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重光寺的結果 展開

重光寺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寺廟

重光寺,在永泰縣城翀峰山麓,始建於唐大中二年(849年)。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為道教神宵宮。建炎元年(1127年),恢復為佛寺。邑人黃元堅舍地建羅漢閣、山門、法堂。至元、明時寺屢有興廢。

歷代興廢


正德三年(1508年)寺遭焚毀,隆慶元年(1567年)知縣李煒舉與僧德員主持重修,從隆慶五年開始,到萬曆元年(1573年)落成,建有佛殿、法門、外山門、旁西廊,共耗銀500多兩(知縣陳克侯作記)。
重光寺[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寺廟]
重光寺[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寺廟]
清初寺又被毀,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邑紳張、黃、陳諸家重修。
民國35年(1946年)寺被縣立初級中學和簡師班借做學生宿舍、膳廳。
建國后,縣糧食局借為糧店和加工廠,大殿封閉。
1987年落實宗教政策,住持僧馨揚師等向各方善信捐募4萬多修復寺宇,重塑佛身,當年全部落成,計有大殿、觀音殿、盧公殿和寺僧住房等,總面積1200平方米。
2002年夏重光寺重建,2004年冬落成,面積擴至1500多平方米,建有大雄寶殿,盧公殿、地藏殿,廚房膳廳,卧室,山門圍牆欄桿等設施。重塑了三寶,羅漢、觀音、菩薩等諸多佛像,現有6個女僧人,來自閩東閩南。
“集智者善緣以植福,起千年廢寺於獅窩,佛日永照,古鎮增輝,其功厥偉。善因聖果,福澤十方,同證菩提,功德無量。”這段碑銘是最後一次重修重光寺記下的。重光寺有籤詩,每逢觀音誕辰日二月十九日,成道日六月十九日,和出家日九月十九日重光寺燈火輝煌,善男信女,素齋宴會,以示紀念。

寺院布局


重光寺坐北朝南,正對著太白峰山麓低狀的山脊處,整座寺院僅有兩座殿宇,皆石築柱樑穿斗混合結構,硬山屋頂,共進深四間,兩邊各有雙層護厝。剛踏進山寺圍牆,便有縷縷清香迎面撲來。地上植的、盆里栽的花卉滿院皆是,有生機盎然的石球、風姿絢麗的桂花、清純樸素的白茶、一塵不染的米蘭……神奇的是正對著山門的那株高不足兩米的鐵樹,去年剛玉蕾綻放,今年又急不可待地凌霜開花,銀盤一般晶瑩皎潔的花朵把“鐵樹開花,千年一回”的清規置之腦後。
拾上芳香滿徑的石階,便可進入前殿。前殿寬約8米,長約10米,中央供奉著三世如來,連同蓮花座通高2米多,金身閃光,瑞祥莊嚴。側壁分別是兩列別具一格的長方形玻璃佛龕,裡面立著翠綠的假山,假山之上亭台樓閣穿插有序,花草樹木參差錯落,兩座假山各有九尊高約40厘米的羅漢,或憑欄而坐,或倚亭而立,或手舞足蹈,或坐禪靜悟。彌勒佛端坐於左邊的佛龕半山,坦胸露乳,對十八羅漢的種種異相報以寬厚的笑容。兩列佛龕的前端高約一米韋陀和珈藍照面對視,盡責護法。整個佛龕連石築底座約高3米,裡面配以各色珠燈交替閃爍,流光溢彩,瑰麗堂皇。
後殿與前殿銜接,兩殿長度相當,其間的房檐未及處形成寬約3米的天井。天井中置高低起伏的十幾種盆景,馨香微盪,生趣盎然。經天井的七級台階,便到後殿,後殿只有三牆,前面無牆亦屋門,豁然洞開。“禪門不須掩”是佛家體現其教義的一種方式,而這邊“禪門無須掩”在不經意間表露出一種更為深邃的領悟。
後殿進深7米,奉祀如來、觀音和關羽,正中的佛龕上方懸一方四周描繪綠葉蓮花的匾額,上書“慈悲喜舍”。中間和左右三個佛龕有聯曰:重大慈悲東西敬,光明普照南北同;尋聲救苦施無畏,遇難扶危度有緣;志重春祝稱義士,心光寂照作伽藍。分別用以頌揚如來、觀音和關羽。關雲長乃三教九流皆為敬重的英雄,到了這裡,也成為如來麾下的一伽藍。後殿以前殿的后牆作照牆,上貼有“八仙過海圖”彩瓷。——道家的神仙與釋家的佛聖同居殿堂,渾若一家,可見兩教在泉港民間的融化程度。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後來也成為十八羅漢中的伏龍尊者座下弟子,位列伽藍。筆者循寺中主持的指點,果真在前殿大門的檐下看到一幅“伏龍點化呂洞賓”彩瓷圖。

