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定期或不定期連續出版的印刷讀物
雜誌(Magazine),有固定刊名,以期、卷、號或年、月為序,定期或不定期連續出版的印刷讀物。它根據一定的編輯方針,將眾多作者的作品彙集成冊出版,定期出版的,又稱期刊。
“雜誌”的形成來源於罷工、罷課或戰爭中的宣傳小冊子。這種類似於注重報紙的時效的手冊,兼顧了更加詳盡的評論,一種新的媒體也就因這樣特殊的原因而產生了。
最早出版的一本雜誌是於1665年1月在阿姆斯特丹由法國人薩羅出版的《學者雜誌》。我國最早的中醫雜誌——《吳醫匯講》,創刊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停刊於清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前後歷時10年,共刊出11卷,每卷均合訂為一本,是類似年刊性質的中醫雜誌。它的稿件是當時江南一帶的名醫所供給的,故名《吳醫匯講》。任何一種雜誌以自己的“ISSN"(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進行出版。
雜誌形成於罷工、罷課或戰爭中的宣傳小冊子,這種類似於報紙注重時效的手冊,兼顧了更加詳盡的評論。所以一種新的媒體隨著這樣特殊的原因就產生了。
最早出版的一本雜誌是於1665年1月在阿姆斯特丹由法國人薩羅(Denys de Sallo)出版的《學者雜誌》(Le Journal des Savants)。
1703年,倫敦出版了第一種介於報紙和雜誌之間的定期刊物,發行者是《魯賓遜漂流記》的作者丹尼·笛福。刊物名叫《評論》,篇幅為四小頁,共發行九年。
美國最早發行的雜誌是佛蘭克林的《美洲雜誌》和《將軍雜誌》,都是模仿英國雜誌的月刊,同在1741年1月出版。
多本雜誌
馬克思在《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出版啟事中指出,與報紙相比,雜誌的優點是“它能夠更廣泛地研究各種事件,只談最主要的問題。雜誌可以詳細地科學地研究作為整個政治運動的基礎的經濟關係”。
由VIVA無線新媒體製作的《2013年度中國數字雜誌閱讀報告》2月25日在京公布。《報告》指出,通過以手機為主的無線智能終端閱讀雜誌的中國用戶已經超過1.5億人,隨著網路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直接在線閱讀而不是下載閱讀,娛樂、時尚、新聞、數碼是用戶首選的閱讀內容,用戶在手機上看雜誌越來越投入,閱讀每本雜誌的平均時間從2012年的63秒增長到230秒。
雜誌發展到當前早已融入到現代人的生活中,而人們也不只限於通過報刊亭等實體店去購買。在噹噹網、淘寶網、雜誌鋪等網站上,就可以訂購一期或者是一年的雜誌,省去了中間購買的不必要環節。雜誌按時郵寄到訂閱者手裡,省時省力,而且還有很多額外優惠,這些優勢決定了雜誌訂閱走向電商是一種趨勢。
早期電子雜誌(Ezine或Zine)是一個統稱。最早出當前1993年的美國,泛指各類利用電子郵件的強大通訊功能,定期向訂閱者提供信息內容的網上新媒體,一般免費訂閱,其中最常見的是所謂的“郵件列表”(mailinglist),與營銷郵件相比,具有具更明確的周期性,更強的針對性、服務性。所謂電子雜誌並非這類通過網站專題鏈接形式的web期刊。而是以Flash、視頻、音頻和文字組成的新興電子雜誌,最大的特點就是多媒體和互動性。
電子雜誌代表作品:
《OUT電子雜誌》
《InnerLight心探索》
按內容分:可將雜誌分為綜合性期刊與專業性期刊兩大類。
按學科分,可將雜誌分為社科期刊、科技期刊、普及期刊等三大類。而社科期刊中,又可分成新聞類、文藝類、理論類、評論類等。科技期刊可分成理科類、工科類、天地生化類等。而普及期刊可分成知識類、娛樂類、科普類等。對於新聞類、理科類等又可一步步地分下去。
按時間分,可將雜誌分為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雙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
雜誌頁面
按文種分,可將雜誌分為中文雜誌、英文雜誌、日文雜誌、俄文雜誌等,以及滿、蒙、藏、維吾爾等我國少數民族文字雜誌。
按開本分,可分為大16開、16開、大32開、小32開等。
按發行範圍分,可分為內部發行、國內公開發行、國內外公開發行等。
按發行方式分,可分為郵發雜誌和非郵發雜誌。
按雜誌的性質分,則可分為學術性期刊、技術性期刊、普及性期刊、教育性期刊、情報性期刊、啟蒙性期刊、娛樂性期刊等等。
按表現形式來分,有以文字為主的文字雜誌和以圖片為主的圖畫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