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鰲鄉

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轄鄉

鰲鄉,舊鄉名,隸屬於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地處東坡區西北部,東與秦家鎮相連,南與萬勝鎮為鄰,北與成都市蒲江縣長秋鄉、鶴山鎮接壤,行政區域面積76.19平方千米。

清代時期,置福全鄉;1984年10月,公社改盤鰲鄉;2005年5月,晉鳳鄉併入盤鰲鄉。2019年,撤銷盤鰲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秦家鎮管轄。截至2018年末,盤鰲鄉戶籍人口為17988人。2019年,盤鰲鄉轄2個社區、8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盤鰲社區。

2011年,盤鰲鄉完成財政總收入512萬元,比上年增長24.9%。2018年,盤鰲鄉有工業企業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6個。

歷史沿革


清代時期,置福全鄉。
民國九年(1920年),置鰲字保。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改為盤鰲鄉。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8月,鄉改鎮。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鎮改鄉。
1958年,屬萬勝公社盤鰲管區。
1959年,析置盤鰲公社。
1977年10月,秦家、晉鳳2公社併入盤鰲公社。
1980年10月,析大公社置3小公社,改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4年10月,公社改盤鰲鄉。
2005年5月,晉鳳鄉併入盤鰲鄉。
2019年,撤銷盤鰲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秦家鎮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盤鰲鄉地處東坡區西北部,東與秦家鎮相連,南與萬勝鎮為鄰,北與成都市蒲江縣長秋鄉、鶴山鎮接壤,行政區域面積76.1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盤鰲鄉地勢東南低,西北高。

氣候

盤鰲鄉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溫和,雨量豐沛,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多年平均氣溫25.8℃,1月平均氣溫6.4℃。無霜期年平均299天。

水文

盤鰲鄉境內河道屬岷江流域,流域面積79.9平方千米,佔100%。主要河道有三級河1條,總長18千米;四級河3條,總長26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盤鰲河,從周廟村至白廟村經境內張廟、大佛、盤鰲,長12千米,流域面積60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5.5立方米/秒。

自然災害

盤鰲鄉境內主要自然災害有地震、山體滑坡、泥石流、水災、旱災等。山體滑坡、泥石流年平均發生3—10次,主要發生在6—8月。最嚴重的一次地震發生在2008年5月12日,造成經濟損失1.5億元。最嚴重的一次洪災發生在2010年8月19日,造成經濟損失6000萬元。

自然資源


水域資源:
有區屬第二大水庫黃連埂水庫及11座小二型水庫,近百口塘堰,蓄水2000多萬立方米;集鎮建有日供水500立方米的自來水廠兩座,居民生活用水達到清潔衛生標準。
電能資源:
眉化、眉蒲專用輸電線路滿足工農業用電,2002年農網改造,率先實現同網同價。
林竹業資源:
全鄉有森林資源4萬餘畝,森林覆蓋率達48%,多年封山育林和封禁治理,大見成效,大佛林場獨具特色。通過引進業主,實施土地流轉,帶動發展竹林1.4萬畝,萬畝竹海生機盎然。引資建竹片加工廠兩個。
礦產資源:
境內鈣芒硝貯量上億噸,支撐川眉、藝精兩大芒硝企業,年創產值上億元,帶動區域經濟發展。青石、頁岩資源更為豐富,適應建築市場需求。有青石加工場兩個,頁岩磚廠兩處。
土地人力資源:
全鄉有耕地23600多畝,可開發耕地上萬畝,森林佔地40000餘畝。人均擁有土地3畝以上,18000農業人口,富餘勞動力8000餘人,常年從事二三產業務工人數達5000多人。

行政區劃


2011年末,盤鰲鄉轄2個社區、8個行政村:盤鰲、晉鳳、盤鰲、白廟、大佛、鄭灣、彌陀、周廟、張廟、海螺;下設4個居民小組,62個村民小組。
2019年,盤鰲鄉轄2個社區、8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盤鰲社區。
盤鰲社區晉鳳社區白廟村大佛村盤鰲村
鄭灣村彌陀村張廟村海螺村周廟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盤鰲鄉總人口19420人。總人口中,男性9720人,佔50.05%;女性9700人,佔49.9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9140人;有彝、苗、藏等少數民族,共280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8.34‰,人口死亡率6.47‰,人口自然增長率1.8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43人。
2017年末,盤鰲鄉常住人口為13748人。
截至2018年末,盤鰲鄉戶籍人口為17988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盤鰲鄉完成財政總收入512萬元,比上年增長24.9%。
2018年,盤鰲鄉有工業企業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6個。

農業

2011年,盤鰲鄉實現農業總產值11945萬元。2011年,生產糧食1.6萬噸,其中水稻1.2萬噸,小麥0.3萬噸;蠶桑年飼養1萬張紙,產繭量335噸,為東坡區最大蠶桑區。
盤鰲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6.5萬頭,年末存欄2.5萬頭;羊飼養量0.4萬隻,年末存欄數4400隻;家禽年飼養量29.8萬羽,上市家禽19.8萬羽。
盤鰲鄉漁業以淡水養殖為主,可用於水產養殖的淡水水面3.2萬平方米。2011年,水產品總產量48.8噸。

工業

盤鰲鄉以芒硝產業為主,形成化工、竹木加工、水果包裝等多門類的工業體系。
2011年,盤鰲鄉有工業企業3家,職工326人,工業總產值24600萬元,比上年增加4300萬元,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65%。

商業

2011年末,盤鰲鄉有商業網點512家,職工821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8600萬元,比上年增長12%;城鄉集市貿易市場3個,年成交額2600萬元。

金融業

2011年末,盤鰲鄉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3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800萬元。

