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大芬村的結果 展開
- 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道轄村
- 河南省滑縣四間房鄉大芬村
大芬村
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道轄村
大徠芬村位於深圳布吉的大芬村,是並不起眼的客家人聚居村落。然而一走進這座佔地僅0.4平方公里的小村落,就深深感受到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氛圍。在這裡,不但可以見到國際上著名油畫家的作品,而且可以了解國際油畫市場的走勢。因為這裡不但云集了全國各地2000多名畫家和畫師,而且200多家畫廊複製的油畫作品都是市場最流行的名畫。據統計,大芬村每年生產和銷售的油畫達到了100多萬張,年出口創匯3000多萬元,被國內外的藝術同行譽為“中國油畫第一村”。
大芬村是中國最大的商品油畫生產和交易基地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油畫交易集散地。油畫村的形成和油畫產業的發展也為深圳聚集了一批美術專業人才。
大芬村
大芬村佔地面積0.4平方公里,該村村民有300多人,外來流動人口1萬多人。改革開放以前,村民只依靠種田為生,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20世紀80年代,一位名叫黃江的香港畫商來深圳、廣州等地開辦商品畫加工產業。
198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來到大芬村,被這裡民風的純樸、幹部的熱情所吸引,便帶領十幾位畫工來到大芬村,租用了一間民房,開始了國內少有的油畫加工、收購、出口的產業。
大芬村[深圳布吉大芬村]
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之道。”一位對大芬現象頗有研究的學者這樣評價。
媒體關注大芬油畫村
改變是從1989年一個名叫黃江的香港畫商到來開始的。黃江說,當初主要看中的是大芬村房租價格便宜,交通十分便利,便找了幾名畫工,租用一間民房,開始幹起來。黃江的這一無意之舉其實已經邁開了國內少有的油畫加工、收購、出口產業的第一步。一時間,“油畫在大芬村可以賺錢”的消息不脛而走。四面八方的繪畫人員,包括繪畫愛好者、美術學院畢業生,甚至小有名氣的畫家紛至沓來,在大芬村租房創業,聚起了人氣。
這個由黃江和其弟子所形成的大芬油畫生產、採購和集中外銷的一條龍體系,就成了大芬油畫村的雛形。“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末的大芬村其實是‘牆內開花牆外香’,一方面是源源不斷把油畫經香港銷往海外,一方面在深圳市甚至布吉鎮,根本沒多少人知道大芬油畫村。”一位早年來大芬開油畫店的老闆告訴記者,“一直到90年代末情況才有了改變。”而使這種情況得到改變的,正是政府力量的介入。
大芬村油畫大賽
大芬村如今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而文化產業的發展帶給村民的也不只是財富。畫商畫師來的多了,店鋪開得多了,村民房屋的租金也水漲船高,村民的腰包也就鼓了。一位村民指著一家畫室告訴記者,這間屋子原本是自己家的一樓,中央電視台農村經濟欄目專程派記者來大芬村採訪,拍攝製作了大量大芬村村民通過油畫產業發家致富的專題片,播出后又引來了不少希望加入大芬村油畫產業的電話。但大芬村得到的還遠不止這些。一位村裡的老人告訴記者,以前村民們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只會種地,大芬村的規模在一年年擴大,名聲也一年年提高,而政府的目光已經投向了更遠的地方。
