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李靜宜的結果 展開
- 冀魯豫老八路
- 山東工商學院講師
- 《莽原》雜誌社主編
- 呂梁學院歷史文化系教師
李靜宜
冀魯豫老八路
李靜宜,八路軍戰士,1909年出生在盧氏縣欒川區欒川街。
其祖居洛陽,清光緒三年大旱時,曾祖母攜子5人逃荒到盧氏。祖父李錦仁初從教,後行醫。父李永祺,生於盧氏縣欒川區欒川街,自幼讀書習醫,18歲即執掌藥鋪。由於精於經營,克勤克儉,田產日增而成為中農家庭。母親姓徐,賢淑剛強,理家有方,是一位深明大義、有愛國心的堅強女性。常教誨李靜宜弟兄,要努力讀書,立志上進,長大成名,為國為民當清官、做明將,不要留罵名。母訓對李靜宜一生的成長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李靜宜幼讀私塾。他聰穎有志,勤奮好學,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學識基礎。17歲時,父親令其輟學習醫。但他一心從武,不安醫道,除幫助父親料理藥鋪外,就擠時間自修讀寫,充實自己。
1928年,盧氏縣遭受匪劫,李靜宜的父親被殺,藥鋪被焚。地方惡霸乘機滋事欺壓。時年19歲的李靜宜下決心離家出走,立志20年不回家,非出人頭地不可,遂到臨汝縣樊鍾秀部當兵。由於他一心上進,勤于軍務,頗得上司器重,一年多后,就由連部文書升任排長、連長、營長,21歲晉陞為副團長。
1930年,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中原混戰。李靜宜奉命率全團開赴豫東鄢陵一線布防。在一次出擊蔣軍夏斗寅部時左臂負傷,被送到鄢陵縣城醫治。后因馮、閻被蔣介石擊敗,李靜宜與馮部失去聯繫。養傷期間,李靜宜結識了中共地下黨員張之朴,受到革命教育,遂把之朴引為知己。傷愈即到時任二十路軍少將參議的張之朴公館暫住。張之朴以黨的同情分子將李靜宜介紹給中共河南省委劉子久、王志傑等領導,使之進一步接觸了共產黨和馬列主義。
1931年初,經張之朴介紹,李靜宜到國民黨二十路軍任少校參謀。1933年春,經張之朴和河南省政府豫西籍的省府委員常志箴推舉,李靜宜任河南清鄉督辦公署視察員,后又被介紹到博愛縣任二區區長。博愛縣吸食毒品者甚多,民眾深受其害,怨聲載道。李靜宜此時接受了進步思想,決心為民眾剷除禍患。他不畏權勢,敢作敢為,槍斃了五六個禍害百姓、匪毒一體的惡霸,查究懲處了一些沒人敢惹的販毒主犯,百姓呼之為“包公再世”。后又受任博愛、沁陽、修武三縣剿匪指揮官。剿匪、清毒直接觸動了當地土豪劣紳和軍統特務、河南諜報處處長劉藝舟的利益,他們以李靜宜為共產黨的名義,出動了一個保安團,乘夜包圍了區署,要捉拿李靜宜。李靜宜率部頑強抵抗,激戰一晝夜。后經縣長、專員調停,劉藝舟等人才撤兵。李靜宜最後不得不卸任離去。
1934年8月,李靜宜經人介紹到南京內地新聞周報社任副社長。不久,發生了晨光報社記者刺殺汪精衛事件(未遂)。反動派后查到兩報社關係密切,且有進步傾向,遂勒令停刊。1935年2月,李靜宜回到洛陽另謀生路。同年3月,國民黨當局以“政治嫌疑”及“刺汪案嫌疑”為借口逮捕了李靜宜。1935年8月,經母親託人保釋,李靜宜結束了冤獄生活。出獄后,由開封回到洛陽。不久,中共河南地下組織派張克儉、張仲魯與李靜宜聯繫,要他辦秘密交通站,掩護從延安經洛陽到山西、河北等地工作的同志。李靜宜欣然受託,在洛陽開了一個鹹菜店作掩護,保護和轉送了不少黨內同志到新區工作,兩年多時間從沒出過差錯。期間,張克儉等常對李靜宜進行革命教育,使其思想有了新的飛躍。李靜宜寫了自傳,向張克儉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請他轉送上級黨組織。此時,洛陽警備司令部發現李靜宜行蹤可疑,發令通緝。他依然按照豫西特委指示忘我工作,沒有絲毫退縮,為黨做了不少工作。
