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笛
用於北方梆子戲的伴奏的一種樂器
梆笛用於北方梆子戲的伴奏,笛身細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著重於舌上技巧的運用,如著名笛子演奏家馮子存先生演奏的北方民間樂曲《五梆子》、《喜相逢》,在演奏上表現了濃厚的地方色彩,在氣息運用上較猛,並採用了急促跳躍的舌打音,強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
邊棱音氣鳴樂器。用於梆子腔伴奏故名。竹制,橫吹,開有六個指孔。清代宮廷特指筒音為姑洗律的高音橫笛。其第二、三、四孔為平均空孔距。
《清朝文獻通考·樂八》:“梆笛,為短調樂器,底孔律合姑洗,音為變宮,一孔仲呂宮,二孔林鐘商,三孔角在夷則、南呂之間,四孔無射清角,五孔黃鐘徵,六孔太簇羽。”
梆笛
在演奏上表現了濃厚的地方色彩,在氣息運用上較猛,並採用了急促跳躍的舌打音,強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
梆笛善於表現剛健豪放、活潑輕快的情致,具有強烈的北方色彩,這和北方人民所處的地區特點和生活、勞動習慣是分不開的。
代表曲目:《喜相逢》《五梆子》《揚鞭催馬運糧忙》《蔭中鳥》《棗園春色》
代表名家:王鐵鎚,馮子存,劉管樂
梆笛用於北方梆子戲的伴奏,笛身細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著重於舌上技巧的運用,如著名笛子演奏家馮子存先生演奏的北方民間樂曲《五梆子》、《喜相逢》,在演奏上表現了濃厚的地方色彩,在氣息運用上較猛,並採用了急促跳躍的舌打音,強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梆笛常用的指法是筒音作re,其次是sol,有時也作mi、la。
梆笛善於表現剛健豪放、活潑輕快的情致,具有強烈的北方色彩,這和北方人民所處的地區特點和生活、勞動習慣是分不開的。多用於北方的吹歌會、評劇和梆子戲曲(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劇等)的伴奏,也可用來獨奏。
梆笛曲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其中主要是冀西北、冀中地區。代表曲目有馮子存演奏的《五梆子》《喜相逢》《放風箏》《掛紅燈》《黃鶯亮翅》;劉管樂演奏的《賣菜》《蔭中鳥》《冀南小開門》《和平鴿》以及梁培印、王立仁演奏的《頂嘴》等樂曲。
梆笛
曲譜標記
吐音;吟音;剁音;歷音;花舌;打音;疊音
優秀的民間藝人馮子存(1904--1987),河北省陽原縣人,是北方梆笛演奏的主要代表人物。馮子存梆笛演奏藝術粗獷樸實,具有深厚的民間音樂素養,他的梆笛曲是在河北、山西、內蒙銜接地帶流傳的民間音樂、地方戲曲音樂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長期從事地方戲曲“二人台”的伴奏,因此,戲曲中富於生活氣息的生動表演以及和語言的緊密結合等特點,極大地促進了馮子存笛子演奏藝術的發展。在演奏技法上他用急促、跳躍的頓音,強勁有力的垛音,樂句尾梢的歷音,富有韻味的抹音,華麗奔放的花舌飛指顫音,色彩鮮艷的花舌音等北方梆笛獨特技巧,使旋律具有濃烈的地方色彩。馮子存曾長期生活於勞動人民之中,他隨“二人台”班子,走遍張北窮鄉僻壤,因此,他整理的笛曲,具有強烈的泥土芬芳。
馮子存演奏的笛曲《五梆子》,原為華北地區流行的一首器樂曲牌。曲調優美健朗,常用於戲曲過門。該曲牌經馮子存整理加工后,賦予樂曲以粗獷豪爽、熱情奔放的個性,梆笛特殊技法的安排和運用,使樂曲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富於色彩的抹音、花舌音吸引著聽眾,頭四小節抹音、垛音、歷音的連續安排,展現出梆笛演奏藝術的獨特風采。主題旋律平穩,情緒灑脫安詳,變宮音色彩性的安排,使音調柔和婉轉。《五梆子》主題呈示主要是五聲音階不斷下行二度模進。它以嚴格變奏的手法展開樂思,其變奏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笛子技巧的替換和速度的遞進方面,以造成情緒的逐步展開。
《五梆子》在結構上採用了民間音樂中最常見的變奏原則。變奏手法除一般旋律常見的加花手法外,還應用了演奏技巧變換的手法。樂曲結構短小,手法樸實簡練,地方色彩濃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