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州
天下名州
天下名州,是今綏德縣的美譽,亦是別稱(代稱)。綏德其名始於北魏時期,取“綏民以德”之意。據《綏德縣誌》:綏德“金州名,本後魏綏州,宋為綏德城,金升為州,因城舊名也。”清道光二十八年,江士鬆手書“天下名州”四個大字,每字1.5丈,寬1丈,故后名“天下名州”。
天下名州摩崖石刻位於綏德古城原西門洞外的石壁上。摩刻創建於清道光二十八年,距今152年。此題刻距地面高為8米。題刻上款刻“道光二十八年六月吉日”下款刻“知州事江士松書”,書寫面高6米,長20米,每筆畫寬約0.30米,字深約0.15米,面積120平方米,字跡為隸體書刻,外方內圓,純厚雄渾。 1956年因鑿崖取石修公路,將“州”字炸壞。1983年縣人民政府撥款將“州”字復原。因資金不足,無樹立標誌。 1982年12月27日由綏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下名州
綏德縣人民政府關於對天下名州摩崖石刻礙景建築限期拆遷的決定
2009年8月28日(點擊查看大圖)
001
002
天下名州石牌樓
騰飛起來的天下名州
來源:榆林日報
時間:2008年12月20日
鳥飛兔走,一個朝代只是歷史長河裡的一朵浪花。由於歷史和自然的原因,綏德像一頭負重的老牛,吃力地拉著老車,碾下了深深的車轍。改革開放以來,綏德踏上了歷史的快車道,在風雨征程的三十年裡,展示了自己的風采。
天下名州
改革開放前,無定河和大理河,像兩根繩子把綏德古城鎖捆。綏德人視無定河和大理河為母親河,然而這兩條母親河一旦發怒,居住在河兩岸的人就會遭受災難。過去綏德的主要交通幹線只有210國道和307國道,但條件很差,一遇雨雪天就無法通行。改革開放后在無定河和大理河上建起永樂大橋、舊車站大橋等,大大地方便了居住在河岸兩邊人民的生活,特別是綏德城內建起了千獅橋、永樂大橋,既方便了城市交通又拓寬了城市道路。同時還修通了太銀高速公路、西包鐵路。
綏德的文娛條件也有了廣泛的改善。改革開放前,文化娛樂活動的地方很小,只有那箇舊體育場和縣工會。而現在,游泳池裡,游泳健兒一展游姿;籃球場上,球起球落不亦樂乎;體育器材上,各路好手大顯身手;而無論晨暉還是華燈初照的夜晚,三五成群的人們在體育場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