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河清代民居建築群

小店河清代民居建築群

小店河清代民居建築群,位於河南省衛輝市西北太行山東麓,距市區26公里處的獅豹頭鄉小店河村,佔地面積約五萬平方米。

環境優雅,依山傍水,翠柏環繞,綠樹成蔭,景色宜人。

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首批傳統村落、豫北地區規模最大和原有風貌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築群。

建築介紹


小店河清代民居建築群
小店河清代民居建築群
小店河民居建築群,是我國北方清代民居建築的優秀範例之一。位於河南省衛輝市西北部太行山獅豹頭鄉小店河村。佔地面積五萬平方米。有寨門、寨牆,十座院落座東向西,縱貫南北。二十三進四合院,八十六座單體建築。建築群依山傍水,整齊寬敞,結構統一,雄偉壯觀,石塊砌成的古城堡式寨牆,蜿蜒在龜背山腰上,鱗次櫛比的門堂樓閣,錯落有致地輝映在滄河之濱,頗有“神龜探水”之美稱。它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嘉慶年續建,興盛於同治道光、光緒、民國年間,至今已有二百八十年。1943—1944年為汲淇聯縣抗日政府辦公所在地,1963年汲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歷史


小店河民居建築群,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24年)。由閆氏十世祖閆榜所建。據閆氏家譜記載:閆氏祖居山西林慮,后遷林縣呂兒庄,至第九世閆無黨時攜子南遷汲縣,後由第十世閆榜、閆永兄弟二人於乾隆十三年奉母遷至滄河沿岸,在滄河邊建一座小店鋪,此村(地)因店取名小店河。
閆氏兄弟繼承祖訓,勤儉持家,披斬荊榛,修治田裡,植樹造林,憑藉方山聳翠、滄河環清的地理優勢,開闢了牧養和造紙兩項致富門路,歷經多少苦心經營,發展到良田千頃,牧羊萬隻,田產遍布整個太行山區,牧羊擴展到山西一帶,為閆氏家族的興旺發達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閆氏家族成為聞名一時的豪門望族。自乾隆十三年定居,幾經歷代翻建、擴建至民國十六年止一百七十九年的建築,至此成為現存之規模。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小店河民居曾作為汲淇兩縣聯合抗日政府辦公所在地。一九六三年汲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結構


小店河村坐落在太行山懷抱,其地勢更具特色,從遠處望象一巨神龜,整個村寨建座在龜背山上,寨門建在龜頸上,龜頭伸向滄河,這一優美的自然山勢被“風水”學稱之為“神龜探水”。(古代謂龜為水神,由於龜生於水,故有水母之稱。)村前滄河四季不息,河邊綠樹成蔭,樹影婆娑,河水清澈見底,光潔似鏡,自然流暢彎曲,空氣清新,環境優雅。
整個民居建築群依山而建,平面呈梯形,佔地面積五萬平方米,現有寨門、寨牆、街道、院落十座。每座院落有一進、兩進、三進、四進四合院不等,依次為山門、配房、過廳、上房。其規格、布局、造型、用料相同,垣型寨牆繞村落一周,後門外有瞭望台。
寨門面闊一間,進深一間,磚石結構,青石券門。進入寨門,整個村寨座西向東,縱貫南北。街道全長170米,寬4米。漫步街頭,古色古香的庭院門樓,精雕細刻的古建築裝飾,門前的系馬樁等,一派古潤風貌。
小店河清代民居建築群
小店河清代民居建築群
1號院,閆氏家祠,1820年建(嘉慶25年),四合院,上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原隔扇門窗,磚石結構,朱楹粉牆,硬山瓦頂。南、北配房各三間。 2號院,建於1926年(民國15年),一進四合院,踏九級青石台階登入二門,門高2.1米,磚石結構,硬山瓦頂。門楣上石碣一方,凸雕行楷“僑雲山房”進入二門,雙柱之間有木雕石榴。上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建築面積80平米,上下兩層磚石結構,粉牆方窗,硬山灰瓦頂。踏四級青石台階可進入,屋內青磚鋪地,木製隔扇門板,由樓梯可登至二樓。門楣石碣楷書四字“天賜純嘏”。配房北屋面闊三間,上下兩層,建築面積36平方米,內屋有4平方米地下室一間。二層木製隔扇一間,陽台兩間,周圍為60厘米高青磚鏤孔花牆。門楣石碣“春觀魚躍”楷書四字。配房南屋,面闊三間,建築面積36平方米,門楣石碣“秋聽鹿鳴”楷書四字,兩側對聯;四面雲山都在眼,萬家煙火最開心。周圍雕刻有:麒麟呈祥,雙喜鬧梅,長壽富貴,如意平安等吉祥花卉圖案。
3號院,三進院,五間倒座門樓上懸木匾一塊“捍衛鄉閭”。二門位於中軸線上,面積4平方米,垂花門樓,木製扇門,門楣上書“迎日麗”楷書三字,書體美觀,端莊秀麗。庭堂明三暗五,上下兩層,綉樓上青磚鋪地,木製隔扇,陽台為幾何圖形木製欄桿。南北配房各三間,整個建築上的瓦當滴水均有“福、喜”二字。穿過廳堂九級踏青石台階進入三門,三門影壁為木製隔扇,對面有太極八卦圖,直徑1.9米,黑朱兩色,青磚鑲嵌在粉牆 上,以鎮邪去魔,取吉祥避凶,福祿長壽,保宅平安。
4號院,兩進院落,倒座門樓門楣上有“平為福”三字,二門雙柱間有方格木雕裝飾,灰瓦房脊上有“公忍相濟”楷書四字。入二門第一進院落,廳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木製隔扇門窗,硬山瓦頂,房脊上有“吉星臨”楷書三字,山牆分別有磚雕楷書“壽”字。南北配房各三間,山牆上各雕一字,分別為“修、誠、正、慶”,房脊上有“秀竹宣”楷書三字,穿過廳堂,踏青石台階進入第二進院,上房五間,配房各三間,粉牆門窗,硬山瓦頂,瓦當滴水有“福、喜”二字。
5號院,三門四戶,四進四合院,三 道門原有四塊匾,第一道門磚石結構,券門,門楣上木匾有“恩貢”。第二道門木製扇門,上懸“禮讓可風”木匾,均已毀壞。第三道門木製雙扇門,門楣上有“麗融和”楷書三字。兩側木雕有牡丹、菊花、鳳桃、石榴、梅花、荷花等吉祥圖案。第二進院落為秀才讀書場所,上房五間,配房各三間,粉牆方窗,硬山瓦頂,房脊上有“攸寧所”楷書三字。第三進院為小姐綉樓,上房五間,配房各三間二層木製幾何檻窗,分別為“麟趾呈祥”、“關睢起化”楷書四字。
7號院,兩進四合院,上房五間,配房各三間二層,分別為“守身為大” “作善降祥”楷書四字。
小店河清代民居建築群
小店河清代民居建築群
8號院,三進四合院,倒座門楣上有“行疊翠”楷書三字,門樓上有木雕四藝圖,即琴、棋、書、畫,兩側為“暗八仙”木雕,象徵喜慶吉祥。上房五間,門楣上“和始致祥”楷書四字,落款“道光廿玖年歲次己酉孟夏滄溪主人書”。上為八仙圖,兩側為富貴平安圖,下為春、夏、秋、冬四 秀花卉圖。四角有祥雲紋。
9號院,三進四合院,倒座門楣上有“惠迪吉”楷書三字,喻意仁慈就會帶來吉祥,院內牆頭兩側“宜磬、谷吉”楷書四字,喻意用盡福祿。第一進院,佔地490平方米,過庭面闊七間,進深一間,磚石結構,房脊上“攸寧所”,背面“活之安”楷書三字。第二進院佔地面積403平方米,兩進院均為練武場地,院內有石鎖三件,石盆一件,正房面闊七間,上下兩層,房脊上有“日月有恆”四字,南北配房各四間,房脊上有“竹苞”、“松花”喻意家族興盛,居室堂皇。
10號院,一進院,現存兩座建築,為閆氏女子學堂。