文化


地名由來

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原名鄭子場。因經常失火,為避災搬遷於今萬年街,以“搬”諧音為“盤”,“鰲”以連鰲山脈為名,故名盤鰲。

文物古迹

盤鰲鄉境內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彌陀寺、五福街古戲台、太清觀、晉鳳農民協會會址、盤鰲古戲台、李祠堂石刻、陳家山墓群、徐墳山墓群等。

交通


2011年,以公路運輸方式為主,有眉蒲路穿境,境內長12千米。開通客運線路2條,日均發送4輛客車,日均客運量800人次。

社會


教育事業

盤鰲鄉
盤鰲鄉
2011年末,盤鰲鄉有小學2所,在校生356人,專任教師5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339人,專任教師3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教育經費52萬元,比上年增長8%。

文體事業

2011年末,盤鰲鄉有農家書屋8個,藏書8萬冊。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156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5%。
2011年末,盤鰲鄉有學校體育場4個,文體活動中心1個。

醫療衛生

盤鰲鄉
盤鰲鄉
2011年末,盤鰲鄉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個,專業衛生人員31人,註冊護士8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7萬人次,出院病人0.3萬人次。

社會保障

2011年,盤鰲鄉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1戶,人數100人,支出22.8萬元,月人均190元;城市醫療救助26人次,支出9.3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042戶,人數1253人,支出120.3萬元,月人均80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40人,支出16.8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5人,支出2.9萬元;農村醫療救助28人次,支出4.8萬元;農村臨時救濟186人次,支出7.2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57人,撫恤事業費支出42.8萬元。敬老院1所,床位40張。新增就業人員76人,有4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4人。

郵政電信

2011年末,盤鰲鄉有郵政代辦所2個。電信服務網點7個;固定電話用戶125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66%;行動電話用戶11900戶;寬頻接入用戶389戶。

基礎設施

能源
2011年,盤鰲鄉有高壓輸電線路1條,長12千米;年售電量210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8%,供電可靠率98%。

區位優勢

場鎮建設:
有盤鰲、晉鳳、晉王場三個集鎮,攤點分區,集市歸位,經濟流轉,商貿繁榮。引資300萬在盤鰲集鎮新建農副產品市場,設施完善、功能齊全。
交通便利:
眉蒲、盤彌、盤璧、大佛、盤草、晉雙月、晉青路縱橫聯通周邊鄉鎮及成都市蒲江縣。境內100%的社、90%以上的農戶通機耕道,村村實現通水泥路。

社會事業

境內建有移動、聯通四個通訊網站,無線電話傳輸實現零距離對接;程式控制電話覆蓋全鄉,達1450門;廣播電視村村通,光纖電視進農家,有線電視945戶;全鄉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素質教育穩步推進,擁有在校師生1500餘人;醫療衛生,科技推廣等設施完善,機構健全,發展良好。

旅遊


人文景觀

海螺睡佛,地處海螺村,山形如睡佛而得名。
晉鳳農民協會會址(太清觀)
丹棱眉山、蒲江、彭山等縣邊緣的長楸山脈,主峰在晉鳳西8公里的太清觀,海拔899米。太清觀是1927年中共川西特委蒲江地方組織領導的晉鳳農民協會會址和農民武裝指揮部。上、下觀房屋的牆均用本地所產的青條石砌成,下觀石牆高2.4米,進深8.7米,無房蓋,房中曾有石柱,已倒卧於地,後山牆門兩道,門高1.95米,寬1.1米。前山牆大門寬闊。從1985年起,太清觀由群眾自發維修,上觀、下觀及太平樓等均修復如故。1983年眉山縣政府以晉鳳農民協會會址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蒲江縣以古建築公布太清觀為該縣文物保護單位)。
盤鰲古戲台
位於盤鰲鄉政府南400米,即盤鰲鎮下場口。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建,宣統年間重修。木結構歇山式屋頂。面闊三間8.7米,進深三間9.6米,台高2.25米,通高8.75米,素麵台基高0.2米。房脊有壽字形和獸形飾物,台後側有耳房兩間。
彌陀寺大殿
位於彌陀村,明成化五年(1469年)建。坐北朝南。現存大殿,佔地108平方米,木結構懸山式屋頂。前檐下施斗拱6朵。抬梁式梁架,8架椽前後乳袱搭牽用4柱。面寬三間11米,進深三間8.1米,通高6.5米。殿堂后靠東邊的穿坊上有“成化五年”題記,殿堂前靠西穿坊上有明“隆慶”年號。前檐斗拱之間尚存5幅彩繪圖畫,內容均為神話故事,其中有一幅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昔年,為縣西名剎之一。
李祠堂石刻
位於張廟村北1.5公里,建於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是我縣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個宗氏祠堂,其石刻完美清晰。有石刻對聯五幅,楷書。石碑三通,均刻花卉,刀法細膩,富有生氣,在一塊長3米,寬0.6米的石頭上,刻有和合二仙等浮雕像。
陳家山墓群
位於大佛村西北500米的陳家山,共198座,最早為清代早期墓群,有土冢,有石室。一號墓封土呈橢圓形,高2米,長4米,寬3米,碑高1.25米,寬1.2米,題記年代為“道光元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的墓葬有7座。大部分有墓碑和碑坊,雕刻圖案精美。
徐墳山墓群
位於海螺村(原晉鳳古樓村西550米)山坡上,為清代早期墓葬。題目記年代分別為一號墓“道光二十一年”,二號墓“乾隆五十四年”,三號墓“道光二十年”,四號墓“嘉慶十年”。
各類特色產品:晉鳳羊肉,現晉鳳社區街上有“晉鳳羊肉發源地”和“晉一家羊肉”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