七七事變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了發展豫西的抗日力量,中共豫西特委經過努力,團結國民黨內部主張積極抗戰的進步力量,組織了豫西抗日義勇軍,石孝先任總指揮,中共黨員張之朴任副總指揮,李靜宜被任命為副總指揮兼第四縱隊司令。他以伊川為基地,利用多方關係,招兵買馬,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就使義勇軍發展到3000多人。期間,李靜宜在工作上曾得到董必武、彭雪楓等人給予的大力指導與資助。抗日義勇軍在洛陽、伊川、臨汝等地聲勢日盛,得到愛國人士及民眾的熱情支持。國民黨反動派對此充滿敵視,於1938年3月密令將總指揮石孝先扣押,強行解散了豫西抗日義勇軍。李靜宜欲乘機舉行暴動,組成人民的抗日武裝。他請示省軍委和豫西特委梁化之、王志傑,梁等認為時機不當,不宜暴動。李靜宜就根據黨組織的指示,疏散安置好部下,回洛陽隱蔽。
不久,日軍向華中進犯,危及河南,開封、洛陽等大城市不斷遭受日機狂轟濫炸。為了河南抗日根據地的建立,中共河南省委通過上層統戰工作,與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兼河南省政府主席程潛及洛陽專員李杏村商定:豫西一旦淪陷,可以登封為中心開展游擊戰爭,與日軍作戰。經中共黨組織推薦,委託剛從德國柏林大學畢業回國的進步青年劉瀟然為登封縣長。劉於4月到任不久,豫西特委王志傑就把李靜宜介紹給劉,擔任登封縣第一區區長。第一區地處城關,政治、經濟、軍事地位都十分重要。靜宜到任后,公開約法三章:廉潔奉公,秉公辦事;訴訟案件,隨到隨辦;不受禮物,不會紳士。他全力協助縣長劉瀟然整頓地方財政,敦促地主豪紳還清了拖欠的糧款;撤換了地方政權中的腐敗反動分子,換上了進步清廉人士;清查民間槍支,統一登記,以組織抗日武裝,發動群眾抗日。他廣泛爭取地方實力派,團結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力量,對土豪劣紳等反動勢力進行堅決鬥爭。不長時間,使登封的抗日救亡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區、保到聯保,層層建起了抗日武裝,全縣共發展武裝1萬餘人。
中共豫西特委副書記兼登封縣委書記王志傑,與李靜宜經常交談,進一步了解其政治經歷和政治態度。李靜宜表示完全擁護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和抗日統一戰線政策,再一次迫切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6月,由王志傑介紹,經中共豫西特委批准,李靜宜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7日,登封縣抗日武裝1萬餘人,在縣城西嶺召開紀念全國抗戰1周年及登封抗日自衛團成立大會。縣長劉瀟然兼自衛團司令,李靜宜兼副司令。他們對自衛團進行了檢閱,並發表了慷慨激昂的講演。會後,1萬多人的抗日武裝高唱抗戰歌曲,高呼抗日口號,在全城進行武裝遊行,顯示了不可抗拒的人民力量。國民黨反動派又怕又恨,說登封紅了半邊天,以莫須有的罪名撤了劉瀟然縣長和李靜宜區長的職務。但李靜宜手中有武裝,新任縣長也查不到李靜宜的所謂罪行證據,只得仍讓其繼續擔任縣自衛團副司令職務。