大芬村畫家、畫師、畫工有上萬人,畫廊工作室上千家,曾經繁榮一時。但是因為地方小,房租猛漲,特別是店面,轉讓費用非常高。加上金融風暴帶來的壓力,政府的廉租房入住條件苛刻,導致大芬村80%畫工處於貧困線上,而政府補貼的政策大批貸款被分到大公司,進一步加大了壟斷,導致中小畫廊畫工破產,大芬村名義上為畫工蓋的廉租房90%空著,成為名副其實的面子工程。很多畫家(畫工),忍受不了房租長期帶來的壓力,不得不選擇更偏僻房租更便宜的地方作為棲息地,比如大芬村周圍的大望村、南嶺村等。有的乾脆選擇另謀出路。
1、畫商自發雲集,油畫直面對接市場,臨摹出口起家;
2、政府有力疏導,產業雛形構成;
3、村民靠租金獲得高品質生活;
4、在未來將依靠原創與臨摹、出口和內銷“兩條腿”走路。
大芬村古牆
2、從臨摹複製起步,逐步加大原創力度。大芬村是以油畫複製品藝術生產起家,油畫複製藝術是大芬美術產業的重要支點,龍崗區和布吉街道注意扶持原創油畫,引導企業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的藝術產品。
3、以批發為主,零售為輔。大芬油畫村的成交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承接油畫、畫框生產訂單,批發交易;二是油畫、畫框的日常零售。但是前者佔到了大芬交易量的80%以上。
4、以出口為主,內銷為輔。大芬油畫村80%的油畫產品出口,大芬油畫的市場遍及全球,其國外市場以歐洲、北美、中東、非洲、澳大利亞為主。內銷在大芬油畫銷售比例中呈現出加大的趨勢。
5、以油畫為主,國畫書法及其他工藝品為輔。大芬油畫村除了油畫之外,還包含有其他藝術門類的經營,如國畫、書法、雕塑、刺繡、漆畫、景泰藍等等。在總體的776家門店中,從事油畫經營的有583家,從事國畫、書法創作和銷售的有53家,從事畫框、顏料等相關配套產品經營的有73家,從事工藝、雕刻、刺繡、裝飾、噴繪及書畫培訓的共有67家。
6、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並重、齊頭髮展。大芬油畫村的發展,給全國文化產業樹立了一個典範,從政府的角度講,其社會效益遠遠大於經濟效益:一是在文化產業的推動、管理和市場運作方面。二是帶動了周邊相關產業,特別是服務業的發展。三是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四是美化了村容村貌,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質。五是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大芬油畫產業經營單位及美術工作者經常積極參加賑災、助殘義賣、捐贈等活動。
7、以村內生產為主,以外地收購為輔。大芬油畫村的油畫生產主要依託大芬本地30多家企業,500多家畫廊、工作室和大芬及其周圍的逾萬名畫師、畫工。大芬每月的油畫生產能力在1萬張以上。除了銷售本地生產的油畫,大芬部分企業也從周邊的廈門、莆田等商業油畫基地購畫銷售。
8、以畫工為主,畫家為輔。大芬油畫村的產業隊伍由畫家、畫師和畫工組成,據統計,僅居住在大芬的畫師畫工就達5000多人,加上周邊布吉新三村、木棉灣、南嶺等地的畫師畫工,保守估計也有10000人以上,而在大芬管理辦登記在案的原創畫家僅120多人。
9、管理以街道為主,市區為輔。對於大芬油畫村的管理,龍崗區政府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由布吉街道辦負責大芬油畫村的具體管理工作。主要負責市場規範、產業推廣、項目策劃、人才引進及文博會的組織籌備工作。
10、以深圳為主,外地拓展為輔。布吉在引導大芬油畫村發展的過程中,把為大芬企業拓展國內外市場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做好“請進來”的功課,進行全方位的立體宣傳,吸引世界各地的客戶。“走出去”向外拓展,一方面參加廣交會、廈門國際油畫交易會及各地的文博會、家居裝飾類展會;一方面,組織企業到中東、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考察、參展和舉辦原創畫展。大芬油畫村的企業還在北京、上海、南寧等地開設了分銷機構。
