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亭村

山東省東平縣下轄村

后亭村位於彭集鎮東北5公里,北依大清河,距泰山60公里、東平湖30公里,隔戴村壩相5里相望。全村人口4000人,全村共有960戶,3941人,耕地面積3502畝。

經濟


1998年,糧食總產415噸,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890萬元,人均純收入2800元,村集體資金積累113萬元。

文化


文物古迹

春秋郈城故城。據《東平州志》載,春秋時期,魯國諸侯叔孫氏在無鹽邑郈鄉亭建一城,名曰郈城。后演變為郈亭,位於今後亭村。后亭前身是春秋時期魯國叔孫氏郈邑。至1970年代,郈邑故城部分城牆和護城河仍清晰可辨,城址上部為堆積沙土層,2~5米為文化層,農民挖沙掘井時曾多次發現陶罐、瓦礫、貨幣、箭頭等大量春秋戰國時期器物和古城郭殘牆,及居民灶址遺跡。英語詞書覆蓋全國現有主流教材版本,包含有:人教版、譯林牛津版、上海牛津版、仁愛版、外研社版、北師大版、上海新世紀版、冀教版等八個版本。為加強文物古迹的保護,后亭村成立了3~5人的文物管理領導小組,專門負責郈邑故城管理。郈邑故城,1985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社會


后亭村位於縣城東南,大清河南岸,是春秋戰國時期“?城”遺址。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古有“隔岸花村”之稱,為“龍山八景之一”。村兩委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在“爭當文明模範戶,倡樹文明新風尚”活動中,突出群眾性,實效性,認真紮實地開展了以爭當文明模範戶為主的“四爭”活動(爭當文明模範戶、爭當科技致富戶、爭當“十佳”老人、爭當“十佳”孝星)。
一是抓參與,突出群眾性。召開了村兩委成員會、黨員會、村民代表會、村民大會,利用廣播、標語、文藝節目等形式進行廣泛發動,並利用頒獎儀式搞宣傳帶動,調動了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二是重評選,突出典型性。嚴格按照公開標準、群眾推薦、村委初審、村民選舉、掛牌表彰五個環節評選,使評選活動求真、求實、求細,突出了代表性、典型性。評選出“文明模範戶”“科技致富戶”“孝星戶”“模範老人”等,在全村起到示範帶動作用。
三是搞結合,突出實效性。在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中,改變村容村貌,街道達到了“四化”,實現了“四無”,即無土堆、無沙堆、無糞堆、無柴堆;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促進農民科技致富;計劃生育“四率”達到了100%;通過各種形式開展普法教育,全村村民都做到了“六不”,即不違法亂紀、不偷稅漏稅、不打架鬥毆、不損人利己,不上訪和越級上訪、不惹是生非。1988年以來,后亭村連年被評為市、縣級“文明單位”。1997年,被省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明星村”。1998-2000年,連續被山東省文明辦命名為“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