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龍

漢語辭彙

蒼龍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cāng lóng。

基本解釋


(1) [Black Dragon]
(2) 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的合稱。
(3) 太歲星,古時以為凶神,今比喻極其兇惡的人。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

引證解釋


1.古代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的總稱。
《國語·周語中》“夫辰角見而雨畢,天根見而水涸”三國 吳 韋昭 註:“辰角,大辰蒼龍之角。角,星名也。”
《史記·天官書》:“東宮蒼龍,房、心。”
蘇軾 《夜泛西湖》詩之三:“蒼龍已沒牛斗橫,東方芒角昇長庚。”
清 馮桂芬 《釋鶉》:“以鶉火為鳳,方與蒼龍、白虎、元武相稱。”
2.指太歲星
《後漢書·張純傳》“今攝提之歲,倉龍甲寅”
唐 李賢 注引《前書音義》:“蒼龍,太歲也。”
毛澤東 《清平樂·六盤山》詞:“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3.傳說中的青龍
《楚辭·九辯》:“左朱雀之茇茇兮,右蒼龍之躣躣。”
京劇《白蛇傳》第六場:“你不知蒼龍保平安,你不知家有蒼龍最吉祥。”
4.青色駿馬。
《呂氏春秋·孟春》:“天子居青陽左個,乘鸞輅,駕蒼龍,載青旂,衣青衣,服青玉。”高誘 註:“《周禮》,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也。”
5.漢 代宮闕名。
6.泛指宮闕。
王勃 《上劉右相書》:“風雨稱臣,奔走蒼龍之闕。”
明 顧大典 《青衫記·元白對策》:“閶闔初開瑞靄中,丹霞曉日上蒼龍。”
7.即 奢龍。
太平御覽》卷七九引《管子》:“黃帝 得 蒼龍,而辨乎東方。”

其它有關


蒼龍,有三種含義:龍名、馬名、黃道東方七宿總稱——青龍。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源於中國人民對遠古的星辰自然崇拜。蒼龍的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本,而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還有在龍心的部分,有人稱之為‘大火’的,跟晴雨有關,又因為青龍屬木,所以也是木星當年的年太歲。而在眾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龍來做自己的年號,如三國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記中也有關於夏朝是屬於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龍生於郊’的祥瑞之兆的記載。
五行學說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開始流傳著有關青龍的故事;五行家們照著陰陽五行給東南西北中配上五種顏色,而每種顏色又配上一個神獸與一個神靈;東為青色,配龍。
《三輔圖》曰:“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王者制宮闕殿閣取法焉。”。
《抱朴子·雜應》引《仙經》描繪太上老君形象時說: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十分氣派,著實威風。後來,四象逐漸被人格化,並有了其封號,據《北極七元紫延秘訣》記載,青龍號為“孟章神君”,白虎號為“監兵神君”,朱雀號為“陵光神君”,玄武號為“執明神君”。不久,玄武(即真武)的信仰逐漸擴大,從四象中脫穎而出,躍居“大帝”顯位,青龍、白虎則被列入門神之列,專門鎮守道觀的山門。
宋朝范致能《岳陽風土記》云:“老子祠有二神像,謂青龍、白虎也。”明姚宗儀《常熟私志·舒寺觀篇》云:“致道觀山門二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兵神君。
《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青龍東斗星君”為:“角宿天門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駟星君,心宿天王星君,尾宿天雞星君,箕宿天律星君。”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云:“東方龍角亢之精,吐雲鬱氣,喊雷發聲,飛翔八極,周遊四冥,來立吾左。
此外,道教還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青龍者,東方甲乙木水銀也,澄之不情,攪之不濁,近不可取,遠不可舍,潛藏變化無盡,故言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