銷售額在逐年增長。大芬油畫的崛起,使大芬這個沒有工業企業的小村,2005年1~12月,大芬油畫村的交易額已超過2億元人民幣,其中90%銷往歐美及中東。
油畫村的形成使村民走上了方便快捷的致富之路。畫商畫師來的多了,店鋪開得多了,村民房屋的租金也水漲船高,村民收入逐年大幅增加。中央電視台農村經濟欄目曾專程派記者來大芬村採訪,拍攝製作了反映大芬村村民通過油畫產業發家致富的專題片,在中央電視台“致富經”欄目播出后,引起了較大反響,全國各地有不少觀眾打來電話,希望加入大芬村油畫產業的行列。
油畫產業的發展為村民及外來人員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在以大芬村為中心從事油畫創作的數千名畫工中,許多是來自本地及福建、江西、湖北等周邊省份的村民、下崗工人和待業青年,其中還有部分是殘疾人,大芬油畫市場的形成,為他們學習繪畫和參與油畫生產提供了大量的機會,他們也可以通過油畫創作,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油畫村的形成和油畫產業的發展,為深圳聚集了一批身懷絕技的專業人才。在大芬村眾多的畫師之中,有不少是各省市美術家協會的會員甚至副會長,有30%的畫師畢業於正規的美術院校。著名畫家路中漢在大芬村舉辦過個人畫展,湖北美協的魯慕迅先生曾在茂業書畫城設點作畫。原來聚居於東莞、惠州等地的畫家也接二連三地來到大芬尋找落腳點。
忙碌的大芬油畫村油畫工場
對於成年人是如此,對於正處於成長階段的少年兒童來說,油畫村為他們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活環境。自從油畫村形成規模之後,村裡的環境衛生變樣了,村民變得文雅了,治安環境更是比以前有了較大的改善。
乘坐306路,371路,376路,379路,383路,822路,836路,B665路,B741路,E2路,m227路,M265路,M271路,M301路到大芬油畫村站下車。
或者309路,322路,357路,366路,372路,373路,374路,380b線,398路,651路,812路,839路,977路或乘坐深圳地鐵3號線(龍崗線)到大芬地鐵站下車,往布吉沃爾瑪方向500米即是大芬油畫村。
產業園體量3倍於油畫村
記者了解到,這個經市發改委批准建設的深圳重點文化項目,將利用大芬油畫村對面的舊工業區和其他用地,通過舊改,整體規劃建設大芬油畫村文化產業園,佔地8萬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53萬平方米,首期投資達10億元,分三期建設。
據投資方大芬股份合作有限公司和原色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介紹,產業園將打造文化培訓、油畫交易、精品拍賣、觀光旅遊及名家創作等多個文化項目區域。整個文化產業園根據不同繪畫特點和風格流派,規劃建設不同風格的油畫街,如古典主義街、印象主義街、現代抽象街、人物肖像街、自然風光街等,同時建設配套的畫框裝裱街、顏料畫筆等輔料街等等。油畫交易區將引進國內專業拍賣機構、收藏公司及經紀人公司,定期舉辦各種國際性交易博覽會和精品拍賣會,經常性進行油畫及藝術品的拍賣,為畫商提供廣闊的交易平台。旅遊休閑區將開發高品位酒店、專業劇場、餐飲服務等業態。
“徠總體量相當於目前油畫村的3倍,相當於再造3個大芬!”洪碧倫介紹,目前正在辦理各種手續。
引進美術學院推動油畫學術
大芬村的成功,使得曾經被稱作文化沙漠的深圳有了一張金光閃閃的文化名片,對於規劃中的大芬油畫文化產業園,人才培養和學術氛圍的營造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據了解,產業園的文化培訓區將與魯迅美術學院合作,培養高端的油畫創作人才;名家創作區則以築巢引鳳的模式,為名家度身訂做工作室,吸引名家入園創作。
