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灰熊坦克的結果 展開
- 納粹德國自行突擊炮
- 紅警2盟軍單位
- 射擊遊戲暴走裝甲戰車單位
- 二戰加拿大研發的中型坦克
灰熊坦克
納粹德國自行突擊炮
Sturmpanzer突擊坦克由Ⅳ號坦克發展而來,目的是為步兵(尤其是巷戰環境)提供支援火力。使用Ⅳ號底盤,上部結構為裝載斯柯達150毫米Sturmhaubitze(StuH) 43 L/12火炮的固定炮塔。火炮炮彈與15cm sIG 33重步兵炮相同。載彈量38發,分裝結構,使用Sfl.Zf. 1a瞄準具。高爆彈彈重38千克(84lb),裝葯8千克(18lb),對於裝填手來說是很大的負擔(在高射角時尤其如此)。
炮手艙蓋攜帶一挺MG34機槍,與三號G型突擊炮非常相近。早期型車上搭載一把MP40衝鋒槍,可從射擊口向外射擊。
駕駛艙由車體上部的傾斜裝甲向外伸出,使用虎Ⅰ的Fahrersehklappe 80駕駛員觀察鏡。戰鬥室通風欠佳,僅通過自然空氣流動從後方裝甲遮蔽的通風蓋換氣來實現。所有車輛皆有側裙板。
早期車型的底盤負擔過於嚴重,這使動力及傳動系統經常故障。此後的車型皆對此進行了有所成效的改善。
1943年10月StuH 43火炮要求重新設計以減輕重量。減重800千克(1,800lb))的StuH 43/1成功取代了前者,部分減重是通過減少炮座裝甲來實現的。該型火炮自第三批開始作為主武器。在1944年之前灰熊都有防磁紋。
重量: 28200kg
乘員人數: 4(早期型)/5
引擎:邁巴赫Maybach HL 120 TRM / 12缸 / 300馬力(初期型)
邁巴赫Maybach HL 120 TRM 112 / 12缸 / 300馬力(晚期型)
速度:路面: 40km/h
越野: 24km/h
行程: (公路) 210km
(越野) 130km
油箱容積: 470 升
車長: 5.93m
車寬: 2.88m (不帶裙板)
⒊29m (帶裙板)
車高: 2.52m
武器:一門150mm StuH 43 L/12榴彈炮和一挺7.92mm MG34機槍(初期型)
一門150mm StuH 43/1 L/12榴彈炮和兩挺7.92mm MG34機槍(晚期型)
彈藥: 150mm - 38 發
⒎92mm - 600 發
裝甲厚度 (mm/傾角):戰鬥室正面: 100/40
車體正面: 80/12
戰鬥室側面: 50/15
車體側面: 30/0
戰鬥室後面: 30/25
車體後面: 20/10
戰鬥室頂面: 20/83
車體頂面: 10/90
變型車:
Befehlswagen Sturmpanzer Ⅳ - 指揮坦克,
Jagdpanzer Ⅳ (prototype) - Ⅳ式自行反坦克炮(原型車)
很快陸軍就訂購了60輛Ⅳ式突擊炮。1943年3月,生產完成了6輛;4月底時完成了另外40輛;5月完成了14輛,第一批製造任務完成。所有60輛突擊炮都使用了翻新的Ⅳ式坦克底盤(60輛初期型中,52輛使用Ⅳ式坦克G型底盤;8輛為E或F型),同時也作出了在未來生產中全部使用翻新底盤的決定(到戰爭結束時,這種突擊炮的生產主要使用了翻新底盤,但也有一部分使用了新底盤)。這些車輛通過了廣泛的測試,同時由於前線部隊的急切需求,希特勒下令開始Ⅳ式突擊炮的正常生產。4月14日,全部的成品都轉屬古德里安將軍(當時的裝甲兵總監)直屬。60輛產品中,50輛送到前線,10輛作為後備儲存。5月4日,希特勒的瞎指揮又開始了:他命令將突擊炮的戰鬥室和車體製作為可分離式,理由是“便於修理”。考慮到乘員的生命安全,該命令沒有被執行。1943年5月15日,Ⅳ式突擊炮正式向第三帝國的領導人們做了展示。
