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川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男,1935年12月19日出生,福建福州人。
在60多年的橋樑生涯中,做過橋樑施工、科研、教學和設計,在橋樑設計創新、橋樑美學的理論和實踐、現代懸索橋設計等方面做出貢獻。致力於開拓現代懸索橋,參加過我國第一座現代懸索橋方案設計;主持過江陰長江公路大橋的纜索系統設計,為我國設計的工程結構跨度突破千米做出重要貢獻。在國內率先開設橋樑美學課,長期從事橋樑美學研究。對橋樑美學和設計美學進行系統研究和梳理,創立研究橋樑技術美創造的橋樑設計美學學科,寫成專著。
1935年12月在福建省福州市林浦村出生;
1953年9月-1956年7月在福建省支前公路修建指揮部南平橋工所,交通部策三工程局第一橋工所工作;
1956年9月-1964年12月同濟大學橋樑工程專業本科生、研究生;
1965年1月-1982年7月在交通部同濟大學上海公路研究所工作;
1982年9月-1984年7月葉門共和國薩那技校教師;
1984年9月-1988年3月同濟大學橋樑教研室教學;
1988年4月-1998年10月在同濟設計院橋樑分院工作;
1998年10月在同濟大學橋樑工程系退休;
2000年8月-2003年12月受聘參加潤揚長江大橋設計項目組副總工;
2005年4月-2016年6月受聘擔任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橋樑工程分院高級技術顧問。
在一個甲子的橋樑生涯中,從事過橋樑的施工、科研、教學和設計。
1953年 中專畢業,分配到福建省支前公路修建指揮部
指揮部組建南平橋工所,隨第一批籌建人員到達南平大橋(今南平水南大橋)工地,進行工程鑽探等施工前期工作。正式開工后,擔任大橋計劃統計工作。1954 年 南平橋工所改為交通部第三工程局第一橋工所
1955年5月 南平大橋建成通車,福州洪山橋改建
南平大橋通車后,隨第一橋工所移師福州,進行福州洪山橋改建工作。
1956年2月 福州洪山橋改建完工,施工山東濰河大橋
福州洪山橋改建完工,隨第一橋工所遷往山東濰縣,參加濰河大橋建設,擔任大橋計劃統計工作。
1956年8月 同濟大學入學
響應國家在職幹部去高等學校深造的號召,經同濟大學考試,被錄取橋樑與隧道專業,9月入學。
1961年7月 本科畢業,繼續攻讀研究生
1964年12月 研究生畢業,上海公路工程研究所工作
分配到交通部與同濟大學合辦的上海公路工程研究所橋樑組工作。這是一個產學研密切結合的科研機構。不久,全國各地在建造雙曲拱橋中,出現不少問題,為此參與交通部雙曲拱橋調查組,並著手研究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桁架拱橋,建造試驗橋,參加編寫專著,參加編訂設計圖,制定有關設計規範條文。
1982年 上海公路工程研究所脫離交通部,葉門講學
1984年7月 回國,同濟大學橋樑教研室主講橋樑美學
任期結束回國,繼續同濟大學橋樑教研室教學,主講橋樑美學。
1988年 參與籌辦同濟大學橋樑工程系橋樑工程設計室
參與籌辦橋樑工程系橋樑工程設計室。後來設計室相繼升級為橋樑工程設計所、同濟設計院橋樑分院。先後擔任橋樑設計室主任工程師、室主任、橋樑分院副總工程師等職。
1990年 廣東汕頭海灣大橋方案設計
一方面,參加上海楊浦大橋方案設計;一方面,著手搜集現代懸索橋資料,翻譯國外有關權威著作,參加我國第一座現代懸索橋,廣東汕頭海灣大橋方案設計。
1991年 參加江陰長江大橋聯合設計處,主持該橋纜索系統設計工作
擔任纜索組負責人,主持該橋纜索系統設計工作並進行懸索橋工程式控制制研究。1992年隨團赴日本考察現代懸索橋。1994年完成設計工作,繼續進行施工配合工作。
1998年11月 退休
在同濟大學橋樑工程系退休,繼續進行江陰大橋施工配合工作。
1999年 江陰大橋通車
江陰大橋通車,赴英國訪問。
2000年 受聘參加潤揚長江大橋設計工作
擔任設計項目組副總工程師,分管纜索系統設計。
2002年 進行橋樑美學系統研究和設計實踐
結合橋樑審美和創新設計及諮詢,進行橋樑美學和設計美學系統研究和梳理。
2005年 任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橋樑工程分院顧問
受聘擔任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橋樑工程分院高級技術顧問。
2010年 專著編寫
開始編寫《橋樑設計美學》。2014年出版。
圖冊收入橋樑美學教學和實踐、現代懸索橋設計以及設計創新等照片
20世紀70年代,新橋樑結構開發研究
開發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桁架拱橋,在江南地區大量推廣應用,為當時交通發展作了貢獻。
20世紀80年代,橋樑美學教學和實踐
在葉門講學期間,參加薩那市立交橋設計競賽,獲頭等獎。在設計中,搜集橋樑美學資料。回國后,進行橋樑美學教學和研究,在國內率先開設橋樑美學課。提倡橋樑美學緊密聯繫橋樑創新設計,並參與籌建橋樑設計室,進行蘇州太湖大橋方案設計、山東博山城區孝婦河系列橋樑以及環境整治設計等。這些設計把單體的橋樑作為整體環境的一部分進行設計。博山為此立紀念碑紀念(見圖4),由前國家副主席、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烏蘭夫題寫碑文。由周谷城等18位知名專家、學者題寫橋名,
20世紀90年代,開拓大跨度現代懸索橋設計
致力於開拓大跨度現代懸索橋,搜集現代懸索橋資料,翻譯國外有關著作。參加過我國第一座現代懸索橋——汕頭海灣大橋的方案設計,主持過江陰長江公路大橋的纜索系統設計,是我國最早從事現代懸索橋設計的專家之一,為我國設計的工程結構跨度突破千米做出重要貢獻,獲國家級設計金獎,評為先進工作者(享受市級勞動模範待遇) 。設計中,抓住主纜工程式控制制、吊索長度精確調節以及主纜次應力等大跨度懸索橋關鍵技術問題進行研究,首次採用數值法進行控制計算。退休后,受聘擔任潤楊長江公路大橋設計項目組副總工程師,分管纜索系統設計工作。
21世紀初,橋樑設計創新實踐
圖冊收入橋樑美學教學和實踐、現代懸索橋設計以及設計創新等照片
21世紀10年代,橋樑設計美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