就在深圳大運會期間,龍崗區文產辦、大芬油畫村管理辦以及大芬畫院聯合遼寧省美術家協會,在大芬美術館舉辦中國當代名家油畫精品展,吳雲華、楊乃美、王琪、向誠學、王嵬、玉錫鈺、姚殿科和周衛等8位名家出席畫展開幕活動時均表示對大芬文化產業園的建設充滿信心,還表達了落戶大芬創作的意願。
項目的策劃者之一、原色文化負責人王梓濤向記者描繪了其目標:“大芬產業園是全國規模數一數二的,我們的目標是要打造高端的文化產業園,建立良好文化氛圍,創造出具有學術性質的文化品牌。”
美術館
來歷
大芬美術館是由深圳市政府及龍崗區政府投資建設,常年對外開放的公共建築,總投資8000萬元;工程用地面積:11243m2,總建築面積:16866.8m2(其中地下室面積:4559.9m2),結構層三層;建築物長90m,寬85m,高23.8m,地下室高4.5m,於2006年2月5日開始施工,2007年5月10日竣工。
一層設有洽談室,學術報告廳,油畫展示廳2個,二層為展廊及5個大展廳,三層為畫家工作室、咖啡廳及屋頂小廣場等。地下停車場可提供車位97個。
該建築地處大芬村中心,交通便利,廣場綠化后與周邊環境混然為一體,集油畫展示、學術交流及休閑、觀光為一體,為深圳市文博會主會場增添了新的亮點。
活動
屆時將免費對市民開放。
大芬村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畫家、畫匠們
大芬油畫村以原創油畫及複製藝術品加工為主,附帶有國畫、書法、工藝、雕刻及畫框、顏料等配套產業的經營,形成了以大芬村為中心,輻射閩、粵、湘、贛及港澳地區的油畫產業圈。大芬油畫的銷售以歐美及非洲為主,市場遍及全球。現已形成黃江油畫廣場、茂業書畫廣場、集藝源油畫城和大芬盧浮宮四個相對集中的展銷中心。
另外,以油畫及畫杠加工為主體的產業工廠有8家,分別分佈在龍崗區的坪山、坪地及布吉的坂田、雪象等地。據初步統計,以大芬村為中心,在深圳市從事油畫生產的畫師、畫工及學員最少在8000人以上,而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長。
交流
深圳大芬油畫村
2004年“五一”期間,俄羅斯海參威市畫家聯盟的七名畫家自費來到大芬油畫村舉辦油畫作品展,這是外國藝術家在大芬油畫村舉辦的第一次展出,這次畫展拓寬了大芬油畫與國際交流的渠道。
2005年7月,美國畫商科恩先生應邀到大芬油畫村參觀,並為大芬油畫村的畫家和畫商們舉辦了畫廊經營方面的專題講座。2005年9月,一批朝鮮人民畫家的作品在大芬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舉辦專場展覽。
2005年以來,美國《紐約時報》、英國《金融時報》、英國天空新聞頻道、韓國廣播公司、香港鳳凰衛視等媒體均派出記者到大芬油畫村採訪,並對大芬油畫村的產業發展作了專題報道。
中國“油畫第一村”:面臨轉型與堅守難題
時針走向12時,深圳龍崗區的大芬村開始熱鬧起來,楊意提著畫板和各色顏料夾雜在美院畢業生及半路出家的畫工中,走進一條狹窄的巷子,繼續給未完工的油畫填色。不願遷移的蕭中說,大芬村接單和銷售兩個環節做得不錯,老客戶穩定,人才集中,產業發展很成熟。
每年春節前後,是畫廊接單的高峰期,也是楊意最忙碌的時候。這段時間,楊意幾乎每天都晝夜趕工。畫工們一月多的能掙三四萬元,一兩萬是家常便飯,水平最差的也能掙上三四千元。
填色時的寂靜不時被畫廊的下單電話及畫工們討價還價的聲音打破。這個被譽為“中國油畫第一村”平靜的背後,是各種唱衰的聲音。
在大芬村,畫工和畫廊聚集,相關的產業鏈條和貿易規模已經初步形成,但由於原創太少、複製太多、租金飆漲等因素,這個曾經被深圳官方視作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樣板的地方一直飽受詬病,圍繞其是否將沒落的聲音也從未停止。
江西上猶縣油畫產業園建成后,這種聲音越發突出。上猶縣政府網站介紹,該產業園項目總投資20億元人民幣,建成后將吸納3000多名油畫創作人員入駐,承接大芬、福建莆田、廈門海蒼等油畫產業成批轉移。大芬村已有180餘名畫家搬遷過去。
一些大芬村的老畫工們仍然不願挪窩。在他們眼裡,大芬村雖然面臨諸多問題,但其是自發形成的油畫基地,距離市場最近,短期內大芬村的地位無可取代。
頻繁易主
畫廊頻繁易主