1938年6月6日,河南省會開封淪陷,日軍侵佔了河南半壁河山,並從晉南、豫北一帶調重兵威脅洛陽。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兼河南省政府主席程潛委任范龍章為河南自衛軍第四路軍司令。范與李靜宜系故交,遂邀李靜宜到該軍任職。經中共豫西特委同意,李靜宜到第四路軍任副司令兼第一大隊大隊長。為解決軍費困難,經老母慨允,賣掉家中40畝好地,以資軍用。
1939年4月,第四路軍奉命從鄭州開赴豫東敵後抗日,后又開進魯西南東明地區。李靜宜與中共河南黨組織失去聯繫。這裡接近八路軍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在范龍章與八路軍冀魯豫支隊司令員楊得志的一次會面中,李靜宜接觸了楊得志。后楊派昌炳桂大隊長與李靜宜經常聯繫,並送一些文件給李靜宜看。期間,李靜宜曾向楊得志請求將部隊帶到八路軍來。楊指出:要照顧統一戰線,團結友軍,爭取范龍章抗日,暫不要動。
后第四路軍由東明北渡黃河開進濮陽、內黃一帶時,李靜宜率一大隊駐井店鎮。一天,哨兵捉獲一行蹤可疑者送交李靜宜。經巧妙誘詢,對方明言他是滄州專員李國鈞,在洛陽密受蔣介石指派去濮陽。李靜宜料定其定有重大反動機密,遂作出果斷處置,穩住對方留宿。第二天“護送”途中,從他身上查獲了所帶密件,系蔣介石給濮陽專員丁樹本、已降日的國民黨軍長石友三、國民黨軍將領高樹勛的親筆信,要他們聯合對付共產黨、八路軍。李靜宜立即將該文件送交楊得志司令員,為八路軍提供了重要情報,有力地粉碎了蔣介石的陰謀。
在鬥爭形勢日趨尖銳的情況下,楊得志司令員要李靜宜盡量做好爭取范龍章的工作,並派昌炳桂大隊靠近李部活動,予以策應。但范龍章一反常態,決心降日。李靜宜不顧個人安危,單人獨騎夜見范龍章,申明大義,勸其與八路軍合作,走抗日救國道路。而范公然表示寧與日軍妥協,不與八路軍合作,並下令各大隊連夜向日軍駐地長垣附近的指定地點集結。在行軍途中,李靜宜毅然率本大隊與范部分道揚鑣,將部隊帶到滑縣馬姬林村,於1940年4月1日舉行起義,回到共產黨、八路軍懷抱。
1940年4月,李靜宜所率起義部隊改編為冀魯豫支隊新四路軍,他任司令員。在支隊領導下,投入敵後抗日。是年5月,由楊得志、魯紹武介紹,李靜宜重新入黨。之後李靜宜在豫北濮陽、滑縣、內黃、清豐等地5年多的抗日鬥爭中,歷任新四路軍司令員,二、六、九、四等分區副司令員、司令員。在分區黨委和軍區的領導下,他率領部隊英勇抗日,做出了突出貢獻。
1940年5月5日,日軍向冀魯豫邊區發動大掃蕩。未及很好休整的新四路軍奉命堅守在濮陽北一個狹小地帶,形勢十分嚴峻。一些不堅定分子恐慌動搖,尤其以副大隊長趙歧山為首的一夥,秘密串通,企圖殺害李靜宜、袁植及八路軍派來的政工人員等,把部隊拉去投靠范龍章。就在他們將要行動的當晚,被連指導員發現並報告了李靜宜。經過進一步了解,李靜宜當機立斷,召開全體官兵會議,當場點出陰謀叛變者並捆綁起來,宣布他們的叛變罪行,將7個主謀者執行槍決,其餘經教育后釋放。在緊急關頭,教育挽救了多數,保住了新四路軍。
