?三白者,即白菜、筍、豆腐也。因皆為白色之物,故名。原料看似簡單,做法卻十分複雜。不但主料要選最好的,還要配以雪裡蕻等二十餘種作料。此湯燒制后,味極鮮美。馬先生在《石屋余瀋》中說:“……此湯制汁之物無慮二十,且可因時物增減,惟雪裡蕻為要品……”看來作料中最重要的是雪裡蕻,別的尚可“增減”,惟此不可缺也。
據說,長美軒仿製的馬先生湯雖然鮮美,但比馬先生親手所制“三白湯”的味道仍要略遜一籌。其中奧秘恐怕自然在火候及作料配置上。中山公園裡的餐館中已沒有“馬先生湯”了,不妨可以說已是“廣陵絕響”了,因為六七十歲的老人也沒有品嘗過。那時能在長美軒品嘗“馬先生湯”而今又健在者,至少要有兩個條件:一、當時有一定社會身份。二、年齡起碼要在二十歲左右。我認識兩位老先生,一位是張中行;他在《負曝閑話》一書中談起過馬敘倫和“三白湯”,但他沒有品過。另一位是鄭逸梅,他在其所著的《南社叢談》一書中也提到過“三白湯”,但鄭老也未曾品嘗過。可見稱之為“廣陵絕響”並不為過。
極好藏書,有藏書樓名為“天馬山房”,所藏宋、元、明、清本、稿本、抄本、批校本數百種,清人的詞集最多,編有《天馬山房藏書目》2冊和《天馬山房書目》,未刊,著錄近2 000種。1946年舉凡將所藏2萬餘冊歸於輔仁大學圖書館;1950年,又將杭州的藏書1 944冊捐給浙江大學圖書館,文物歸於浙江博物館。
2.古書疑義舉例三補校錄 民國十三年秋刻本 又收入長沙鼎文書社輯《古書疑義舉例叢刊四種》 1924年版
3.唐寫本經典釋文殘卷校語補正 1918年 鉛印本
4、莊子札記 十四卷 上下冊 1919年
5、莊子義證 五卷 民國八年 鉛印本 三十三卷 附錄二卷 1920年商務印書館鉛印本(6冊)校補記一卷(共三十六)
6、老子覈詁 四卷 1924年 景山書社 又1925年印本
7、老子校詁 1956年古籍出版社 1974年中華書局(17萬字)
11、西溪歷樊榭先生祠堂記 1932年 印本(馬敘倫撰 余紹宋書)
12、周鳳山先生墓誌銘 1932年 石印本(黃侃撰 馬敘倫書)
13、象山紀子庚墓誌銘 1935年
14、故北京大學教授瑞安許叔璣先生之碑 1935年 石印本(藏北京圖書館善本室)
15、讀書小記 1931年 商務版 后收入天馬山房叢書(卷一卷二)
16、讀書續記 1939年 商務版(卷三、四、五)
17、讀書續記 五卷([按]1919年2月27日起連載於《北京大學日刊》)1986 中國書店(卷六、七)
18、六書解例 四卷 1931年商務印書館石印本
19、六村解例 1933年 商務版
20.石鼓文疏記 1935年 商務版 1935年再版
21、天馬山房叢著 1933年自費印行
22、爾雅講義 民國間抄本 藏北京圖書館
23、殷虛書契前編所見許氏說文解字所無之字 1942年稿本(藏北京圖書館)
24、馬敘倫言論集 1946年 山東新華書店編印
27、石屋續瀋 1949年上海建文書店 1984年上海書店(8萬字)
28、石屋余瀋 石屋續瀋 1996年山西古籍出版社橫排本
《石屋續沈》
31、莊子天下篇述義 1958年上海龍門聯合書局(7萬3千字)
32.讀金器刻詞 1962年中華書局
33.馬敘倫墨跡選集 1964年人民美術出版社
34、馬敘倫書法選 1985年人民美術出版社
35、馬敘倫先生法書選集 1989年上海書畫出版社
36.馬敘倫政論文選 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4月第一版
37.馬敘倫詩詞選 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3月第一版
38、讀書續記 北京市中國書店 1986(1939年商務印書館)又卷八~卷十五未及出版,原稿存北京圖書館
39、石屋余沈 上海書店1991
40、石屋續沈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5
馬敘倫 愛國民主人士紀念郵票 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