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營中的較量

新世紀出版社圖書

《夏令營中的較量》,原名《夏令營史上的一場變革》,因《讀者》雜誌轉載其縮寫稿后更為現名。文章中的夏令營真實存在,1992年這次在內蒙古的中日少年草原探險夏令營由宋慶齡基金會主辦,全國少工委協辦。

但作者首次發表時,所述內容完全基於臆想,文中七十七名日本小學生的表現嚴重違背常識。該文有意識地美化日本青少年,貶低中國青少年,是一則造成嚴重影響遺毒數十年的著名謠言,使八十年代生人一度背負“垮掉的一代”之名。

內容簡介


2008版《夏令營中的較量》
2008版《夏令營中的較量》
這篇文章最早發表在1993年第2期《少年兒童研究》雜誌,題為《夏令營史上的一場變革》。
縮寫稿《我們的孩子是日本人的對手嗎?》發表於1993年7月號《黃金時代》雜誌。1993年11期《讀者》雜誌全文轉載,文章標題改為《夏令營中的較量》廣為傳播。
2008年,新世紀出版社編輯出版了“改革開放30年中國兒童文學金品30部”系列叢書,其中一本精選了孫雲曉的代表作品,書名亦為《夏令營中的較量》。

作品鑒賞


1993年,《夏令營中的較量》的發表如石破天驚,引起了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強烈震動。他們紛紛發表看法,採取對策,以極大的努力改變教育的失誤,通過這個雜誌,許多人們感到教育方式和方法的不足。在大討論和大爭論中,《夏令營中的較量》中的某些細節也得到更正,如孩子負重實為10千克,至少行進23—29千米路,鄉田實為日方隊長,並非議員等等。夏令營確有其事,並在教育部的調查中得到證實,但在文中事例截取過於片面。討論中,也有不少父母不以為然。有位獨生女的父親擔任某報副總編輯,發表長篇文章批判《夏令營中的較量》;還有一位70多歲的老教授,發表批判《夏令營中的較量》的詩歌,評價作者“抑揚文字沒心肝”,“武后焉能貶牡丹”。
孫雲曉在2010年表示,《夏令營的較量》這篇報告文學,可以說引發了一場中國教育的大變革。首先是大討論,直到現在為止這場討論或者爭論都沒有結束。這篇文章被印了很多次。這17年來最大的變化,應該是國家已經把素質教育作為國家的一個主體教育思想,在中小學校加強社會實踐教育,加強綜合能力的培養。具體到夏令營來說,許多學校、老師和父母都對夏令營有了新的理解,普遍地開展起這項活動。但是由於過度提高夏令營的重要性,而造成社會盲目跟風,比方說夏令營缺乏制度規範。現狀混亂,名不副實,價格昂貴,另外由於擔心意外傷害的發生,法律制度、保險制度以及安全行為訓練上都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所以中國青少年的夏令營活動還處在比較低的生活水平。甚至有持不同意見的網友指出,孫先生的夫人陳延女士恰好曾經是在旅遊集團任職,並且還當上了總經理的職務,因此質疑孫先生是否有炒作夏令營之疑。但另有不知名網友透露,神舟國旅集團成立於1999年12月,歷任10位總經理,陳女士2005年上任,2009年就已經退休。此系列事件也說明《夏令營中的較量》一文影響之廣泛,引起的爭論之激烈。
1994年1月8日,中國教育報與全國少工委在團中央舉行《夏令營中的較量》座談會,對《夏令營中的較量》的有關事實進行了深入調查,得出了“該文是真實的,討論是必要的”的結論。人民日報也展開了對《夏令營中的較量》討論的系列報道,發表了《黃金時代缺失了什麼》、《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等著名評述。
也有記者在採訪當事人後認為,在夏令營中,中日孩子只是互有長短,而如果按孫雲曉文章的方式,只片面地寫中國孩子強於日本孩子的表現,也完全可以得出“中國孩子打敗日本孩子”的結論。而中國孩子的閃光點,在《夏令營中的較量》文中並沒有體現。

作品爭議


《夏令營中的較量》作者以報告文學的名義發表了此文,但文中有許多地方不符合事實,而且文中作者以其想象中的事件的經過來說明中日孩子之間的差異,貶低了中國孩子的素質,80后因此飽受本不該背負的社會壓力,甚至被稱為“垮掉的一代”,而孫教授認為正是他才激發了80后:
1.軍人負重行軍標準是1/8體重,特種部隊標準是1/4體重,而文中的日本小孩負重1/2體重
2.文中說提地區根本沒有被提及的那個名字的草原。那裡唯一的草原,沒有文中所說提到的野生動物,那些野生動物不是該地區域能生存的!那裡唯一的草原,常年都沒有文中提及的氣候變化!最多是清晨會有小毛毛雨!
3.中國孩子沒有一直把包放進車裡,放進車裡是因為書包質量不好,書包帶斷裂,但後來中國孩子用繩子把書包重新捆綁背上。同時有網友表示“我參加過幾次山野百公里的活動,最好的一次是走了17個小時,而且沒有這麼多負重。我知道的最快的一個人是不到11個小時,還是空手走的。
4.古代騎兵部隊一日的奔襲不過百餘里、紅軍飛奪瀘定橋日夜兼程也就240里=120公里、現代美軍機械化推進一日也只有上百公里就被稱為奇迹。而文中的日本小孩兩天徒步100公里!
5.實際上的夏令營中中國孩子體現出,相互友愛(途中相互鼓勵、唱歌,中途吃飯時一起幫忙、分配食物)、互相幫助(男同學紛紛主動幫女孩背行李)、堅持到底等品德。而日本孩子暴露出相互之間漠不關心、從不相互幫助、吃飯時爭搶食物不顧他人的極其自私的特點)。

作者簡介


孫雲曉,男,1955年出生於山東青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總編輯。
1999年被國務院表彰為有突出貢獻的教育科學研究專家。1993年發表報告文學《夏令營中的較量》震撼全國,引發熱烈持久的教育大討論,推動了教育改革。他的一系列教育觀點影響重大,如“教育的秘訣是真愛”“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良好習慣是健康人生之基”“德育為何成了一壺燒不開的水”等。

事實比較


2008年中國汶川大地震,年輕的解放軍視死如歸拯救生命。
2011年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年輕的自衛隊卻百般拒絕接近爆炸的核反應堆
當被問及:“是否願參戰為國捐軀”,日本青年人的回答是:“要人家為它而死的國家,就讓它滅亡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