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美洲擬獅的結果 展開

美洲擬獅

美洲擬獅

美洲擬獅是冰河時期(距今二百萬年左右)游弋於北美大陸眾多食肉動物中體形第二大的一類,而在美洲的貓科猛獸中則絕對是龐然大物了。(因為目前業界對其是否能確定為獅類尚存在較大爭議,故本文未從原文以美洲獅作譯名,而是改譯為美洲擬獅)。

介紹


美洲擬獅
美洲擬獅
拉丁文學名 Panthera leo Atrox
體長 3米
體重 350公斤
食性 肉食
生存時代 第四紀
分佈 北美
分類 食肉目 貓科
北美冰河時期主要食肉猛獸體形對比——領先者即美洲擬獅

美洲分佈


它們在美洲的分佈很廣,北到阿拉斯加及現今加拿大育空地區廣袤的平原,而南部一直延伸到秘魯的安第斯山脈。(故我們也將北美擬獅改稱為美洲擬獅)。多年來,美加兩國的古生物學家陸續發現了很多美洲擬獅極其類似動物的相關化石。尤其是在加洲洛杉磯附近著名的LaBrea瀝青坑中,到目前為止,已有超過80個的美洲擬獅的個體被發現,這使得科學家及愛好者們對其身體結構及習性特點的研究有了很好的條件。而在加拿大,美洲擬獅的骨骼遺跡在育空地區最後的冰期堆積物中常常被發現,其中最好的化石往往來自道森地區,最北近北極圈附近。

生活狀態


關於這類動物的外貌及生活狀態,從它們的近親——歐洲洞獅(Pantheraleospelaea)可見一斑,儘管國內外也有不少人對此持異議,因為在歐洲大陸的一些山洞中發現了一些距今40000到10000年間的史前遺跡,其中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祖先在岩畫中對洞獅的生動描繪。儘管這些史前藝術品非常迷人也很有價值,但科學家們還是發現了美洲擬獅與洞獅以及現今存在的非洲獅之間的不同特徵。
美洲擬獅的特徵首先是巨大的體形,而它們擁有的相對較長的四肢和身長,使得美洲擬獅顯得較為苗條,這一點與體形同樣巨大,但顯得過於魁梧、雄壯的洞獅迥異。與現今的非洲獅相比,成年的雄性美洲擬獅要比其非洲“兄弟”體形大出25%,(洞獅則要大出35%)。科學家們根據骨骼,尤其是基於大腿骨的尺寸推算出美洲擬獅活著時的身體重量,雄性美洲擬獅平均重約235公斤,雌性大約重175個公斤。顯然,它們的體重明顯超過同時代的主要競爭對手——美洲劍齒虎(Smilodon)、似劍虎(Homotherium)和異劍虎(Xenosmilus),不過仍然小於在北美草原上四處遊盪的巨型短面熊(Arctodussimus)。(那確實是當時北美最可怕的頂級食肉動物,詳見新生代——北美巨型短面熊簡介專貼)。但是在牙齒和骨骼的結構特徵中,美洲擬獅強烈地顯示出了一些進步的跡象。

岩畫雕刻


有關洞獅(Pantheraleospelaea)的岩畫、雕刻已經在歐亞大陸陸續被發現。最好的之一是一個來自德國南部的Vogelherd山洞的雕刻品,其清楚地描述出雄性洞獅明顯的環狀頸部鬃毛。來自法國LaVache洞的另一幅作品中,甚至連雌性洞獅尾部纓球狀毛髮都一覽無遺。另外,這二個藝術品都清楚地顯示,這些洞獅可能擁有微弱地有斑紋的毛皮。

祖先化石


目前已知最早的獅類祖先的化石在非洲東部的Olduvai峽谷中被發現,是在距今大約15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那是一種類似Pantheragombaszoegensis的食肉動物,它的骨骼結構兼有現今獅子和虎的共同特徵,被稱為原始獅(Pantheraleofossilis)。到了距今50萬年前,這些原始獅開始從東非草原向四處擴散,由於對不同環境的很好適應,其中一些成員開始“走出非洲”並獨立演化。

不同進化


進入亞洲東北部的成員演化成了楊氏虎(Pantherayoungi),那是一類略小於洞獅及美洲擬獅的貓科食肉動物。譯名中雖然有“虎”字,但楊氏虎與起源於中國的現代虎類以及劍齒虎類卻不是同源,並且與二者共存了相當長的時間,藉著對環境的高度適應,楊氏虎在距今約35萬年前曾在包括周口店在內的中國東北部廣泛分佈。
進入歐洲的原始獅(Pantheraleofossilis)適應了山地和寒冷的氣候,進化成洞獅(Pantheraleospelaea),一些學者推斷美洲擬獅(Pantheraleoatrox)可能就是洞獅中的某些成員通過亞洲北部的白令大陸橋,進入美洲大陸單獨演化而成。同樣,留在非洲的原始獅通過相應演化(也出現過一些已絕滅的特化分支),進化出現代非洲獅和亞洲獅(它們是非洲獅在距今更近的時候再次進入亞洲而成)。
在距今30萬到10萬年期間,洞獅(Pantheraleospelaea)的足跡遍布歐洲北部和中部的草原和荒漠、半荒漠地區。不過很明顯,它們不太適應密集的森林或較深的雪原。洞獅化石在歐洲最西分佈達英倫三島,最東到西伯利亞的Alazeya河流域,它們的主要獵物可能是馬、駱駝、猛獁幼崽和各類野牛,也許就是追蹤這些獵物,它們中的一支通過了冰河時期的白令大陸橋,進入了陌生的北美草原,更廣闊的環境迫使它們演化出長長的四肢,以利更快的賓士,美洲擬獅出現了。
當時北美草原的環境及食物狀況可能大大由於歐亞大陸,美洲擬獅的擴張顯得非常迅速和順利,它們從阿拉斯加向東進入育空地區,向南穿過威斯康星平原直達佛羅里達、墨西哥甚至是秘魯南方的山地。與洞獅的習性一樣,相當密集的森林使得它們始終沒有進入加拿大東部和美國東北部地區。
進入育空的美洲擬獅們在狩獵中難免要與別的食肉猛獸發生衝突,諸如巨型短面熊和體形類熊的似劍虎(Homotherium),成群恐狼的騷擾也不可不防。不過,憑著強大的力量和速度,美洲擬獅往往佔得上風。不少學者推測,與現代非洲獅一樣,美洲擬獅也是有群居生活、群居狩獵的社會化動物。然而,也有學者寧願相信它們是單獨或成對狩獵。他們的依據恰恰來自LaBrea瀝青坑,那裡發現的美洲擬獅的個體中,雌雄的數量相當,這一點與現代非洲獅(Pantheraleoleo)大不相同。
也許與洞獅和現代東北虎一樣,美洲擬獅較好地適應了育空地區寒冷的氣候,它們住在洞穴或峽谷中,並以乾燥的草來鋪墊它們的窩。依照美洲擬獅的解剖構造,至少能像非洲獅一樣,在追擊獵物時能達到每小時48km的速度。與美洲劍齒虎一樣,它們最主要的獵物仍是野牛,1979年,在阿拉斯加Fairbanks發現的冰凍的野牛屍體,據專家考證,該野牛就是於36000年前被美洲擬獅所捕殺。馬類、叉角羚甚至較小的猛獁也在它們的食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