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結果 展開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新型教學結構類型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我國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新途徑,與學科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繫和繼承性,同時又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特點的新型教學結構類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這正是創新人才培養所需要的。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改變傳統教學結構、實施創新人才培養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是目前國際上基礎教育改革的趨勢與潮流。

概述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新型教學結構類型]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新型教學結構類型]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概念源於何處現已很難查明,但可以認為最初是源於課程整合的概念。整合一詞,來源於英語的"integrative"意為:"使結合(with);使併入(into);使一體化,使其成為一體"。課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著對課程設置、各課程教育教學的目標、教學設計、評價等諸要素作系統的考慮與操作,也就是說要用整體的、聯繫的、辯證的觀點,認識、研究教育過程中各種教育因素之間的關係。比較狹義的課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慮到各門原來割裂課 程之間的有機聯繫,將這些課程綜合化。劉茂森教授在全國教育技術學校"十五"課題開題研討會上說:"所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的目的、任務與學科課程教學的目的、任務整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這裡明確地界定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信息技術課程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即課程的綜合化。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這是我們理解其含義的關鍵。在系統科學方法論中,“整合”表示為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較小部分的事物、現象、過程、物質屬性、關係、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體客觀規律或一定條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較大整體的過程及結果。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定義可以分為“大整合論”和“小整合論”兩種。
“大整合論”所理解的課程是一個較大的概念。這種觀點主要是將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的整體中去,改變課程內容和結構,變革整個課程體系。
“小整合論”則將課程等同於教學。這種觀點,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同於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
我國教育技術界權威專家 李克東教授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整合的三個基本點是:⑴要在多媒體和網路為基礎的信息化環境中實施課程教學活動。⑵ 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后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⑶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讓學生進行知識重構。
何克抗教授認為:所謂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於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新型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徵的教與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教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從而使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整合的三個基本屬性:營造新型教學環境、實現新的教與學方式、變革傳統教學結構。

特徵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徵是:有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的指導、學科交叉性和立足於能力的培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任務驅動式的教學過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以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進行驅動教學,有意識的開展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甚至多學科)相聯繫的橫向綜合的教學。比如目前的網路遊戲,剛進去玩時,系統一般都會提供一系列的新手任務,當你完成這些新手任務后,該遊戲的基本操作你也就基本會了,可以說這也是教育技術在遊戲中的體現。
2、信息技術作為教師、學生的基本認知工具: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強調信息技術服務於學科的內在需求,服務於具體的任務。教師和學生都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把各種技術手段完美、恰當的融到課程的教學與學習中去。
3、能力培養和知識學習相結合的教學目標: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要求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能力上,包括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強調能力的培養也是我國新課改的重中之重,現在的中小學課程改的很厲害,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求教師在教會學生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所以看現在的新課改的教材和示範課你會覺得有些內容或程序總有點多此一舉,但其實這都是學生能力培養所必要的必需的,這也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認真落實。當然,這樣也就無形中加重了老師的負擔。
4、“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結構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5、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和諧統一:信息技術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開放性的實踐平台,是每一位學生在這個平台上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個任務。這種個別化教學策略對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行因人而異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種類


目前,國內許多學者根據自己對這一概念的理解,提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由此使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概念擴大化。但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種:
(1)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這--層面的整合結果包括:CAI、Web-based CAI,CMI、校內閉路電視、衛星傳輸教學節目、電影、幻燈等利用信息媒體展示教學信息而開展教學的模式。
(2)信息技術與學習活動的整合,這一層面整合結果包括:CAL、CSCL、利用計算機網路開展的討論,在線會議,利用視頻會議開展網上討論學習、在線答疑等模式。與(1)不同的是,這一層面的整合體現了信息技術不只是作為呈示教學信息和抽象知識的載體,它更多地是作為教與學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的工具特點。
(3)學科教學與學生學習活動的整合 上述(1)、(2)兩方面共同構成了目前大多數學者和中小學教師認為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概念。同時,"整合3"部分顯示,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在國外"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兩種課程形態由截然分開和彼此對立走向相互融合和趨向統一,熔於一爐,從而形成了以建構主義課程觀為基礎的'學生本位課程'"。結合活動開展學科教學,在我國一些學校也有所實施。但著者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指的是下述(4)的內容。
(4)教育的信息化一信息技術與學科以及實踐活動的整合 "ITE與學科整合"顯示,信息技術教育(ITE)學科與其他學科(如語文、數學)以及活動課程的整合,它反映了整合后的綜合課程的特徵,又指明了在真實活動或學習共同體中體驗性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必要性,同時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支持這一學習的信息技術教育課程、學科課程,活動課程之間的整合。其結果是信息技術環境下基於真實活動的系統化知識技能的主體學習活動。可是,知識是無窮盡的,就目前情況來看,還沒有一個理想方法使得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建構結構化的知識。學科技能是有限的,可以通過分析學科專家的活動行為使之結構化。
根據上述的討論,筆者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結果即信息技術課程與學科課程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的整合,也就是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綜合學習。比如,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以及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整合,首先我們要考慮語文科的目的和任務是什麼。語文學科的主要目的是培養語言能力,任務是通過演練使學生學會利用語言進行表達、交流。而信息技術學科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靈活運用信息的能力,任務是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開展信息教育,如,通過E-mail與遠離自己的其他學校小朋友交換信息,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將兩者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進行整合,其結果就變成,利用信息技術工具E-mail開展校際交流,獲取所需的信息。這一過程中既需要用到信息工具,又需要熟練的語言文字的交流、表達的技能。

