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紀年
帝王紀年
帝王紀年:是指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號來紀年的紀年法。如《岳陽樓記》中“慶曆四年春”,即指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由於干支紀年的循環往複,在宏觀的時間尺度上容易造成混亂,古人就常常並用帝王紀年和干支紀年,如《蘭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歲在癸丑”。
也稱王位紀年。我國古史上有確鑿的編年記錄是從西周共和元年(前841)算起的,那時都是以某帝某王即位的一年為第一年,稱元年或一年,以下順序遞增。帝王死後,以其謚法稱他在位的紀年為某帝(王)元年、二年、三年……。
年號是我國古代統治者為紀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也就是用來紀年的名號。用年號紀年之前,紀年的辦法是用帝王、諸侯即位的年次來記事,只有年數而無年號。年號紀年始於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開始時一般一個皇帝都有幾個不同的年號。到了明清兩代,一個皇帝大多只有一個年號,故也可以用年號來稱其皇帝。如清聖祖玄燁,在位61年只有一個年號“康熙”,故也可稱之為康熙皇帝。年號一般為兩個字,也有多字的:如王莽有年號“始建國”,宋代有“太平興國(太宗趙光義),“大中祥符”(真宗趙恆),西夏有天授禮法延祚(景宗李元昊)、天賜禮盛國慶(惠宗李秉常)但比較少見。每一年皇帝繼位,重新改元,一般都從次年初開始使用新年號,所以這時一年之內可能會出現有兩三個年號的情況。年號紀年不僅是我國的一種紀年法,而且還影響到朝鮮、日本等國,如今日本仍然使用天皇的年號紀年。
帝王紀年直至1912年清朝滅亡,結束封建帝制時才被廢止,1912年孫中山成立中華民國后,便不再使用帝王紀年,而改用“民國X年”的紀年法,並通用公元(西元)紀年,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