1941年2月,李靜宜調二分區(6月改為六分區),先後任副司令員、司令員。新四路軍為分區主力部隊。該分區地處京漢鐵路東側,轄濮陽、滑縣、長垣、內黃等地,日偽很多據點交錯其中。濮、滑以北有一東西長50餘公里、南北寬20餘公里的沙丘棗林地帶,是開展游擊戰爭的有利地區。但那裡地瘠民貧,給部隊活動帶來極大困難。李靜宜帶領部隊以此為家,背靠沙區,面向濮、滑平原,與日偽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殊死鬥爭。他靈活運用毛澤東的持久戰、游擊戰戰略戰術,或化整為零深入敵後側擊騷擾,或集中力量殲滅小股敵偽,或聲東擊西破除敵偽據點,或誘敵出巢伏擊殲滅,積極主動地打擊敵人。同時發動群眾,組織民兵,破壞敵人交通線,襲擊敵偽據點,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開展全民性的抗日鬥爭。1941年4月12日,日偽5萬餘人,對二分區實行鐵壁合圍、分割清剿,佔領了大部分村莊,進行慘無人道的屠殺,妄圖一舉消滅這裡的抗日武裝。共燒村莊142個,燒房5萬餘間,死難民眾4000餘人。陽谷村70餘戶人家,就被日軍殺害30戶。在反掃蕩中,李靜宜指揮分區部隊和民兵,與敵人打麻雀戰,在沙區人民配合下,周旋了7天7夜,給敵人以很大打擊,減少了人民損失。鑒於敵我力量過於懸殊,為了保存有生力量,李靜宜帶領新四路軍一夜拉出50多公里,跳出了敵包圍圈,到范縣、南樂一帶休整。不久,又打回沙區地帶。為了激勵與安慰部隊及群眾的抗日熱情,分區在內黃縣的白條河建立了“四·一二”陣亡將士及殉難同胞公墓,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政委崔田民等題了詞,李靜宜親筆題寫了“繼承先烈犧牲精神,堅持沙區鬥爭,誓驅日寇出境,與死難同胞復仇雪恥,為爭取民族解放而鬥爭”的條幅刻石立碑,緬懷先烈,留教後人。
李靜宜一貫從嚴治軍。他對部隊經常進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教育。1941年秋,一戰士借故勒索了群眾150元錢,被害人到部隊揭發併當場指認,錢搜出后歸還了原主。次日,李靜宜召開部隊和附近各村群眾大會,重申軍紀,對該戰士予以嚴懲,部隊和群眾都非常欽佩李靜宜軍紀嚴明。所以,新四路軍不管到了哪裡,群眾生活再苦,也要拿出糧物支援部隊,到處是軍民一家、團結抗日的動人情景。沙區人民到處流傳著“新四路,人員少,打仗堅決紀律好”的歌謠,稱讚這支人民軍隊。
李靜宜善於運用毛主席的爭取多數、打擊少數、利用矛盾、各個擊破的策略,孤立敵人,壯大自己。他每到一處都召開上層人士座談會,爭取團結他們一道抗日。對國民黨軍隊,他以交朋友、拉關係等形式,和那些有愛國思想的軍官達成君子協定,互通情報,互相照應。就是在日偽據點中,也以打入或拉出去的策略,建立耳目,在複雜的鬥爭中,從多方獲得準確情報。1943年1月,日寇向冀魯豫邊區掃蕩,李靜宜在反掃蕩的同時,通過多方努力,爭取了延津等地的會道門首領賈子和、楊貫一等帶3000多人脫離日偽,投身到愛國抗日戰線上來。1943年5月,國民黨李仙洲部向冀魯豫根據地進攻。其中國民黨將領杜淑率領雜牌軍9個旅,配合日軍向滑縣中心地帶進襲。李靜宜率新四路軍和二十一團2000餘人,抗擊敵人。此時敵情嚴重,而李靜宜又腳部受傷,路不能走,馬不能騎,部隊和黨政幹部有些恐慌。李靜宜堅持不下戰場,讓人抬著指揮戰鬥。在軍事打擊的同時,他利用過去在四路軍和杜淑部一些旅長的朋友關係,多做統戰工作,最後瓦解、消滅杜淑6個旅6000多人,取得了很大勝利,起到了單憑槍杆子所起不到的獨特作用。