目標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要達到的宏觀目標:建設數字化教育環境,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促進學校教學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現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具體目標可以概述為:
1.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本質是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把以計算機及網路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和促進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應用到各學科教學過程中。將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組合、重構,相互融合,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傳統教學方法的變革。
2.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徠培養學生獲取(包括信息發現、信息採集與信息優選)、分析(包括信息分類、信息綜合、信息查錯與信息評價)、加工(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來解決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和利用(包括信息的排序與檢索、信息的組織與表達、信息的存儲與變換以及信息的控制與傳輸等)信息的知識與能力,為學生打好全面、紮實的信息文化基礎,同時具備對信息內容的批判與理解能力,並能在虛擬的環境中具有良好的倫理道德和法律意識。
3.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
海量的網路信息,改變了人類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從接受式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協作學習。新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習者必須能夠利用資源進行學習,學會在數字化情境中進行自主發現,學會利用網路通信工具進行協商交流、合作討論式的學習,學會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創作平台,進行實踐創造的學習。
4.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
在信息時代,知識的更新率加快,各學科間相互滲透,出現了更多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在這種科學技術、社會結構發生劇變的大背景下,要求學習者能夠具有主動汲取知識的願望並能付諸於日常生活實踐,要能夠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夠自我組織,並能控制整個學習過程,對學習進行自我評估。

原則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將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合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但整合不等於混合,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並了解學科教學的需求。在整合過程中,教師要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的效果,從而使學生用信息技術來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學習任務。
1.運用教育理論指導課程整合的實踐
現代學習理論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教與學的層面上,每一種理論都具有其正確性的一面。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沒有一種理論具有普適性,無論哪一個理論都不能替代其它理論而成為惟一的指導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對需要機械地記憶知識或具有操練和訓練教學目標的學習中突顯出來。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作用,則主要體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控制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給學生提供建構理解所需要的環境和廣闊的建構空間,讓學生自主、發現式地學習。如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適當的內容重複,幫助學生記憶知識。通過信息技術設置情景,讓學生便於意義建構。
2.根據學科特點構建整合的教學模式
每個學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識結構和學科特點,它們對學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語言教學是培養學生應用語言的能力。主要訓練學生在不同的場合,正確、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較好的與別人交流的能力。
數學屬於邏輯經驗學科,主要由概念、公式、定理、法則以及應用問題組成,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開發學生的認知潛能上。
物理和化學,則是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在教學中,應注意學生的觀察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做實驗的能力的培養。
如果需要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那麼用計算機的模擬實驗全部代替學生的親手實驗,將會違背學科的特點,背離教學目標中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3.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整合策略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實施多樣性、多元化和多層次的整合策略。對於學習類型和思維類型不同的人來說,他們所處的學習環境和所選擇的學習方法將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如有的學生不能主動地對外來信息進行加工,喜歡有人際交流的學習環境,需要明確的指導和講授。而有的學生在認知活動中,則更願意獨立學習、進行個人鑽研,更能適應結構鬆散的教學方法或個別化的學習環境。
4.“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理論來進行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
目前流行的教學設計理論主要有“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兩大類。理想的方法是將二者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形成優勢互補“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理論。而且,這種理論也正好能適應“既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結構”的要求。將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
5.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和諧統一
信息技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實踐平台,對於同一任務,不同的學生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和選擇不同的工具來完成。這種個別化的教學策略,對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進行因人而異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既要為學生提供個別化的學習機會,又要組織學生開展協作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