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交易所
新加坡交易所
徠新加坡交易所(Singapore Exchange,SGX)成立於1973年5月24日,同年6月4日,開張營業。是亞太地區首家集證券及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於一體的企業股份制化交易所。2000年11月23日成為亞太地區首家通過公開募股和私募配售方式上市的交易所。新交所股票是摩根士丹利新加坡自由指數(MSCI Singapore Free Index)、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STI)等基準指數的組成部分。經過十幾年發展,到1996年,新證交所上市公司數達226家,總市值2559億新加坡元。成為亞洲僅次於東京、香港、首爾和上海的第五大交易所。有2個主要的交易板,即第一股市(Mainboard)及自動報價股市(The Stock Exchange of Singapore Dealling and Automated Quotation System or SESDAQ)。是一家會員制公司。
新加坡交易所的前身為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成立於1973年5月24日。1999年12月1日新加坡證券交易所(SES)與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SIMEX)合併成新加坡交易所。
2000年11月23日,新加坡交易所(SGX)掛牌上市,發行普通股10億股,發行價為1.10新元。新加坡交易所(SGX)是繼1998年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和2000年6月香港聯交所上市后,亞太地區第三家上市的交易所。
通過在新交所掛牌,中國公司可以從國際資本市場集資,享有國際知名度並從全面與透明的條例框架獲益。
新交所不但是優秀上市公司的大本營,在吸引國際發行商方面也位列全球交易所前茅,並快速成為國際金融衍生品在亞洲的海外風險管理中心。
1975年,新加坡證券交易所開始實施二部類上市掛牌制度。1978年至1983年間,新加坡證券交易所設立證券金融公司、證券結算與電腦服務公司和保證金交易機制,此舉提高了市場資金周轉率,加速了交易進程並降低了管理成本。1986年,根據新加坡法律,調整理事會構成,增加非經紀理事,賦予理事會在完成新證交所經營目標、執行決策方面的廣泛權力,促進了交易所自我調節機制建設。1990年,新證交所為國際性或地方性證券的上市交易開設克勞白國際市場(CLUB International,自動撮合國際市場)。
由於歷史原因,新證交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與馬來西亞證交所有著密切聯繫,在初期更是共為一體。1910年橡膠和錫礦業繁榮時期,股票交易成為兩地區經濟生活中共同的主要內容。從證券業協會成立直至1973年5月之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國一直共有一家證券交易所,兩國將各自證券在兩地聯合掛牌,以直線電話相連,在交易中採用記分牌制度。1973年,馬來西亞政府決定終止馬新兩國之間的貨幣互換協定,兩地共用的交易所因此分家,但兩國企業仍在兩交易所雙重掛牌上市。從1990年1月1日開始,兩國企業互相交叉掛牌停止,作為替代,新證交所允許除牌的馬來西亞公司在克勞白國際市場上市交易。
新加坡證交所是一個共同的證券公司,其成員公司由證券經紀人成員組成。會員席位限於共同證券公司簽發有交易商許可證的證券公司。外國證券公司不能成為成員。在證交所中的交易,只能由同成員公司聯繫的交易商或其代理處理。一個由5名委員組成的委員會,是證交所的最高決策機構。
在徠新加坡證交所正式上市的證券交易分為兩類,第一類的交易應該在結算合同和即期交割的基礎上進行(月內簽訂的合同應該在每月最後一個交易日進行交割);第二類證券的交易在簽約日後的第一個交易日即可進行。交易所還設立了一個由電腦控制的中央票據交結所。全部會員公司即可通過該交結所進行交易,籍此可消除會員公司之間的臨時股票交割,從而加速交易進程,並降低運作管理成本。
外媒報道,新交所正自顧不暇,因為其正面臨兩大問題,包括大量企業退市和公司治理醜聞纏繞。研究顯示,過去15年中,有許多低估值、低流動性的公司在新交所退市,且即使有新公司上市,也無從彌補退市公司數量。
