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γ衰變的結果 展開
  • 放射性元素衰變的形式
  • γ躍遷

γ衰變

放射性元素衰變的形式

伽馬衰變﹝γ衰變)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的一種形式。反應時放出伽馬射線(是電磁波的一種,不是粒子)。

由於此衰變不涉及質量或電荷變化,故此並沒有特別重要的化學反應式。

簡介


原子核從不穩定的高能狀態躍遷到穩定或較穩定的低能狀態,並且不改變其組成成分的過程。γ衰變時所放出的射線稱作γ射線。通常在發生α衰變β衰變時,所生成的核仍處於不穩定的較高能態(激發態),在轉化到處於穩定的最低能態(基態)的過程中,也會產生這種衰變而放出γ射線。
伽瑪射線-內部結構模型圖
伽瑪射線-內部結構模型圖

特性


由於此衰變不涉及質量或電荷變化,故此並沒有特別重要的化學反應式,
但仍可著量寫成:
以星號代表某物質 X 的活躍狀態。
伽馬射線或伽馬射線(記為γ)是一種電磁輻射,是亞原子粒子相互作用產生的特定頻率的電磁波,例如來自電子對湮沒和放射性衰變;伽馬射線最多產生自星際空間的核反應
伽馬射線是電磁輻射,具有在電磁輻射的頻譜中最高的頻率和能量,而且在電磁輻射的頻譜中波長最短,即是屬於高能光子。由於其高能量,活細胞吸收它們時能造成嚴重破壞。
屏蔽伽馬射線都需要大量的質量。材料用於屏蔽要顧及到質量和密度。高能量的伽馬射線,要求較厚的材料作屏蔽。屏蔽伽馬射線的材料通常有相當的厚度,以減低 伽馬射線的強度。舉例來說,伽馬射線需要1厘米(0.4英寸)的鉛降低其強度至50%,6厘米(2.5英寸)的混凝土也可以將其強度降低 一半。

歷史


伽馬射線在1900年由法國化學家兼物理學家保羅·烏爾發現。
初時,它被假定成伽馬射線粒子。事實上,它們可以也是光線的一種,這個概念由英國物理學家威廉·亨利·布拉格在1910年提出,他表明射線電離氣體的方式相似X射線
早在1914年,歐內斯特·盧瑟福和愛德華·安德拉德發現伽馬射線是一種形式的電磁輻射並用晶體衍射測量其波長。經測量發現其波長短於0.01埃,當時它的個體性質和光線性質不明。
直到人們利用氣球或飛船探測得到大氣層中的伽馬射線,伽馬射線天文學才開始發展。人類第一次把伽馬射線望遠鏡送入地球軌道上的衛星是在1961年,探測到少於100宇宙伽馬射線光子。到了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伽馬射線探測器登上原本是軍事衛星的“孟衛星系列”,開始記錄掃射這些來自深空的射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