大芬村佔地面積0.4平方公里,畫家和畫工數量達到上萬人。1989年,香港畫商黃江來到大芬,租用民房招募學生和畫工進行油畫的創作、臨摹、收集和批量轉銷,開啟了大芬村藝術之路。
楊意是貴州人,川美畢業之後輾轉各地3年,來到大芬村。他所作的畫被稱為“行畫”,即臨摹複製畫。從他的生存模式上,能看到大芬村產業鏈條的縮影。
通常他在接到畫廊的訂單后,根據要求作畫,畫廊再轉手賣出。作畫題材中,風景、肖像、裝飾類尤為常見。
但是,楊意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作畫。“接到訂單后,利用特殊的彩色印表機和麻布列印出畫,畫家不需要構形,只填色就可以,讓畫面變成凹凸面,看上去有油畫感。”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畫廊按照畫作尺寸和複雜程度定價,20厘米長和寬的畫作,他一天能填色十來幅,一幅售價100多元。“畫廊至少留一倍的利潤,100多元的畫作銷往國外一般能賣三四百元。”
春節前後楊意很忙碌,收入較高,好日子卻不常有。6月到9月淡季時,水平低些的畫工一月兩三千元就算不錯的收入了。
大芬村不斷抬高的房價也被畫工們吐槽。楊意作畫的巷子只有十來米長。這樣的巷子在大芬村隨處可見,狹窄、堆滿了各色顏料和畫具。畫工們窩在這裡的主要推手是不斷推高的房價。楊意的住所是一間十幾平方米的農民房,每月租金六七百元。
即便是有著獨立畫廊的畫工們,也不能逃脫租金的“魔咒”。店主吳麗在靠近大芬村後門入口處擁有一間小小的畫廊,主要賣行畫。“3年前,一個普通地段的15平方米的畫廊只需1000多元一月,現在已經翻了一番,漲到2000~2500元,稍好點的位置更是高達五六千元。”三年中,她已經習慣見到附近的畫廊因為撐不下去幾度易主。
原創困境
早在2006年前後,大芬村便已興起了離開潮。畫工蕭中說,噴繪技術出現后,門檻降低,價格跌得太厲害,很多人待不下去,走了。
蕭中也是美院畢業生中的一員。“什麼人都可以來畫畫,根本不需要專業背景,只要你會填色。即便不會,兩個月就能學會一種填色技法。”他感嘆說。
門檻降低之後,伴隨入門人數增多的是競爭的愈加激烈。蕭中對《第一財經日報》稱,以前一幅人物畫畫工至少能拿三四百元。
受過專業訓練的美院畢業生們不得不與毫無美術根基的人搶飯碗,更難堪的是,還未必搶得過。“一些半路出家的人都沒上完學,但專盯著一個系列,比如說凡·高的畫,幾年下來填色速度飛快,美院的畢業生根本比不過,只能離開。”蕭中說,“許多美院畢業生也心高氣傲,不然待上一兩年便能活下來。”
來自於西洋的油畫在國內市場一直難以打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國外訂單銳減,大芬村生存困難引起各界關注,對“大芬模式”的思考也隨之四起。部分學者認為大芬村過於依賴複製,處在產業鏈的低端,呼籲調整發展模式,原創作品被視為大芬村重新崛起的出路。政府也通過在保障房分配和積分入戶等政策上的傾斜鼓勵轉型。
一夜之間,搞原創的人多了起來,但是市場效果並未如想象中火爆。以大芬村前門入口處一街之隔的盧浮宮為例,這一旨在打造原創藝術精品的展銷中心,開業六七年來,由於租金比村內便宜幾成,曾先後雲集了百餘名原創畫家,由於市場冷清,人數流失過。
梅雲原本是在盧浮宮售賣自己和丈夫原創的花卉和仕女圖,但是發現這一原創作品集中地並未如想象中那般引起市場的重視,生意寡淡,2012年就搬出了。畫廊搬到村內之後,生意反而好了起來。“這裡遊客多,不像盧浮宮那沒人去。”
楊意粗略估計,大芬村的原創畫作佔兩至三成。而今,畫廊也逐漸將視線投向國內市場,畫家們的畫作風格也隨之改變,油畫開始與國畫相融合,很多以花卉和人物為主題的水墨畫改用油畫來表現。藝術形式也逐漸多元化,國畫、刺繡、雕塑等紛紛進駐。
前景難料
在從大芬村遷至上猶的畫工群體中,鄭洪是其中之一。他告訴記者,上猶的油畫基地會定期派車免費接送,去了之後租金全免,已經去了三四批。
鄭洪稱,那裡包吃住,一月保底工資低的都有2000多元,級別高的畫工保底工資能有五六千元。完成工作量之後,還有提成。
