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塔岩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塔岩,原名靈水岩,又名靈水寺,位於泉州四大名山之一的紫帽山西北麓,屬南安官橋鎮竹口村,始建於北宋,因南宋時在寺前興建五座石塔,便稱為五塔岩,屬於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色


五塔岩寺前的五座石塔,為宋窣堵婆式石構塔。塔高約5米,基座四方形,塔身
全景
全景
作三層,一層六角形,刻有文字,二、三層為鼓形,三層浮雕佛像,塔剎作葫蘆狀。五塔成群,一字排開,各塔之間相距米,列於寺前半壁間,地勢險要,居高臨下,自下仰視頗為雄偉壯觀。

主要景觀


五塔岩寺宇建築,依山就勢,利用上下兩個天然石洞,建造龍水禪樓和定光道場,
五塔岩
五塔岩
猶如空中樓閣,別有風景。山岩上刻有“龍水創藍啟宋世,虎腔豎剎溯無時”一對楹聯,記載岩寺分別建於兩個不同歷史時期,岩寺為宋代建築,定光道場為元代建築。
五塔岩還有絕頂三石列崎之勝跡,稱三公石。西為定光岩,中為中州岩,猶如天然石佛,東為靈水岩,岩下有一小井,名叫“潮汐井”,四時不涸。傳說宋時楊文廣率軍入閩,曾駐營附近的關刀寨,成千上萬兵士飲用此泉,取之不竭,飲之不盡。現井邊刻有“鄭公泉”三字,傳說當年鄭成功起兵駐在此地,飲用此泉而鐫刻的。
五塔岩石奇洞多,自成天然。據《南安縣誌》記載:“靈水岩峰巒聳秀,中多石洞。”現存有五大石洞,虎空洞最大,洞內可容納多人,其它也可容納數十人。岩洞四周,有石人、石馬、石龜、石牛、石仙鶴、石佛、石香爐、石鍾、石鼓、雷劈石、石巷、石桌、石椅等眾多因石而異的景物。摩崖石刻有“第一山”、“靈水古禪”、“佛”、“盤古洞”等諸多因石而意的文字。五塔景物貴在天成,素有“山中無石不是景,山中無石不是寶”之稱和“人間佳域”之譽,現五塔岩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名聞遐邇的名勝之地。