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破壞《雙十協定》,大肆向解放區進攻。共產黨堅持“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的方針,以自衛戰爭迫使國民黨停戰,並在北京成立由國、共、美三方參加的“軍事調處執行部”。1946年1月,軍事調處執行部新鄉第十執行小組成立,負責豫北、華東軍事衝突的調處。中共代表團由首席代表黃鎮,代表李靜宜、靳鍾等組成。李靜宜除參加談判外,還擔負著與國民黨軍隊聯絡、搜集情報及保障黃鎮安全等任務。在代表團幾個月的工作中,李靜宜以其政治上的機敏和廣泛的社交活動,向國民黨將領做了大量工作,爭取他們不打內戰。在談判桌上,他有理有據,義正辭嚴地揭露了國民黨破壞停戰協定、毫無停戰誠意的陰謀。在對方施以種種刁難和恐嚇面前,他立場堅定,大義凜然,據理批駁國民黨方面的謊言,震懾了敵人,爭得了主動,成為黃鎮的得力助手。在黃鎮的領導和全體代表團成員的努力下,迫使蔣方七易代表,仍未能挽救他們的被動局面。
1946年6月,蔣介石大舉向中原解放區進攻,挑起了全面內戰,談判被迫中斷。7月,國民黨非法扣留了黃鎮,李靜宜奉命出面營救。一個多月奔走於新鄉、北京10多次,不避風險據理力爭,多方交涉周旋,終於使黃鎮安全獲釋。不久,李靜宜回到冀魯豫四分區,在豫北率部頑強抗擊國民黨軍隊的進攻,做出了突出貢獻。
1947年夏,繼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后,中央軍委決定將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秦基偉、黃鎮統率的第九縱隊、第八縱隊第二十二旅和孔從周、汪鋒統率的三十八軍,聯合組成一個8萬餘人的強大兵團,由陳賡任司令員兼前委書記,謝富治任政委兼副書記,於1947年8月挺進豫西。8月22日,以第四縱隊為左路,從邵源以南的大教至官陽間渡河;以第三十八軍和第二十二旅為右路,從三門峽茅津渡以東渡河。23日,李靜宜所在的第九縱隊分別從官陽、李河溝、西富等渡口渡過黃河。同時,太岳區黨委副書記裴孟飛和太岳軍區副司令員孫定國,率領地方幹部數千人和支前民工2萬餘人亦隨軍南下。由於戰前做了充分準備,兩個集團都只用了半小時的時間就突破了黃河天險,腰斬隴海鐵路,在豫西廣大地區開闢戰場。
9月初,李靜宜被任命為第九縱隊副參謀長。10月初,兵團和九縱領導根據李靜宜在豫西人熟地熟、關係多,有聲望,且能獨當一面的有利條件,又任命其為三分區司令員,令其在盧氏的欒川地區創立豫陝鄂三分區。他與二十五旅政委冷裕光,率旅部和七五三團及部分地方幹部1000餘人,於1947年10月3日從伊陽(今汝陽)小店出發,轉戰伊陽、伊川、嵩縣等地,於1947年10月16日攻克盧氏縣欒川鎮。由於豫西大片地方和盧氏縣城已被解放,故大軍進駐后,國民黨軍隊及地方保安團隊紛紛逃往深山,廣大群眾喜笑顏開,歡迎解放軍的到來。
