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楊柳

詠楊柳

《詠楊柳》是唐代詩人汪遵所作的一首詠史的七言絕句,作者以詠柳為題目,引用了“周亞夫軍細柳”、“隋煬帝下揚州”的歷史典故。

《詠楊柳》-簡介


【朝代】:唐
詠楊柳
詠楊柳
【作者】:汪遵
【文體】:絕句

全文


亞夫①營畔柳②蒙蒙,隋主③堤④邊四路通。
攀折贈君⑤還有意,翠眉輕嫩怕春風。

註釋


①亞夫:指西漢名將周亞夫。
②營畔柳:《史記》中有“周亞夫軍細柳”的經典描寫。
③隋主:指隋煬帝楊廣。
④堤:隋煬帝下揚州的時候在京杭運河兩邊種植楊柳壯麗景緻。
⑤攀折贈君:古人在送別親友時有折柳寄情的習俗。

格律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作者簡介


(約唐僖宗乾符年即公元877年前後在世),字不詳,宣州涇縣人。(唐詩紀事作宣城人。此從《唐才子傳》),生卒年均不詳,約前後在世。初為小吏。家貧,借人書,晝夜苦讀。工為絕詩。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擢進士第。遵詩有集《唐才子傳》傳世。
他的詩絕大部分是懷古詩,有的是對歷史上卓越人物的歌頌;有的是借歷史人物的遭遇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緒;有的是歌頌歷史上的興亡故事來警告當時的統治者;有的直接反映當時的現實生活,這些詩都有一定的思想意義。
《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第602卷)。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詠史的七言絕句。作者以詠柳為題目,引用了“周亞夫軍細柳”、“隋煬帝下揚州”的歷史典故。充分表現了作者淵博的歷史文化知識。

相關資料


周亞夫軍細柳
周亞夫(?~公元前143年),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的著名將軍,沛(今屬中國東南部的江蘇省)人。他是名將周勃的次子,在歷史上也非常有名。
公元前158年,即漢文帝六年,匈奴進犯北部邊境,文帝急忙調邊將鎮守防禦。為了警衛京師,文帝派三路軍隊到長安附近抵禦守衛。宗正劉禮駐守在灞上,祝茲侯徐厲駐守在棘門,河內太守周亞夫則守衛細柳。
文帝為鼓舞士氣,親自到三路軍隊里去犒勞慰問。他先到灞上,再到棘門,這兩處都不用通報,見到皇帝的車馬來了,軍營都主動放行。而且兩地的主將直到文帝到了才知道消息,迎接時慌慌張張。送文帝走時也是親率全軍送到營寨門口。
文帝到了周亞夫的營寨,和先去的兩處截然不同。前邊開道的被攔在營寨之外,在告知天子要來慰問后,軍門的守衛都尉卻說:“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將軍命令,不聽天子詔令。”等文帝到了,派使者拿自己的符節進去通報,周亞夫只才命令打開寨門迎接。守營的士兵還嚴肅地告訴文帝的隨從:“將軍有令:軍營之中不許車馬急馳。”車夫只好控制著韁繩,不讓馬走得太快。到了軍中大帳前,周亞夫一身戎裝,出來迎接,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禮:“甲胄之士不拜,請陛下允許臣下以軍中之禮拜見。”文帝聽了,非常感動,欠身扶著車前的橫木向將士們行軍禮。
勞軍完畢,出了營門,文帝感慨地對驚訝的群臣說:“這才是真將軍啊!那些灞上和棘門的軍隊,簡直是兒戲一般。如果敵人來偷襲,恐怕他們的將軍也要被俘虜了。可周亞夫怎麼可能有機會被敵人偷襲呢?”好長時間裡,文帝對周亞夫都讚嘆不已。
一個月後,匈奴兵退去。文帝命三路軍隊撤兵,然後升周亞夫為中尉,掌管京城的兵權,負責京師的警衛。
後來,文帝病重彌留之際,囑咐太子劉啟也就是後來的景帝說:“以後關鍵時刻可以用周亞夫,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將軍。”文帝去世后,景帝讓周亞夫做了驃騎將軍。
隋煬帝下揚州
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客觀上,這條用數十萬民力修建成的大運河,起著便利南北交通,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國家統一的重要作用。從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八月起,楊廣三次通過大運河到江都巡遊,他乘著長二百尺,高四十五尺,上下四層的大龍舟。隨行的嬪妃、王公大臣、僧尼道士分別乘幾千艘華麗的大船,首尾相望,綿延二百多里,拉船的縴夫就有八萬多人,兩岸還有騎兵護送,旌旗蔽日,熱鬧非凡。一到晚上,燈火通明,鼓樂喧天。楊廣在船上縱情飲酒作樂,觀賞兩岸風景。沿途五百里以內的百姓,奉獻食品。珍貴美味的食品吃不完。雖然楊廣開鑿大運河勞民傷財,但大運河在此後的近千年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唐代詩人皮日休在《汴河懷古》中曾說:"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與禹論功不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