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哥頓
馬丁·哥頓
馬丁·哥頓的外祖父曾在中國行醫,母親出生在中國東北。1996年,其華裔朋友貝利?陳因艾滋病去世,萬分痛苦的他決定拿出積蓄創立一個名為“貝利―馬丁”的慈善基金,旨在獎勵在中國為預防艾滋病、控制及關愛艾滋病人做出突出貢獻的醫務工作者,該獎自 2000年開始頒發。
貝利·馬丁基金會創始人、不列顛帝國勳章獲得者、瑞銀華寶銀行前副行長馬丁·哥頓。
歐洲著名銀行家貝利·馬丁慈善基金會馬丁·哥頓先生2004年3月3日拜訪了國家人口計生委。馬丁·哥頓先生多年來積極參與中國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對人口計生部門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表示讚許,並提到他支持的項目活動注意了與計劃生育部門的合作。
馬丁·哥頓先生此行向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感染科桂希恩教授頒發"貝利·馬丁獎",並考察了有關地方的艾滋病防治活動。
畢業於牛津大學的馬丁在英國華寶銀行工作了40年,曾任銀行副主席兼亞洲部總裁,1994年獲女王頒發的爵士勛位。
1996年,馬丁在倫敦晨曦醫院陪伴患有艾滋病的華裔男友貝利·陳
度過人生最後里程。當時貝利對艾滋病不甚了解,不慎在香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我親眼目睹了他們在遭受這種致命疾病打擊時的恐懼與絕望。”馬丁說。
“我也在倫敦的晨曦醫院親眼看到醫生護士用嫻熟的技術及愛心支持垂危的病人,以及他們的關懷對病人產生的神奇效果。貝利是在香港染病的,與很多中國人缺少艾滋病常識有關。我願盡自己的一份力,在中國減少這樣的悲劇。”馬丁在萬分悲痛之餘決定拿出部分個人積蓄,創辦一個以他倆名字命名的基金會,即貝利·馬丁基金會,幫助中國對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他寫信給晨曦醫院艾滋病科主任,請求他們的幫助,由基金會出資,建立與中國的艾滋病防治與培訓合作。接著,他來到北京,找到了中國衛生部和預防醫學科學院的負責人。令他感動的是,接待他的人非常感激他的舉動,並給予全力支持。
北京之行增強了馬丁的信心。1997年5月,第一次英中艾滋病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行,貝利·馬丁基金會資助和邀請了一批英國醫護專家來華介紹臨床經驗。馬丁看到中國人把會議組織得這麼好,不僅有同聲翻譯,還將演講、論文編輯成中英文對照的冊子。他說中國人做事熱情、出色,他們能做到世界最好。
1998年,馬丁·哥頓決定每年資助若干名中國醫護人員到英國的醫院學習培訓,並與母校牛津大學的艾滋病研究室建立起緊密聯繫。2000年,基金會決定每年在中國舉辦針對艾滋病治療與護理的學習班。同年,基金會設立了貝利·馬丁獎。
馬丁·哥頓
除了設獎,基金會還有一個計劃性項目,就是培訓。從1998年起,基金會每年資助2至3名中國醫生或護士到倫敦的一些醫院學習培訓。2005年,馬丁決定在北京地壇醫院建立艾滋病模範診所,3年內以每年2至3名醫護人員赴英、2名英國醫生來京指導的方式集中培訓,包括用藥、護理和對易感人群的隨訪、檢測與教育等,使之儘快達到英美現有的艾滋病防治水平,然後從北京輻射到雲南、新疆等艾滋病高發地區,建立起全國的防治網路。目前基金會與北京第一、第二傳染病醫院已開始多項合作,資助他們的“艾滋病家園”和“紅絲帶之家”。這樣,在中國形成了一個以北京為中心,以重點地區為輻射的艾滋病防治體系。
“正是馬丁做事的認真務實,不辭辛苦,才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支持者。他的基金會從來沒有到社會上去籌資,卻有許許多多的朋友主動支持他。”張北川說,馬丁基金會年度報告每年都會列出長長的捐贈名單。
馬丁運用個人魅力,影響了其他英國慈善社團參與我國相關工作。最近幾年,他與英國醫療衛生保健界的私人慈善社團瑪麗·金若絲慈善基金會主席伊麗莎白·希爾茲女士一起,把艾滋病救助和關懷工作推向中國更廣泛的地區。
馬丁·哥頓
馬丁堅持認為,艾滋病對掌握了正確醫護知識的人來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患者因受到社會壓力和歧視而諱疾忌醫,躲避世人,這才是社會潛在的巨大危險。他知道,在中國這個有著深厚傳統文化積澱的國度,存在著不少不利於艾滋病防護的觀念。比如同性戀人群是艾滋病高危群體,但中國同性戀群體極為隱蔽,有的人甚至有合法的愛人與兒女,一旦艾滋病侵入,其影響會涉及社會的很多方面,威脅也遠高於西方。
馬丁認為,一個社會只有消除了對艾滋病患者的壓力和歧視,才能使他們勇敢地站出來,積極面對疾病,把這種對社會的威脅降到最小。所以,今年的馬丁獎頒給了兩位勇敢站出來做艾滋病干預工作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儘管馬丁對中國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極為慷慨,但他自己的生活是節儉的——在倫敦出行時,經常坐大巴,而不是乘坐計程車;乘飛機時通常坐經濟艙;基金會只雇了一個秘書來處理日常事務,而秘書的家就是基金會的辦公室。
2000年,貝利馬丁基金會決定每年向醫務工作者或醫療機構頒發貝利馬丁獎(Barry & Martin's Prize),以表彰其在中國為艾滋病教育、預防、治療和關懷做出的突出貢獻。
各屆貝利馬丁獎獲得者:
第一屆(2000年),張北川(青島大學醫學院教授、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醫生)。
第二屆(2001年),王春(雲南思茅地區疾病控制中心醫生)。
第三屆(2002年),徐連芝(北京佑安醫院醫生)。
第四屆(2003年),桂希恩(武漢大學醫學部傳染病學教授、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感染科醫生)。
第五屆(2004年),王克榮(北京地壇醫院護士長)。
第六屆(2005年),新疆伊犁州伊寧市針具交換項目志願者小組(領導人:木沙江·沙特爾江,努爾買買提·鉑力塔洪,阿地力·阿西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疾病控制中心傳染病醫院(領導人:楊成新主任醫師)。
第七屆(2006年),曾毅(中國科學院院士)。
第八屆(2007年),張建波(雲南大理市第二人民醫院醫生)。
第九屆(2008年),孟林(化名,北京“愛之方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社區負責人);慕容楓(化名,河北“愛之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社區負責人)
第十一屆(2010年),牛全記,登封市衛生局艾滋病防治辦公室醫療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