鄭洪去上猶之後感覺競爭壓力不大,不像在大芬村,有上千人在競爭,但他待了一個星期就回來了。他顧慮那裡市場還未形成,人氣不旺,擔心以後畫賣不掉,也無人下單,而離開大芬村太久,老客戶會將他遺忘。
東莞、南京各地也紛紛興建油畫基地,打造集油畫創作、生產、展示、銷售等於一體的綜合型油畫產業藝術基地。但是成功的案例並不多。
深圳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長王為理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地方政府介入文化產業時未充分考慮市場因素,有的是為了政績,有的是想做大,但不具有對市場的判斷和把握能力。
他補充道,在起步期,政府在土地、人才、租金上給出的支持力度足夠大,會讓企業走得比較好,但將來是否能形成自己的競爭力和規模,最終要看市場。
在王為理看來,大芬村是自發形成的市場,有先天的優勢,依託於深圳和香港等成熟的環境,短期內很難被取代。“北京、上海文化產業發達,很多名畫家都有名畫廊和原創畫,價值含量比較高。行畫也有,但未形成這麼大規模,而且定位不同,深圳主要是出口。”
王為理說,到目前為止,大芬村仍然以行畫為主,處在文化產業鏈的低端,附加值不高。雖然學院派看不上,但其存在合理性,滿足了市場的部分需求,並且對文化資源匱乏的深圳來說,能提供一些文化氣息。
但是他擔心其他地方的油畫基地如果具備市場環境、人工優勢,並能解決渠道問題,大芬村的競爭壓力會劇增。“純粹依靠低廉的人力和租金,肯定是不可持續的。深圳的生活成本和人力成本已經快速上漲,而且勢頭不減。”
他認為,除了原創之外,油畫與中國的藝術形式相結合,以及衍生產業鏈,如文化旅遊和油畫原材料的集散批發零售,都不失為一個可以探討的方向。
“神筆”繪出旅遊熱點
一個只有300多本地人的小村,雲集了5000多名畫商、畫師、畫工,600多家畫廊,幾年時間發展成為國家首批文化示範基地,甚至被冠以“中國油畫第一村”的美稱。這就是深圳龍崗大芬村,大芬將以現有的大芬油畫村為原點,以舊城改造為切入點,以發展油畫產業為支點,最終建設成為國際化的油畫生產基地、油畫交易平台、油畫展覽中心、油畫培訓基地和油畫旅遊熱點。
深圳市和龍崗區政府提出了大芬油畫村的下一步發展規劃:以現有的大芬油畫村為原點,以舊城改造為切入點,以發展油畫產業為支點,在3-5年的時間內,在大芬村周邊1-2平方公里的範圍內規劃建設包括美術館、油畫博物館、專業演齣劇場、油畫培訓中心及酒店等大型配套設施,同時在油畫村對面建設不同風格和流派的畫家街,建設專業的油畫銷售市場,並在國內外建立連鎖經營機構。在此基礎上,大芬油畫村還將與旅遊部門合作開發大芬油畫村的旅遊資源,最終將大芬油畫村建設成為國際化的油畫生產基地、油畫交易平台、油畫展覽中心、油畫培訓基地和油畫旅遊熱點。
"民權虎"亮相大芬村
2013年3月底,由河南省美術家協會主辦、河南省民權縣農民畫家協會承辦的“虎魂·神韻——中國畫虎第一村河南民權王公庄畫虎展”在深圳市大芬美術館展出。
此次畫展共展出商丘名全縣王公莊農民畫家的精品力作100餘幅。參加此次畫展的農民畫家表示,在大芬舉辦畫展,與當地畫家面對面交流切磋,從心境到畫技、從構思到布局都有提高。
大芬美術館藝術總監梁劍說,大芬村展出“民權虎”,不僅豐富了大芬村的繪畫種類、促進了南北畫家之間的技法交流,還補充了西畫藝術的營養。
2004年11月,文化部命名為“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2005年11月,深圳市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辦公室命名為“深圳市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2007年10月,第二屆“創意中國·和諧世界”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國際論壇組委會授予大芬油畫村“新銳2007!最具品牌價值園區”稱號;國家文化部授予大芬油畫村“優秀出口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