建築特色文化


動靜相宜的自然山水
神龜探水,天造地設。山之靜,水之動,形成了小店河的無限嫵媚。這嫵媚之美,貴在真山真水,柏樹蔥蘢的龜背山,濃蔭之中掩映著閣樓點點。一年四季,人群如流,歡聲笑語,不絕如耳。龜頭出殼,神秘莫測,誘發出遊人的無限情趣。而滄河的泉水,又突出表現在一個“活”字上。滄河清澈見底,光潔似鏡,潺潺流水,四季不斷。因此自然山水的動靜相宜,恰當結合,顯示出了氣韻生動的景觀效果。
別具特色的建築布局
小店河民居建築群,四周由寨牆環繞,內部是封閉的空間,採用我國古代傳統式的建築布局,具有封建時代家族凝聚力。其建築既體現了我國明清建築的傳統風格,又具有北方建築的鮮明特色,達到建築的功能、結構和統一,此建築群的平面布局,除了受地形條件的限制之外,還具有一些共同的規律性,採取縱向擴展,以重重院落相連接而構成的組群建築,整個布局有主有次,前呼后應,一氣呵成,是中原民居建築群的優秀範例。
獨特風格的建築藝術
小店河民居建築,在建築體繫上保持了中國古代建築一脈相承的傳統風格。但難能可貴的是,在北方建築雄偉高大、粗朴渾厚的基礎上,又吸取了南方建築小巧玲瓏、清新秀麗,丹楹刻角的特色,集南、北方建築藝術為一體,形成了自成一家的獨特風格。如高大的過庭、渾厚的堂房、古樸的配房、門樓氣宇軒昂,都透出典型的北方風格;而典雅的綉樓(麟趾吉祥)、(守身為大)靈巧的垂花門、院落毗連通道,曲徑通幽,又顯現出誘人的南方特色,“守身為大”樓閣為中原之少見。布局嚴謹,蔚為壯觀,既雕樑畫棟、豪華雄偉,又雍容大度、玲瓏雅緻,這裡,藍天、白雲、灰瓦、綠樹、青石踏道、朱楹粉壁,共同形成了一種統一的壯美高雅的風格。
內涵豐富的傳統文化
小店河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具體體現在其各種建築構件造型上:磚雕:《攸寧所》、《竹苞》、《松茂》、《日月有恆》、《養其性》、《知》、《謙》、《光》、《前》、《裕》、《后》、《書房禧幼》、《物》、《格》、《平為福》、《福》、《祿》、《禎》、《祥》、《修》、《誠》、《正》、《慶》、《公忍相濟》、《吉星臨》等。
瓦當:《喜》、《福》等。
書法:《行疊翠》、《麗融和》、《迎日麗》、《惠迪吉》等。
石雕:《山為壁》、《守身為大》、《作善降祥》、《和始致祥》、《關雎起化》、《麟趾呈祥》、《僑雲山房》、《春觀魚躍》、《秋聽鹿鳴》、《天賜純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