新加坡上市的公司量已從2013年末的776家,下降約7%5月底的715家。在同一時間,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量從約1,643家,增長到5月底的2,482家,而東京交易所的上市公司量,則從低於1,800家增至2,100家。
在公司治理問題上,其上市企業也屢爆醜聞,包括新加坡大宗商品交易商「來寶集團(Noble Group)」被爆料財務造假、石油交易商「興隆集團」隱瞞的債務則達8億美元。
甚至連創新交所兩年來最大規模的IPO的美鷹酒店信託,也因3.41億美元銀團貸款違約而停牌。而在停牌之前,美鷹酒店信託的股價已暴跌超過80%,上市以來從未有1個交易日的收市價高於IPO價格。
事實上,新交所「禍不雙行」,最近更失去了和MSCI的重要衍生品授權,使該所利潤恐大減,該協議恰恰最後則被香港拿下。對於新交所面臨的問題,Iceberg Research分析師Arnaud Vagner表示,該所正遭遇可能導致「死亡」的生存危機。
根據Dealogic數據顯示,已有14家公司已經或正在從新交所退市,多於期內6家企業上市,退市企業數目較上市為多的局面。
數據顯示,新交所是在六月一日起,取消主板上市公司須維持最低股價的要求。該要求原本規定主板上市公司必須保持6個月的成交量加權平均股價為20美仙,而6個月的平均每日市值至少為4,000萬坡元(約2.2億港元),若不符合上述要求,公司將被列入觀察名單,給予三年時間提高股價和市值,否則面臨退市。
新加坡交易所為客戶提供多種證券及衍生產品。投資者可用多種方式——如電話、網際網路、資訊供應商等——通過我們遍布世界各地的經紀商網路,便捷地進行交易。
新加坡交易所證券商品包括:
股票與股票期權
憑單與備兌憑單
債券與抵押債券
1.最低公眾持股數量和業務記錄
(1)至少1000名股東持有公司股份的25%,如果市值大於3億,股東的持股比例可以降低至10%。
(2)公司的股票必須已經具備一個公開市場,擁有該公司股票的十大股東,不得少於2000人。(對於作為第二市場上市的公司,至少有2000名股東持有公司股份的25%)
(3)可選擇三年的業務記錄或無業務記錄。
2.最低市值
8000萬新幣或無最低市值要求。
3.盈利要求
(1)過去三年的稅前利潤累計750萬新幣,每年至少100萬新幣。
(2)過去一至二年的稅前利潤累計1000萬新幣。
(3)三年中任何一年稅前利潤不少於2000萬新幣且有形資產價值不少於5000萬新幣。
(4)無溢利要求。
4.上市企業類型
吸引國內外優質公司上市,尋找國際夥伴,開放市場引入國外券商。
5.採用會計準則
新加坡或國際或美國公認的會計原則。
6.公司註冊和業務地點
自由選擇註冊地點,無須在新加坡有實質的業務運營。
7.公司經營業務信息披露規定
如果公司計劃向公眾募股,該公司必須向社會公布招股說明書;如果公司已經擁有足夠的合適股東,並且有足夠的資本,無需向公眾募集股份,該公司必須準備一份與招股說明書類似的通告交給交易所,備公眾查詢。
8.其他因素
交易所分兩個市場,一個為小規模市場(SES-SESDAQ),另一個為主要市場(SES-Mainboard)
主板最低上市標準 | |||
標準一 | 標準二 | 標準三 | |
稅前利潤 | 過去三年總和750萬新元且每年至少100萬新元 | 過去一或二年總和1000萬新元 | 無 |
市值 | 無 | 無 | 上市時8000萬新元(以上市時發行價計算) |
股權分佈 | 25%股份由至少1000名股東持有(如果市值超過新幣3億元,可酌減至最低10%) | ||
營業記錄 | 三年 | 無 | 無 |
管理層的連貫性 | 三年 | 一或二年,依據不同情況而定 | 無 |
會計標準 | 新加坡,美國一般或國際公認會計原則 | ||
持續上市的義務 | 有 | 有 | 有 |
如果同時在一個國際認可的證券交易所上市,不需要遵守持續的上市義務 |
創業板(SESDAQ)最低上市標準 | |
稅前利潤 | 無(業務具備可行性,盈利性並有發展力) |
資本額 | 無 |
營業記錄 | 沒有營業記錄的公司必須證明有能力取得資金,進行項目融資和產品開發,該項目或產品必須已進行充分研發 |
股市分佈 | 15%股份由至少500股東持有 |
持續上市的義務 | 有 |
如果同時在一個國際認可的證券交易所上市,不需要遵守持續的上市義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