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縣第一中學

新興縣第一中學

1914年春,當時的新興縣國民政府在縣古筠書院正堂設立新興縣立中學堂,此乃新興縣第一中學的前身,1916年,根據當時教育部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易名為新興縣立中學。

1934年春,學校建成,遂遷新興縣立中學於此。1990年之後,建成400米運動場1個,籃球場6個,排球場3個,羽毛球場4個,科學樓、圖書館、風雨體育館、教師活動中心、容坐三千人大飯堂、教師綜合樓各1座,學生宿舍樓4幢,總建築面積達26800平方米。

簡介


新興縣第一中學
新興縣第一中學
清末民初,全國興辦新學成風。1931年春,縣政府從前清縣衙遷至城南金台寺,拆縣衙署及城牆將其中一部分磚石運至井料岡建學校。
1934年春,學校建成,遂遷新興縣立中學於斯。從創校開始,新興一中所任用的教師來自全國各地,因而帶來了不同的思想意識,不同的治學方法,不同的人生觀點,不同的價值觀念。
新興一中走過了漫漫八十多年曆程,現已成為當地基礎教育的一所舉足輕重的學校。
2008年新興縣第一中學通過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教學水平評估,達到優秀等級。

設施


新興縣第一中學運動會
新興縣第一中學運動會
1995年學校開始著重對改善教學環境進行投入,先後建成“三網”(計算機校園網、雙向閉路電視網、校園廣播網)、“一站”(衛視地面接收站)、“十三室”(多媒體綜合電教室6個、語音室2個、電腦室3個、物理、化學、生物、音樂、美術、歷史、地理等學科專用電教室、電教控制室、軟體製作室、教師視聽閱覽室),新新增的設備代替教育技術的含量很高。學校藏書達6萬多冊,訂閱報刊達150多種;聲像教材種類齊全,且具備了自己開發的能力。由此充分體現學校建設現代化教育學環境的遠見。十年來,學校投入資金達3300萬元,經過徹底改造,已成為一所現代化花園式的新型中學。

宗旨


為國家建設、為當地發展培養人才,一直都是新興一中的辦學宗旨。
解放之後,新興一中堅決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提高學生素質服務的辦學方向,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恢復高考之後,學校不斷進行教學改革,不斷探索教書育人的新路子,經過二十年的努力,樹立起“尊師、愛生、團結、奮進”的校風,建立起“重德、育才、導行、勵志”的育人模式。

校長


伍紹武同志,中共黨員,新興縣第一中學校長。多年來,他以對教育事業的忠誠,紮根于山區教育,為新興縣教育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光和熱。多年來,他始終牢記“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宗旨,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升學校品位。

師資


近二十年來,教師在理論研究、教學工作、教育管理等方面建樹很多,近百篇教學教改論文在國家級、省級、市級的刊物發表,湧現出大批優秀人物,其中有全國優秀教師2人,廣東省特級教師3人,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人,南粵優秀校長1人,南粵教壇新秀8人,省級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9人。新興一中已經建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師為主流,教學教研綜合實力強的穩定的教師隊伍。

榮譽


創校以來,共有兩萬多學生畢業,不少成為社會的精英,其中有數以百計的校友走上了黨政軍不同級別的領導崗位,有數以千計的校友在各行各業中擔當骨幹。恢復高考後,學校為全國各大中專學校輸送了四千多名學生。近十年,傑出校友中有成為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人大代表的溫鵬程;多次在奧運會等國際比賽中奪得金牌的歐紹燕、林志愛、何燕雯等。學校的育人成績顯著,大批學生分別獲得各級各類競賽的獎勵。由多名高中學生製作的用於觀測哈雷彗星的天文望遠鏡獲得廣東省少年發明科技獎一等獎。