歷史沿革


據寺中清代石碑記載,重光寺始建於明朝泰昌年間,清朝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重建。如今的規模乃1982年至1995年十年間,區佛教協會會長、寺中現任住持釋文福多次奔波於海外集資,再次重修拓建的。重光寺四周環境清幽奇趣,背後山坡上怪石矗矗,亂世嶙嶙。有的渾圓流暢似蓮花,有的筆直峭立如屏風,有的縮頭靜伏象龜鱉,有的什麼都不象,黑乎乎地橫卧著,堵住你的去路。這些千奇百怪的岩石還在善男信女中演繹著一個“水漫重光寺”的神奇傳說。

寺院勝景


重光山海拔約100多米,在山巔最高處聳立著一叢形如“五瓣蓮花”的巨岩,中間是一塊平坦的岩石,狀若花蕊,旁邊五塊巨石凌空而立,外形流暢,渾如花瓣。傳說中呂洞賓就是憑這朵蓮花脫身,方避大難。此處圓滑難攀,有勇敢者登臨此處,一覽眾峰小,遠處的碧海島嶼,近處的工廠人家,盡收眼底,微風吹來,令人心曠神怡。在“五瓣蓮花”的東邊的山坡上,有兩塊各長五米多的山岩,皆遍體黝黑,形狀彷彿海豬和海鱉,一前一後,頭朝峰巔匍匐而來。有人說那是海豬先鋒和海鱉怪被山下的石陣擋住,慌不澤路,往山上奔來。在“五瓣蓮花”之下二十米處,有一石狀如佛帽,傳說中龜將蝦兵皆被收服其中。常有信此傳說者挖掘“佛帽”下山去,想探個究竟,久而久之,“帽”下便被挖出個大窟窿,在山腳離重光寺不遠處有群石突出,密集成陣,方圓二三十米,形成傳說中“石陣布法”的奇觀。
山上與說相關的石景還有“師徒坐禪椅”、“呂仙石床”、“天狗叼魚”等。“師徒坐禪椅”是一塊有六米之高岩石,狀如一上一下兩座的靠背椅,此景位於重光寺后,傳說中伏龍尊者就是在此指點呂洞賓坐禪。而“呂仙石床”,顧名思義,便是呂洞賓修鍊時睡的石床,其位於禪寺的左後方,是一塊平坦寬敞的石台。至於“天狗叼魚”一景,乃是一酷肖犬狀的黑岩,其頭部正頂著一塊破土而出形如魚頭的齒狀山岩。這一景在傳說中沒有詳解,有人說是天狗貪吃,趁機叼食未被收入佛帽的魚類;也有人說是尊者救呂仙時,天狗前來滅妖助陣。至於緣何變成了岩石,就不得而知了。
重光寺右邊的山坡上,還有一奇特景觀:一株參天榕樹的根部將灶口般大小的樹洞,洞內有一蒼根,形狀、顏色和花紋皆酷似一條正向洞的深處爬進的蜥蜴(俗稱“四腳蛇”)。要是在洞口窄見,準會嚇出一身汗。這一景,僧人美名其曰:靈蛇歸洞。
重光寺周圍共有五處行楷碑石。“問渠”二字刻於寺后的一塊橫卧於天然綠潭之上的岩石上。據說清代乾隆年間有一秀才來此讀書,見此潭無山泉引入而潭水終日滿溢,大為驚奇,便刻二字於潭邊。“問渠”二字同時也取意於朱熹的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意雙關。“知足常樂”四字銘刻於寺院右邊山坡的石壁上,字跡樸實沉穩,渾厚有力,乃清代寺中僧人自警之言。在“知足常樂”石刻的上方,有幾塊岩石傲然兀立,石與石之間相隔極窄,相接處齊若刀削,形似門扉,彷彿“一線天”。石旁松柏、榕樹枝葉繁茂,每到春季,午後的陽光邊透過密密層層的葉隙,穿過石縫,映射到寺前的放生池中,色彩斑斕,瑰麗奪目。古人謂此景為“松徑岩扉”,並刻於石上。放生池與寺院圍牆相連,是一個八條邊的棱池,約有160平方米。據載:清年間,大學士曾國藩到此遊覽,見放生池清澈如鏡,可以整容,亦可正心,忽來興緻,題刻“鑒影池”三字於池邊石上,現石刻猶存,字跡端莊,筋骨蒼勁。站在池沿,不但可以鑒影,亦可觀景,只見藍天白雲,綠樹灰岩,古剎遊人,無限風光盡納入其中,好似一幅平放於地的棱框水彩畫。
還有一處碑刻在重光寺 的後面的山岩上,為古人留下的“石屏古寺”四字楷書。據說重光寺的前身是石屏古寺,建設年代在明代泰昌之前。寺中住持介紹說,從古寺尚存的殘基可測,原石屏古寺朝東南方向,在重光寺遠眺太白峰山的蓮花峰,麟次疊嶂的石群彷彿一大木魚,石屏古寺正對著蓮花峰大木魚和一狀若鍾磐的圓形巨石之間,此等朝嚮應是上上寶地。至於石屏古寺因何荒廢,泰昌年間重建成重光寺時又為何改變座向,以及是先有名為重光的寺,才把山稱為重光山,還是先有名為重光的山,才改寺名為重光寺。這些問題也就無從考究了,寺院山門上那一對“歷千劫而不古,階萬物以同春”的禪聯,似在欲說還休地流露出百年的滄桑。

