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澤小棗

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特產

臨澤小棗,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臨澤小棗,鮮棗:果實橢圓形,縱徑2.4厘米至2.6厘米,橫徑2.2厘米至2.4厘米,平均單果重6.1克,最大單果重9.5克;果面平整光亮,深紅色,果肉綠白色,肉質緻密細脆,味甜略酸,汁液中多。干棗:果皮深紅色,果味甘甜。

2008年05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臨澤小棗”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產品特點


臨澤小棗
臨澤小棗
臨澤小棗,鮮棗:可溶性固形物35%至38%,含酸量0.55%至0.78% ,維生素C含量600毫克/100克以上,制干率50%以上。干棗:含水率14%至16%,含糖量72.8%至80.2%,含酸量1.1%至1.2%,可食率90%以上。

產地環境


地理環境

臨澤小棗產自甘肅省臨澤縣,臨澤縣地形特徵是“兩山夾一川”,是張掖盆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屏祁連峻峰,北蔽合黎峰巒,中部是平坦的走廊平原。地勢南北高、中間低,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傾斜。分三個類型:南部祁連山區,中部是黑河水系沖積形成的走廊平原區,北部合黎山剝蝕殘山區。海拔1380-2278米,海拔最高為2278米(新鳳陽山),最低1380米(蓼泉)。北部合黎山又名北大山,屬天山余脈,山勢不高,地勢平緩,山峰海拔在1500-2000米之間,相對高差只有200-300米,是乾旱剝蝕的低山區。中部走廊平原地勢呈東、南、北三面高,西北低,海拔在1600-1380米之間。

氣候特徵

臨澤環境
臨澤環境
臨澤縣屬大陸性荒漠草原氣候。氣候乾燥,降雨稀少,蒸發量大,多風。氣候特徵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炎熱而短暫,春季升溫快,秋季降溫較慢。四季雲量少,晴天多,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3052.9小時,氣溫日較差大,縣城年平均日較差14℃,年平均氣溫為7.7℃。年均無霜期176天。年均降水量118.4毫米,蒸發量1830.4毫米。常年以西北風和東風為主,適宜種植小棗。

歷史淵源


魏晉時期,臨澤小棗開始栽植小棗。
臨澤小棗
臨澤小棗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臨澤縣誌》:“核小味甘,鴨翅渠所產優於沙河”。

生產情況


2012年底,甘肅省臨澤縣有紅棗標準化密植示範園1000畝,有苗木繁育基地600畝,建成紅棗專業合作社10個,培養經紀人30人。
2014年,甘肅省臨澤縣種植13.2萬畝紅棗,年產量達2.28萬噸。
臨澤小棗
臨澤小棗
截至2017年底,甘肅省臨澤縣紅棗種植面積達13.41萬畝,年產量2.68萬噸;共成立紅棗專業協會1個,培育紅棗深加工企業10家,專業合作社34家,開發出太子棗、公主棗、皇珠棗、真空棗、焦棗、蜜棗等干棗製品和紅棗飲料、紅棗保健醋、棗酒、棗蜜等紅棗產品30多個,年加工規模達6000噸,產品遠銷省內各地及新疆、上海等地,年產值達1.5億元。

產品榮譽


臨澤小棗
臨澤小棗
2008年05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臨澤小棗”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臨澤小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甘肅省臨澤縣人民政府《關於劃定臨澤小棗地理標誌產品產地範圍的請示》(臨政字〔2007〕86號)和張掖市人民政府《關於擴大臨澤小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的批複》(張政發〔2008〕31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張掖市臨澤縣全境以及甘州區沙井鎮,高台縣南華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 主栽品種
臨澤小棗。
• 立地條件
海拔1350米至2200米,土壤pH值7.5至8.5,有機質含量0.5%以上,土壤含鹽量≥0.35%,地下水位1.0米以下,有灌溉條件。
• 栽培管理
育苗方法:根櫱歸圃育苗法、棗園開溝斷根育苗法、棗園起土促萌法、組織培養法和酸棗作砧木嫁接法。
栽植時間:發芽前(4月25日至5月8日)栽植。
栽植密度:
(1)棗糧間作:株距2米至3米、行距大於5米,300株/公頃至900株/公頃。
(2)密植棗園:株距1米至2米,行距3米至4米,1200株/公頃至3000株/公頃。
肥水管理:
(1)秋末落葉前一個月(9月中旬)施足基肥,優質農家肥60噸/公頃至80噸/公頃。
(2)發芽前、開花前、幼果膨大期及時追肥。
(3)全年灌水4次至6次。
整形修剪:冬季修剪與夏季修剪相結合,枝組配置合理,枝條分佈均勻,樹體通風透光良好。
果實採收:9月20日以後適時採收。
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專用標誌使用

臨澤小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甘肅省臨澤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