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匡(拼音:kuāng)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匡本義是古代盛飯用具,這一含義後來寫作“筐”。“匡”是方形的器具,故引出了方正、端正之義,引申為動詞就是扶正、糾察。“匡”由“方形”這一義引申出輪廓的意義,框、眶等字就是在這一意義上分化出來的。現代漢語的“匡”主要用作姓氏。

傳說殷周之際有個叫匡俗(一作裕)的人與其兄弟結廬隱居於南障山(即今廬山)。他們受道於此山的仙人,故世人便稱廬山為“匡山”“匡岳”“匡廬”或“匡俗山”。

文字溯源


形聲字。西周金文(圖1-7)“匡”字多由兩部分組成:外部的構件A(“匚”的早期寫法)為形符,其字形像一種方形的容器;內部為“㞷”(huáng)字(構件B,一說為古文“往”字),於此作不表義的聲旁。有的或加註“金”繁化(圖5)。為書寫方便,有的字形將容器形線條化寫作“匚”,如圖6,戰國文字多採用這種寫法。小篆由戰國文字演變而來。漢代以後,聲符改為“王”。
匡
《說文解字·匚部》:“匡,飲器,筥(jǔ)也。”而桂馥《說文解字義證》認為“飲”當作“飤(飼)”,“筥”當作“?”(jǔ)。“匡,?也”並不是說匡和?完全相同,而是說二者是同一類器具。“?”字下說:“飼牛筐也。方曰筐,圜(圓)曰?。”可見,匡和?雖然都是盛飯食、飼料的器具,但?是圓的,匡是方的。
金文中有“匡”字,但其所指的器具實為“簠”(fǔ),簠也是古代一種方形的盛食物的器具。關於簠與匡的關係,方濬益認為,因為匡和簠都是方的,所以二者是同一種器皿的不同稱呼。楊樹達從語音上論證了匡、簠本為一物。劉心源則認為匡與簠是兩種器具,因為都是方形,非常近似,後人已不能區別。
現代保留下來的“簠”(或寫作匡)都見於青銅器,《說文》“匡”字下又有或體“筐”,從竹之意更明確。金文簠字有從“金”的,“匡”也有從“金”的,但多數從“匚”或“竹”;小篆簠從竹,從皿。這說明古代的匡與簠很可能有銅製的,也有竹制的,但因當時的竹器無法保留至今,所以只能看到青銅的簠(匡)。後來,方形的竹器則一律稱作匡(筐)了。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匡

書寫演示

匡

書法展示

匡

基本釋義

匡的書法
匡的書法
匡 kuāngㄎㄨㄤˉ
1.糾正;~正。~謬。
2.救:~救。~復。~時濟世。
3.輔助,幫助:~助。~扶。~我不逮(幫助我所做不到的)。
4.粗略計算,估計,預料:~算。~計。
5.古同“筐”。
6.姓。

詳細釋義


〈名〉
1.(形聲。從匚(fāng),表示與筐器有關,王聲。本義:盛東西的方形竹器)
2.「筐」的古字。容器名[basket]
匡,飯器,也。——《說文》
既齊既稷,既匡既勑。——《詩·小雅·楚茨》
蠶則績而蟹有匡。——《禮記•檀弓》
3.「框」的古字。邊框;圍子;框框[frame]
行人夜宿牆匡月。——韋莊《秦婦吟
4.又如:匡子(框子)
5.「眶」的古字。眼眶[orbit]
刺匡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素問》
6.春秋時齊國簡冊名[bambooslips]
《管子》有《大匡》、《中匡》、《小匡》三篇
7.螃蟹的背殼[shell]
海島有蟹,其匡宛具一人面。——《拜經樓詩話》
8.古地名[Kuangtown]
9.春秋時衛地,在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
10.春秋時鄭地。在今河南省扶溝縣
11.山名,即江西省的廬山[Lushanmountain]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二】【匚部】匡
飲器,筥也。從匚㞷聲。筐,或從竹。去王切

康熙字典

《唐韻》去王切《集韻》《韻會》《正韻》曲王切,音劻。《說文》飯器也,筥也。一曰正也。《論語》一匡天下。《前漢·揚雄傳》匡雅頌。
又《玉篇》方正也。《爾雅·釋詁》匡,方也。《詩·小雅》旣匡旣敕。
又救也。《書·盤庚》不能胥匡以生。《孝經·事君章》匡救其惡。
又斜枉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輪雖敝,不匡。
又《廣韻》輔助也。《前漢·宣帝紀》以匡朕之不逮。
又地名。《韻會》留有匡城。
又姓。《風俗通》匡,魯邑也。句須為之宰,其後氏焉。漢有匡衡。
又與恇同。恐也。《禮·禮器》年雖大,殺眾不匡懼。
又與眶同。目匡也。《史記·淮南王安傳》涕滿匡而橫流。
又烏光切,音汪。與尩通。廢疾也。《荀子·正論篇》傴巫跂匡大。跂原字從攴作。

音韻集成


方言集匯
◎客家話:[梅縣腔]kiong1siong5[海陸豐腔]kiong1[客英字典]kiong1[寶安腔]kiong1[客語拼音字彙]kiong1[陸豐腔]kiong1[東莞腔]kiong1[台灣四縣腔]kiong1
◎粵語:hong1
◎潮州話:戈安1(康),kang1(khang)
上古音系
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kʰʷaŋ說文所從聲,甲文爲從止王聲字
廣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去王陽合平聲三等合口下平十陽kʰiwaŋkʰĭwaŋkʰiuaŋkʰiuɑŋkʰʉɐŋkʰʷiɐŋkʰuaŋkuang1khyangqvang輔助也正也又姓風俗通雲匡魯邑也句須爲之宰其後氏焉漢有匡衡去王切十三
蒙古字韻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修正八思巴字其他形式音譯音譯修正音譯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
ꡁꡧꡃkhwangk'waŋ平聲
中原音韻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江陽合江陽陰平合口呼kʰuaŋ
洪武正韻牋
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曲王十七陽平聲
烏光十七陽平聲
分韻撮要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十剛講降角陰平匡正匡救又助也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匡扶、匡正、匡謬、匡複、匡時、匡助、匡算、匡翊、不匡、匡繼。

相關成語

一匡天下、匡時濟世、蟹匡蟬緌、匡衡鑿壁、九合一匡。

方言集匯


◎贛語:kwæng1一匡一㧐
◎客家話:[梅縣腔]kiong1siong5[海陸腔]kiong1[客英字典]kiong1[寶安腔]kiong1[客語拼音字彙]kiong1[陸豐腔]kiong1[東莞腔]kiong1[台灣四縣腔]kiong1
◎粵語:hong1
◎潮州話:戈安1(康),kang1(k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