歷史


廣東省中部偏西地區,有一個只有40多萬人口的新興縣,那就是佛教禪宗六祖惠能的故鄉。新興縣的地形屬於盆地,周圍高山丘嶺環繞,縣城建在盆地中央的平原上,四水歸源。交通方便,是縣的經濟文化中心。新興縣第一中學(簡稱新興一中)就坐落在縣城的北區。此地原名井料岡,為本縣筆架山余脈延伸所成,故背倚青山,前襟新江,曾有荷塘星羅,錦水環流;擁新興十景之“冼亭耕牧”、“錦水拖藍”於兩側,收綠田千頃、青峰百座於眼前。
新興一中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1918年5月,縣立中學首先發起,率縣城各學校師生及工商界舉行集會,抗議北京政府與日本簽訂“中日軍事同盟條約”,向北京政府發出抗議電。會後列隊遊行示威。五四運動期間,學校師生走上街頭聲援,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行列中。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新興縣立中學帶動縣城各校師生深入商號檢查、清點日貨,當眾燒毀,捐贈衣物錢糧支援前方將士。
廣州淪陷后,新興縣成為抗敵後方,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總隊部,西江特委等曾來新興縣立中學駐紮,學校遂成西江地區抗日救亡重地。1939年2月學校為避開日機轟炸,遷往本縣龍山國恩寺辦學,4月26日,日機9架再度轟炸縣城,有彈一枚擊中學校中座樓,受嚴重壞,1942年2月學校再由龍山國恩寺遷回井料岡原址。1942年學校開始設立高中班,解放初停辦。1946年,中共粵中區一批共產黨員以教師身份作掩護在學校開展革命活動,宣傳革命思想,此時國民黨三青團亦公開在校園中拉攏學生,形成了革命與反革命鬥爭的學潮。建國后,學校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新中國的建設。1950年參加縣舉辦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幹部培訓班的學員以新興縣立中學師生為主,畢業后奔赴農村開展革命工作。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學校規模日益擴大,1950年將縣立師範、私立興育中學、私立延平中學併入新興縣立中學1953年,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結束后,學校更名為新興縣第一初級中學,私立船崗初級中學被併入。1956年復辦高中,學校正式定名為新興縣第一中學。1960年,革命老前輩、時任廣東省委書記地區夢覺同志曾來學校視察,對學校的辦學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作了重要指示;當時全校已設有28個教學班。
十年動亂期間,學校受到嚴重衝擊,一片混亂,校圖書館兩萬多冊藏書散失,實驗室大批儀器和化學藥品被搗毀,損失十多萬元,大批教師被關押批鬥,1968年12月至1969年12月,學校一度停辦,學校遭到了史無前例的浩劫。
1976年,中國共產黨粉碎了“四人幫”,結束了十年文革,國家從此進行拔亂反正,新興一中走進了新時代。
1977年恢復全國統一高考招生制度之後,全縣人民又把眼光注視到這所在本地區威望很高的中學。
1978年,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之後,縣委縣府重新確立新興一中為縣的重點中學,逐漸調回原來的領導和教學骨幹,加強和充實了學校的領導和教學力量,有計劃投入大批資金修復教學設施,購置教學和實驗器材,增添圖書等,教學秩序逐步走向正常,這一年,新興一中恢復對全縣招收初、高中學生。
1984年,廣東省教育廳廳長楊子江同志前來新興一中視察並作重要指示,新興一中在肇慶市率先試行校長負責制,試行一年之後,取得了初步的成績和經驗,並在1985年省普教系統先進代表大會上作介紹。
1988年被肇慶市教育局評為市教育質量甲類學校;同年,共青團中央、農業部和國家科協聯合授予新興一中團委為“實踐教育活動先進單位”。
1992年,新興一中實驗室配備通過了省級標準驗收。
1996年12月,中央電教館副館長劉暉同志到新興一中考察學校申報“全國千所電化教育實驗學校”的條件,之後正式被國家教育部電教辦定為“全國千所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學校課題組首次承擔省級教育科研子課題的研究;同年,國家體委、國家教委授予新興一中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施行辦法”先進單位稱號。1997年3月,新興一中通過了“廣東省一級學校”的評估並於次年被正式批准;同年,學校被評為“廣東省家庭教育先進集體”。開放改革以來,新興一中曾三次被評為“廣東省普教系統先進集體”,二十多次榮獲市、縣先進集體稱號。校園的變化是新興一中歷史的真實寫照。
1933年,學校遷到現址時,面積只有12000平方米;主要建築只有中座樓、南樓和北樓。中座樓屬二層水泥鋼筋與磚瓦混合結構,作教學樓用,南樓和北樓屬磚木瓦結構,用作宿舍,這些樓一直使用到1980年之後。解放后,當地政府對學校的辦學很重視,1954年,縣公安局將原來設在學校旁的勞改場撤走,將其20畝(約13400平方米)的土地移交給學校作學農基地。
於是校園面積擴大到約26000平方米。十年文革期間,學校受到很大衝擊,造成一片混亂,學校的土地被附近的鄉村佔用,至1978年,校園面積僅19800平方米。改革開放之後,當地黨政十分重視新興一中的校園環境建設,港澳台僑胞也大力支持學校辦學,為學校建設捐出大批錢物。縣府先後兩次將校園面積擴大,學校面積已達68000多平方米。1980年建成學校第一幢3層教學樓,至1988年共建成教學樓3幢,教師宿舍樓2幢,初步解決了教學和住宿兩大突出問題,在全縣率先實現了“一無兩有”。

前景


教育需要改革,教育需要發展。《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頒布,給新興一中的辦學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綱要》精神指引下,新興一中確定了面向二十一世紀以科研促教,科研興校的戰略:學校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更新領導班子的管理意識,用科學方法管理現代化的教學;學校成立了教育科研課題組,承擔省九五教育科研課題的三個子課題的研究,開展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理論的探索;嚴格培訓,嚴格要求全體教師掌握現代教育技術並用之於課堂教學,發揮學校現有設備的優勢;要求全體教師加強理論學習,開拓進取,運用教育理論去開展教學工作;以實驗探索為先導,推進全校的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