部隊佔領盧氏縣欒川鎮后,分區司令部駐欒川西街耕莘小學(千佛寺)。1947年10月21日在欒川組建了中共欒川縣委、欒川縣民主政府。此時,豫陝鄂三地委書記為史向生,專員鞏丕基,分區司令員李靜宜,下轄欒川、嵩縣、宜(陽)南、洛(寧)南、伊川、伊陽(今汝陽)等縣。伏牛山區的工作局面迅速打開,為陳謝兵團開闢了後方。
在創建欒川縣的鬥爭中,李靜宜十分重視吸收知識青年參加革命,壯大革命隊伍。他經常親自給地方幹部作形勢報告,進行革命前途教育。同時建立了豫西軍政幹部學校,他兼任校長。為開闢新區,他具體幫助建立了欒川縣大隊及各區區干隊,使縣、區武裝不斷發展壯大。他從實際出發,抵制不同程度存在的“點火抄家”、“亂打亂殺”的“左”的政策,積極向縣委和上級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建議。在國民黨軍隊進攻欒川時,他率部墊后掩護,最後撤離,爾後又率隊打回欒川。他率領分區部隊在欒川積極開展剿匪鬥爭,立下了汗馬功勞。1947年秋冬,盧欒的匪患十分嚴重。尤其在1947年冬,借胡宗南部進攻盧欒、駐盧欒解放軍部隊與黨政人員轉移之機,匪霸們捲土重來,瘋狂報復。他們倒算翻身果實,屠殺翻身農民,反動氣焰十分囂張。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分區部隊的剿匪鬥爭仍然頑強堅持。1948年1月2日,李靜宜率先頭部隊遠距離奔襲欒川鎮,拂曉活捉匪首分隊長尤永裕、尤永鑫以下30餘人,繳槍20餘支。1948年2月6日,三十八軍十七師回師盧欒一帶,清剿土匪。李靜宜率分區部隊積極協同作戰。他們從叫河、三川出發,兵分數路,深入大小山溝,大力剿匪,直掃至明白川一帶,俘匪300餘人。除給各股土匪重創外,還摧垮了盧欒的聯庄隊、紅槍會組織,狠狠打擊了匪霸反攻倒算的反動氣焰。2月中旬,縣黨政軍民700多人在潭頭歡度春節。匪首胡軍屏、任宗魯等,糾匪800餘眾,進入潭頭寨。得悉敵情后,2月26日晚,李靜宜率分區部隊兩個營和縣大隊等武裝奔襲潭頭,擊潰土匪。此戰後眾匪再不敢冒犯潭頭。
解放軍主力部隊因征戰而離開盧欒后,地方武裝尚無力給土匪以致命打擊。因此,三分區盧欒以南地區與土匪基本處於相持狀態。盧欒以北地區和大清溝,自胡宗南部犯盧欒后,基本被國民黨軍所控制。尤其是盧氏縣香子坪一帶的抱犢寨頑匪,更是肆無忌憚,瘋狂襲擊解放軍。因此,攻打抱犢寨土匪,成為盧欒剿匪的首要任務。
盧欒土匪盤踞的抱犢寨系一自然天險,位於盧氏縣香子坪的抱犢山頂。寨內為西南高、東北低、周圍高、中間低的一小盆地,有柴有水。寨外四周懸崖絕壁,高數十丈,只有東、西門狹路可通,都築有碉堡、掩體工事,被稱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關。由於抱犢寨的險要,自古以來,不是綠林好漢上山抗拒官兵,就是刀客強行佔山為王,再就是盧氏縣等地的頭面人物為躲避戰亂,逃上山頂,在山上打寨牆,設寨門。經歷朝歷代的苦心經營,終於建成了這座遠近聞名的“抱犢寨”。1948年夏季,豫西軍區決定全力解放抱犢寨,為全面剿匪掃清道路。此時,抱犢寨上的土匪系匪首謝潤玉聚眾500餘人,共有迫擊炮2門,重機槍2挺,輕機槍7挺,長短槍300餘支,手榴彈3000餘枚,炸藥800餘公斤。土匪憑藉地形險要、武器精良,盤踞山寨,對盧欒一帶的工作造成很大威脅,是剿匪攻堅的硬釘子。
為了消滅這股頑匪,豫西軍區副司令員文建武親臨指揮,三分區司令員李靜宜前線指揮,五分區司令員黎錫福、七分區副司令員殷義盛等為攻寨指揮部成員,協同作戰。