“灰熊”的車體由奧地利的斯太爾-戴姆勒-布福公司的尼伯龍根工廠製造,戰鬥室由杜爾斯堡市的克虜伯公司埃森兵工廠製造,火炮來自捷克的斯柯達工廠。按計劃全速生產應該在1943年5月下旬開始。初期生產型的主要問題是重量:12倍口徑的150毫米榴彈炮對於Ⅳ式坦克底盤來說顯然過於沉重,行走裝置明顯超負荷。而且頭重腳輕的整車重量分佈也帶來了許多其他問題。另外引擎功率不夠,耗油量極大。150mm炮的球形底座安裝在100mm厚的前裝甲板上,但初期生產型缺少一挺車體機槍,使它很容易成為反坦克步兵的獵物。作為補救,通常一挺MG34機槍會配備在車體內以提供近戰防禦。初期生產型由四人車組操縱而不是通常的五人,裝填手還負責承擔無線電操作員的工作。第一批生產的Ⅳ式突擊炮還有許多由於捷克工人的顛覆活動帶來的機械問題。
大多數初期型號都在庫爾斯克會戰及其後的哈爾科夫和第聶伯羅斯特Dneprstroy等地的戰鬥中損失了,特別是在一個叫Himmelreich的小村莊戰鬥中損失極大。10月進行了薩波羅季防禦戰,直接和T34交手(!)。一共大約損失了20輛。
1943年10月,根據反饋開始了對上部車體(包括觀察鏡)和火炮的改進(主要是減輕重量),還恢復了五人車組。1943年12月,新的較輕火炮研製成功,命名為43/1型12倍口徑的150毫米榴彈炮(150mm StuH 43/1 L/12)。直到那時,全速生產才正式開始。這種以Ⅳ式坦克H型為底盤的突擊炮稱為中期型,至1944年4月共生產了60輛。1944年1月,Ⅳ式突擊炮正式獲得了“灰熊Brummbär”的命名。許多初期型也被改裝成了中期型。
1944年中,“灰熊”的上部車體再次為提高防禦性能而作了改進。這種設計的Ⅳ式突擊炮生產一直持續到1945年3月。晚期生產型的“灰熊”裝備了一挺球形安裝在前裝甲板上的MG34車體機槍(從虎式坦克的車體機槍改進而來),改善了近距離作戰性能。炮身和整個上部車體的外形都為了減少車高而作了改動。晚期生產型還裝備了裙板,表面經過“Zimmerit”(防磁塗料)處理,以減小蘇軍大量使用的磁性防坦克手雷的危害。車體上還有新的指揮塔和防空機槍。經過這麼多改進的晚期生產型“灰熊”大大超越了它的前輩們,成為德軍裝甲兵手中的利器。另外這種“灰熊”都建造在Ⅳ式坦克H型和J型的底盤上。
1943年3月到1945年3月,一共有298輛(一說306輛)Ⅳ式突擊炮“灰熊”被製造出來。這些車輛全部使用了翻新的或新建的Ⅳ式坦克底盤,許多家分包商提供的部件均在德國埃森工廠Deutsche Eisenwerke進行組裝。
“灰熊”還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其戰鬥室內的狹小空間,不到40發的150mm炮彈只給五人車組留下了很少的操作空間,所以身高較高或體胖的乘員顯然不適合這種車輛。Brummbär為街道巷戰而設計,在對付步兵掩體、戰壕和建築物以及堅固碉堡方面非常有效。
Bef.Stu.Pz.Ⅳ
小部分中/晚期生產型的“灰熊”還被用作指揮車,配備了額外的電台和天線,編號Bef.Stu.Pz.Ⅳ。克虜伯公司還計劃過用“灰熊”的底盤和車體建造一種Ⅳ式自行反坦克炮,裝備43型71倍口徑的88毫米反坦克炮(88mm Pak 43 L/71),但一共只造了一輛原型車。
法國塞繆爾戰車博物館的Ⅳ式突擊炮“灰熊”(晚期生產型)
Ⅳ式突擊炮“灰熊”的第一次露面是在1943年夏季隨第216突擊炮營(陸軍中校榮根費爾德(Jungenfeld)的第656重型獵坦克團的一部分)在庫爾斯克作戰。榮根費爾德在庫爾斯克會戰後獲得騎士十字勳章,在隨後的哈爾科夫作戰後晉陞上校。第216突擊炮營後來活躍在義大利的安奇奧戰線。後來另外三個突擊炮營——第217、218和219突擊炮營組建後分別在東線和西線活動,每營裝備46輛“灰熊”和85輛其他車輛(如SdKfz.9裝甲車等),他們在前線一直作戰到戰爭結束。“灰熊”還裝備了一個特殊單位——第218連級特遣隊(Kompanie z.b.V. 218),出現在鎮壓華沙起義的德軍部隊中。“灰熊”在部隊中還另有一個外號“斯圖帕(Stupa)”。
今天,這種有趣的Ⅳ式突擊炮“灰熊”(晚期生產型)還可以在法國塞謬爾戰車博物館和德國蒙斯塔戰車博物館中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