八仙過海


據說八仙渡過東海,位列仙班后,一日呂洞賓突萌凡心,想重溫人間生活,於是偷偷地溜下仙境,走著走著,被閩南之地的重光山上的美景所吸引,流連忘返。臨近重光山的南埔海中有一萬年鱉精,與東海龍王交情甚厚,他探得這一消息,心中竊喜。原來八仙渡東海時鬧過龍宮,這鱉精便暗暗謀划如何算計孤身下凡的呂洞賓,為東海龍王報仇。呂洞賓正徜徉于山林間,忽然一聲轟響,四面海水澎湃,湧上重光山。從水中冒出眾多手持刀戟的龜將蝦兵,張牙舞爪地向他撲來,帶頭的是一隻面目猙獰全副武裝的鱉精。呂洞賓被攻各措手不及,急忙向山頭奔去。鱉精命海豬怪作先鋒,指揮蝦兵龜將一擁而上。
正在這危急關頭,隨著空中一聲宏亮的佛號,呂洞賓腳下升起一朵碩大無朋的五瓣蓮花,蓮花光芒四射,逼得海怪們四處逃竄。須臾又從半空中罩下一金光佛帽,將一班蝦兵蟹將吸入其中,壓于山上。鱉精河海豬怪見大事不妙,倉皇地往山下逃遁。那宏亮的聲音又在響起:“孽障,豈容你歸海造孽!”只見白光一閃,從山上冒出密密匝匝的石陣,阻卻了他們的去路。海水慢慢地退去,而失去了海水,哪些沒有被罩進佛帽的海怪全都化為黑不溜秋的怪石。
這時從雲端冉冉降下一乘龍羅漢,原來是伏龍尊者。呂洞賓驚魂初定,忙上前恭敬施禮,謝過尊者搭救之恩。尊者道:“仙人不必多禮,你性本散漫,塵根未凈,命中合該有此劫,是佛祖命我來渡有緣人。”呂洞賓聞言如醍醐灌頂,遂拜伏龍尊者為師,於重光山上潛修佛法,終成正果,位列伽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