1948年8月21日,二十旅六十四團突然奔襲包圍抱犢寨。22日,各參戰部隊到達指定位置。8月29日上午8時,部隊發起進攻。由於山寨險要,加之天突降暴雨,戰士們的衣服和彈藥被打濕,攻寨部隊傷亡較大。指揮部當機立斷,命令撤出戰鬥。李靜宜根據盧欒的實際和群眾建議,提出了長期圍困、誘敵出寨、在運動中圍殲敵人的作戰方案。軍區副司令員文建武召集圍寨指揮部成員討論通過了這一方案。據此,部隊立即調整兵力部署,把西門方向的力量收縮,並組織力量夜間佯攻,使敵處於臨戰狀態,摸不清攻擊虛實。
在一個月的圍困中,土匪在解放軍軍事力量打擊和群眾力量政治瓦解的攻勢下,陷入士氣渙散、彈盡糧絕的困境。雖多次向胡宗南告急,但援兵被阻,只能派飛機空投。空投的物資大部分落於寨外,為解放軍所獲。土匪在求援無望、困守難保的情況下,遂於1948年9月22日午夜倉皇棄寨出逃。23日拂曉,解放軍在張布政溝包圍逃敵。經幾個小時的戰鬥,除匪首謝潤玉帶著10多個親信逃跑外,其餘500餘匪眾全部被消滅。
拿下抱犢寨,威震敵膽。李靜宜乘勢組織群眾開展政治攻勢,很快掀起群眾動員、家屬爭取、親友相幫、同僚規勸的政治攻勢。在形勢所迫和政策感召下,經過軍政努力,多方工作,外逃回來投降者達1244人,自首的區鎮保甲人員183人、匪眾1287人,交出迫擊炮1門、機槍1挺、長短槍250餘支、子彈2000餘發。從此,盧欒的剿匪鬥爭變被動為主動。
1948年11月,李靜宜由豫西三分區司令員調任中原軍區運輸司令部副司令員,負責中原解放軍在淮海戰場上的糧秣彈藥供應。他團結同志,合理組織運輸力量,圓滿完成了後勤供應任務。1949年2月,淮海戰役結束,中原野戰軍改為第二野戰軍,李靜宜調任二野後勤司令部副參謀長兼兵站部部長,擔負大軍南下渡江作戰的物資供應。1949年4月,二野渡過長江,解放南京。在接管城市工作中,李靜宜兼任南京軍管會副秘書長。不久,二野作進軍西南的準備。李靜宜於同年8月到上海兼任二野駐滬辦事處主任。11月,又調任二野司令部軍政處第二處長。在進軍西南途中,又兼任二野司令部直屬隊第二梯隊司令員,負責將野戰軍司令部直屬機關人員帶往重慶。1950年1月完成任務抵渝。2月,調任野戰軍司令部軍政處處長兼作戰處處長、辦公廳主任。5月,任西南軍區軍政處處長。6月,修建成渝鐵路,軍區直屬部隊組成軍工築路第一總隊,李靜宜兼任總隊司令員。11月,西南軍區組建運輸司令部,李靜宜兼任司令員,將西南調出的抗美援朝部隊,經長江和川峽公路,轉運至華北和東北。1951年3月,李靜宜調任重慶警備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創建了重慶警備機構。1952年6月,又調任西南軍區公安部隊參謀長。
李靜宜19歲投奔軍伍,經過艱難的探索,終於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引下,從一個有報國濟世之志和愛國熱情的舊軍官成長為一名共產黨員和解放軍高級將領。在中國共產黨的哺育和領導下,李靜宜橫刀勒馬,馳騁疆場,經受了種種艱苦磨鍊和生死考驗,成長為一位無私無畏、幹練果斷、有膽有識、智勇兼備的軍事指揮員。他為人光明磊落,豁達大度,慷慨好義,長於社交。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他始終顧全大局,勇挑重擔,為新中國的解放做出了貢獻。1955年11月,李靜宜不幸在成都辭世,終年4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